大学生压力易感性的现状考量

2018-08-30 20:16李昂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性别差异积极心理学

李昂

【摘 要】本研究采用大學生压力易感性问卷和不合理信念持有度问卷对5所大学共计10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回收问卷920份),通过因素分析将将压力易感性问卷分为人际交往、学业成绩、外部环境和认知矛盾四个因子。在大学生压力易感性调查中男女大学生在面对外部环境压力时,男生比女生更易感到压力(t=2.47,p=0.01),大二与大四年级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压力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p=0.01)。男女大学生在压力易感性方面存在差异。男生比女生在对待外部环境带来的压力时候更敏感地感受到了压力。在对待人际交往方面的压力时,大学生表现出了显著的年级差异,刚入学的大一学生与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对于人际交往的压力都感觉比较高。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压力易感性;性别差异;年级差异

压力(Stress)在生理学界和心理学界的取向既有联系又不尽相同,最早将压力由生理学引入心理学的Selye认为压力是指能够引起个体紧张的危险性事件,或者是突发的令人感到恐惧的事件,常表示一种引起个体反应的外在条件,这不同于心理学中将压力定义为动作心理过程的概念。在心理学界,不同的心理学家对压力的定义有不同的层面和角度,Beehr认为压力是在某一情境下,个体会因内心的特殊需要而产生不同寻常的、突发的行为反应。Lazarus认为压力是行为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一种个体受到所处环境的威胁做出评价后的应对方式反过来作用于个体的情境。易感性(vulnerability)相对于压力来说是新兴的概念,美国心理学家Phillips C·A 和 Aday提出。同时,易感性还受到个体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包括药物、精神疾病造成的后遗症或者一些受到过重大生活事件打击的经历等因素。

而压力易感性作为易感性的一种,目前最新以及更多的研究领域在关注压力易感性人格,然而,在考察压力易感性人格的时候有一部分研究是讨论一些特定职业的压力与健康问题的关系,例如对飞行员、军人、护士和大学生等的研究。另外还有讨论人格与健康的关系,考察一些患病的被试在健康方面的人格问题,例如A型人格容易患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选取了H省H市综合性大学、工科类、农学类、医学类、师范类五所高等院校学生共1000名在校大学生被试,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20份(92.0%),其中男性456名(49.6%),女性464(50.4%)名,城乡比例为城市568名(61.7%),乡镇352名(38.3%),独生子女572名(62.2%),非独生子女348名(37.8%)。

2.研究方法 采用单个被试发放问卷并回收的方法,对被试进行指导语后开始作答。研究工具是大学生压力易感性问卷。大学生压力易感性问卷包括24个项目,通过因素分析将将压力易感性问卷分为人际交往、学业成绩、外部环境和认知矛盾四个因子,信度为0.883,量表信度较高。

3. 统计分析 对于收集的资料进行录入和整理后运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和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大学生压力易感性的性别特点

对男女大学生压力易感性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2-1所示,在对待外部环境带来的压力方面,大学生压力易感性却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其中男性大学生对待外部环境压力的得分要高于女性大学生。

2.大学生压力易感性年级特点

对大学生压力易感性的年级分布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2所示,在人际交往方面,大学生的年级差异显著。经过对人际交往的年级分布进行事后比较,发现大二和大四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三、讨论

男女大学生在压力易感性方面存在差异。男生比女生在对待外部环境带来的压力时候更敏感地感受到了压力。这与当下社会发展对于男性的性别期待有关系,如今的社会压力带给男性的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加之我国自古便有的“男主外”“养家糊口”的性别期许,所以男性在通常看来是承担了更多外在环境的压力。

在对待人际交往方面的压力时,大学生表现出了显著的年级差异,刚入学的大一学生与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对于人际交往的压力都感觉比较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都面临一个新环境的原因。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初,无论从思想还是行为都是比较单纯的,周围的新事物很容易对他们产生诱惑,而他们此时无论生理还是心理成熟度都较低,因此较为敏感脆弱。同时,成为大学生就意味着他们要脱离父母的照料,他们面临没有依赖、独立生活的问题。但是,随着年级的增长,他们会不断地发展自我、适应新的生活,这些问题的表现便不再明显。

参考文献:

[1]Selye H. The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 of Exposure to Stress: A Treatise Based on the Concepts of the General-Adaptation-Syndrome and the Diseases of Adaptation[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1950, (16):1414.

[2]Beehr T A,Franz T M.The current debate about the meaning of job stress[M].New York:The Hauthorue Press.1987:33-35.

[3]Folkman S &Lazarus; R.S.A ppraisal, coping, health status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1986,(50):571-579.

[4]Aday L.A.(1993) At Risk in America: The Health and Health Care Needs of Vulnerable Popul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J]. Jossey-Bass, San Francisco behavior ana lytic perspectiv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001, 41(1): 102-134.

[5]Ada C.Rogers.Vulnerability,health and health care[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1997, (26): 65-72.

猜你喜欢
性别差异积极心理学
初、中级水平汉语学习者的性别差异研究
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特征的性别差异
性别差异对TWA的影响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45岁以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的性别差异
关于性别差异研究的几个理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