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后现代社会社交媒介“狂欢化”的批判性思考

2018-08-30 10:48张潇
新媒体研究 2018年12期

张潇

摘 要 以英剧《黑镜急转直下》为视角,从狂欢化理论、媒介化生存与媒介批评角度,对后现代社会媒介技术异化人类的交往方式做出批判性思考。

关键词 狂欢化理论;媒介化生存;媒介批判;人的异化;容器人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12-0138-03

科技的高度发展赋予时代以“现代社会”到“后现代社会”的变革,媒介技术在此宏观意义上,也跨度到“后媒介时代”,特别是电子媒介使人类突破时空界限实现质的飞跃[1],赋予人人拥有平等话语权的狂欢释放状态,但其极度科技化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像一剂毒药,侵蚀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异化了人类的交往方式。

1 《黑镜·急转直下》剧情简介

剧情构建了一个完全依靠评分高低来决定社会地位的社会系统,一部手机和一副评分系统眼镜是全部评分设备。女主蕾西是一个热衷于评分系统的“4分族”,隐藏真实情绪面带虚假微笑是生活的标配,社交的全部目的就是为了跻身“高分族”获得住进心仪别墅的资格。为了获得高分蕾西参加了实际并不亲密的“高分族”闺蜜的婚礼,却因为没能控制好情绪遭到降分,后又因为连锁反应遭遇一系列降分,不甘的蕾西在婚礼上做出过激反应最终被带进监狱,当她摘下评分眼镜时,她看到了空气中的灰尘,与狱友对骂,直到这时她才找回那个已丢失了的自己。

2 全民狂欢的媒介化生存现实

2.1 由巴赫金“狂歡化”理论看《急转直下》的媒介狂欢

巴赫金提出著名的狂欢化理论,“狂欢是祭祀酒神之后一种全民性的化装游行和滑稽表演活动,所有人都可以参与其中,日常生活中的法令、禁令和限制都被取消,人们摆脱一切禁令和束缚而获得自由和解放。”[2]《急转直下》中的虚构社会系统正是极度科技化的媒介颠覆了传统的社会架构、解构了社会等级、颠覆了权威的表现,正如巴赫金“狂欢”理论中传统权威和社会等级结构的消解而表现出的全民性、颠覆性、平等性一样[3],在这个网络媒介主导的评分世界里,人人都拥有话语权,无论贫富贵贱,都可以参与互动评分系统,社会唯一的标准便是评分高低,人们通过上传自己的动态、互动评分来完成社交,评分高低决定社会地位高低与受尊重程度。女主蕾西的衣食住行都需要依靠一定的分数才能支撑,分数的升降直接影响到她的情绪好坏与生活状态,故媒介社交起着保障物质生活、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作用,人们为了获得高分赢得社会尊重实现人生价值,不得不每天面对屏幕、频繁关注动态,戴起虚假的面具露出标准的微笑沉浸于无尽的打分系统中,全民陷入了一种虚拟式、屏幕式的狂欢释放状态[3],人们的生活习性被社交媒体控制主导,逐渐变得以媒介为中心,丢失了自我,成为了一个个“容器人”,媒介技术不再作为中介、工具的角色出现,而是成为了可怕的精神容器,在潜移默化中侵蚀大众的精神世界、异化大众的生活方式。

2.2 由《黑镜》反观媒介化生存的社会现实

《黑镜》编剧、英国《卫报》专栏作家、BBC资深电视评论家查理·布洛克曾说:“如果说科技像一味毒药——它确实如此——那么它的副作用是什么呢?”[4],而这个副作用正是《黑镜》想要呈现与反讽的。由影片反观社会现实,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大众媒介犹如空气无处不在,人们长期浸润在媒介之中,绝大部分的信息提供来自于媒介,大众对现实社会的判断越来越依赖大众媒介,就犹如柏拉图“洞穴理论”中双手双脚被捆绑的人一样,大众媒介捆绑了大众的手脚、蒙蔽了大众的眼睛,“眼见不再为真”,真实与虚拟的界限被模糊,大众全部的认知与判断来源于媒介所营造的“拟态环境”而非现实社会,这使得大众越来越将“拟态环境”当作现实社会,“我靠虚像生活”则成为一种状态,而其直接影响便是大众媒介豢养了一群依靠媒介生存的“容器人”,“容器人”是日本传播学者中野牧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一书中描述现代人的形象时提出的,指在现代的大众传播环境尤其是以电视为主体的传播环境下,人们的内心世界犹如封闭的容器,他们是孤立封闭的,为了打破这种孤独的状态他们也希望与别人接触,但是这种接触只是容器外壁的碰撞,并没有内心世界的交流,因为他们并不希望对方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保持一定的距离成了人际交往的最佳选择。“容器人”是一群被社交媒介异化了精神世界与生活状态的群体,他们沉浸在架空的虚拟世界寻找精神寄托与安慰,畏惧现实社会交往,对他们而言,虚拟世界里的“自我”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的理想的“自我”,另一方面也是逃避现世压力的体现。

3 媒介技术批判透视

3.1 媒介化生存主导大众生存方式

《急转直下》中,蕾西在去婚礼途中因为评分不够标准只能借破旧不堪的二手电动汽车,中途没电了想要借公共充电桩充电,却因为评分不够没能实现,想要住进高档别墅区就只能依靠虚情假意去获取高评分而不是实实在在的努力,搭飞机评分够格才有由经济舱换成商务舱的资格,大众的物质生活保障、人们的喜怒哀乐情绪状态、社会的生态等一切都建立在评分系统的基础上,大众的生存方式由社会评分主导。

而影片中的媒介技术对社会参与的影响,早在现实生活中就有所映射,朋友圈的点赞与否影响现实生活的关系好坏,家庭聚会变为了面对面却零交流、沉浸拍照发动态的虚拟社交中,《王者荣耀》手游侵占儿童蓝天草坪的童年,大众通过手机互联网等移动终端获得了一种屏幕式、虚拟式、癫狂式的感官愉悦和视觉快感,打造了一场盛大的媒介狂欢,跨越了时空的限制成为媒介狂欢的间接参与者。影片中的极度悲观化的隐喻告诫现实社会的大众:人类为媒介技术所俘虏并不是科幻片的剧情,它已出现主导大众生活方式的征兆,虚拟与现实的界限正在被逐渐弱化,人们的认知能力与辨别能力被大众媒介通过拼贴与复制营造出的无数影像符号和视觉景观所解构[5],也许在不远的将来,《黑客帝国》中的培养容器与《头号玩家》的虚拟现实会成为人类的终极生存方式。

3.2 “自我”主体意识的消解,主客体意识混乱

视觉狂欢与媒介虚拟架构下的人已丧失了自我意识的“主体性”,在媒介技术的诱导下,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被压抑与停滞,人们的目光、神经随媒介的引导而移动,主体意识的悬隔已使得人无法感知自己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世界变为了物与物的集合而非人与物的集合,媒介技术的角色由“中介”“工具”变为了“容器”,大众身处在一个影像符号塑造的容器里,人的理性与情感被容器里的视觉景观所蒙蔽与定格。在《急转直下》中,无论是热衷评分最终被送进监狱的蕾西,还是给予蕾西搭便车帮助的低分老妇人,在取下评分系统眼镜、识破社交骗局后,都通过虚拟影像的背后开始反思自我的存在,产生对自我身份意识的追问,她们眼前的现实世界是一种由互联网终端凭借人类记忆幻象与攀比心理而营造的社交圈套,在媒介技术和思维幻象的桎梏下,“自我”的主体意识被消解,人类成为了后现代社会的牺牲品。

3.3 人际交往与社会系统的解构与重建

《黑镜》以一种极度悲观的色彩,隐喻了媒介的极度科技化发展对大众人际交往与生活方式的异化,对人际关系的破坏,对社会秩序的扰乱与社会生态的解构,同时又以一种畸形的方式被重新架构。

3.3.1 人际冷漠

媒介技术的发展解构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阻碍了个人情感的表达、淡化了主体交往价值、影响了交往思维与深度[6]。麦克卢汉指出:“传播样式的变化可以改变人们的感觉,可以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微信朋友圈、微博动态、QQ空间等新媒介交往方式的即时性瓦解了过去书信、电话的完整性,将个人生活时空从整体中剥离转而以碎片化形式保存,媒介技术又赋予人们对这些碎片化信息以再交流与再讨论的功能,这样人们就被自己与他人的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与分割着,跳脱不出娱乐化的社交圈子,就好似“抖音”碎片化方格的视频点播窗口一样,一点几个小时就过去了,根本停不下来,在此过程中,人们的思维被这些碎片化信息主导,大众在碎片化虚拟的视觉表层滋生出思维的惰性和意义的放逐[1],意识形态与价值建构被分解与侵蚀,人们在潜移默化中丧失了情感表达与交往的能力,人与人之间隔膜加重,原始的“初级部落”交往单位也正在分崩离析,导致原有社会结构日益松散、凝聚力丧失。

3.3.2 畸形重构

《急转直下》中,人际传播被社交媒介所侵占,人们的面对面交流变得充满虚假性与目的性,所有的面部表情与身体语言都穿上了一层虚假的外衣,它们不过是获取高分的工具,人们的主体意识被消解,人际关系被破坏,并以另一套社会标准被重建——仅靠一部手机与一副评分系统眼镜來维系的社会生态,必定是畸形且不切实际的,女主蕾西最终锒铛入狱的结局设定也隐喻了这样的社会系统难以长时间维系,必会以重新瓦解与变革作为结局,查理·布洛克传达了这样的理念——媒介技术对社会的过分浸入将破坏社会生态,而这正是一种从个体到社会结构的异化过程。

4 结束语

媒介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后现代社会甚至颠覆了媒介技术原初的利好观,成为捆绑人类精神世界、异化人类交往方式、破坏社会生态系统的罪魁祸首,但我们仍要以辩证唯物的历史观看待其发展,我们不能否认《黑镜》对沉浸于媒介“狂欢化”盛典中的人类的棒喝与警醒作用,同时我们应当在极度膨胀的工具和技术发展下作出理性的批判与反思,领悟来自后现代社会的多元化与未来世界的边缘化的衷心告诫。

参考文献

[1]雷跃捷.媒介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陶东风.大众文化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01.

[3]董梦娣.后现代语境下的媒介狂欢与视觉权力——美剧《黑镜第三季》的审美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7(15):119-120.

[4]万向兴,赵翔.《黑镜》:现代性下的生命、生存与生活[J].名作欣赏,2013(3):31-33.

[5]邹霞.“黑镜”的时代隐喻与传媒技术批判[J].四川戏剧,2013(4):52-55.

[6]董肖,李晓伟.人际冷漠:试论新媒体对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J].科技传播,2014(24):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