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纽约

2018-08-30 07:06姚谦
新民周刊 2018年32期
关键词:百老汇观光客纽约

姚谦

有感旧地重游,似乎是一种中年色彩的心情。如果没记错,上回去纽约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相隔十年再踏上纽约,除了感觉肯尼迪机场已改得焕然一新之外,脑中仍是旧旧的纽约,旧的风景、旧别的朋友、老电影、老歌……我還记得最初对纽约印象很深的一部电影《Frankie and Johnny》,两位中年男女在一家餐厅工作,以一段平常日子记述隐隐爱情,戏里面平凡不过的生活画面里,如同这城市风景,工业时代留下的陈旧摩天楼、笔直规则以排序命名的街道、每隔不久呼啸而过警车的车鸣,居住其间的人们,散发出大都会里各自寂寞后多情与自制问的絮语。偶而假日天晴时,在转角的杂货店里和街口花店上一排排多彩的水果、花束,一下子安慰也激活了人生。

此去纽约手记里的行程,MoMA、大都会、佳士得、苏富比、中央公园、百老汇都是久别重逢,而过往必去的唱片行、光盘店则成为历史。幸好还有百老汇否则音乐奖在此行中将没有痕迹。之前来纽约看戏如同观光客一样挑着从亚洲媒体得知较知名的剧如:西贡小姐、狮子王、蜘蛛女之吻、国王与我,当网络改变了我阅读讯息的习惯后,我的选择变大,更愿意跳开自己生活圈的集体视野,换成不熟悉的视野,例如纽约人怎么看此刻在线演出的百老汇,如同观光客会去的网红餐厅与当地人会去的餐厅,应该是两个指向,我练习选择后者。我做了更多网络上的搜寻,看看当地人对于这些剧的评价。这十年来百老汇在音乐品味上有着非常大的改变,许多外百老汇看似小众的剧成功地打入市场核心。几年前《Once》在百老汇上演时就是一个很大的改变,除了破解台上台下分界方式,来呈现街头相遇朴素的爱情故事,独立城市民谣如何实践于百老汇也是一大跃进,曾在纽约各媒体和平台有着热烈讨论,可惜我没看到。这次我做了准备聚焦于《Hamilton》,一出描写美国开国人物的历史剧,却用着嘻哈音乐为主轴加上饶舌节奏蓝调歌剧各音乐元素呈现。这是第一次百老汇音乐登上饶舌专辑榜首,又在葛莱美登台,门票早已经卖到2018年底,是场场坐无虚席的成功之剧。纵然听熟原声带,然而当你在剧场里,那一首首熟悉的音乐串连成故事时,心中还是有着一次一次的惊叹。在音乐上,这一代音乐人员总敢做一些看似不恰当的挑战,这样的跨越往往都能造成要不失败、要不就惊为天人的结果;而在音乐的历史里面,不就是一回一回解构后再融合,产生新的生命的过程吗?嘻哈音乐应该是个开阔的平台,《Hamilton》证实了嘻哈音乐不应该只是街头男性口上逞快、抄袭时尚而已,它可以包容各种元素,重要的是如何跨越和勇敢的创作。

每回到纽约看百老汇剧都会给我不同的感触,这次特别深,另外我看了一出完全不同类型的剧——《Dear Evan Hansen》是标准的白人剧,不过题材和音乐仍有着差异化的特点,这出以现代美国白人小区青少年校园为主题的小品故事,把网络平台、社交恐惧、校园霸凌、青少年自杀、家庭创伤等都放入音乐剧中;写实故事里面却有着一首一首类似80年代通俗流行歌曲,这也算是一种跨界吧。此剧称霸2017年托尼奖,让票房因此翻红,看后纵然感觉内在依然是典型美国式的心灵鸡汤,不过好听的老式旋律精彩,还是感到值得。

两场百老汇的演出,身边坐着不同的人,因为挑选导向的改变,两场都是深置美国人群中,与过去与观光客看大剧感受不一样。看《Dear Evan Hansen》时,开场前旁坐的一位女士坚持给我面纸,她告诉我她看了两次此剧每次都哭,另一侧的女士则在开场与中场时拿出素描本写生四周的人,她告诉我她是纽约人,退休后搬到佛罗里达,不过每年还是回纽约看看朋友、看看展、看看百老汇,感觉自己的存在。我们散场走出剧院,忽然见她回头找我,原来是祝我在纽约假期愉快,忽然很想念十几年前认识的那些老式美国人啊。

猜你喜欢
百老汇观光客纽约
百老汇
成为纽约人
百老汇之星,逐梦前行
我把纽约搬走了
纽约外百老汇、外外百老汇的双轮驱动
纽约往事
纽约双管齐下防治拥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