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世隆
摘 要 微信经过多年发展,现已形成强大的传播力,但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越来越突出。文章借用拉斯韦尔的“5W”模式来探讨微信传播造成负面效应的原因,旨在为现今新媒体的传播提供借鉴。
关键词 微信;负面效应;原因;5W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12-0013-03
自2011年微信出现以来,随着微信自身功能的不断优化升级,其作用早已不再局限于交友功能。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融入到这个平台之中,其作用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之中,能拥有多样的传播渠道与媒介本是好事,但是随着微信的进一步演化发展,其不良传播现象也是越来越多,不断地挑战着人们的神经和社会的底线。为了更好认识微信的负面效应,本文尝试对其背后的原因进行多维度的分析,并尝试探讨解决的方法和
路径。
1 原因探讨
1.1 多样的传播主体
传播主体的多样性是微信传播造成负面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微信用户准入门槛低,用户一个手机号,只要经过第三方验证,便可得到一个微信号来传播表达。这就使得各式各样的传播主体大量涌入。经过分析发现,微信的传播主体及特点如下。
个体:作为微信的传播个体,都有自我展示和传递表达的欲望。虽然个体能申请微信公众号进行传播和表达,但大部分传播主体是未受过专业传播训练的个体,专业新闻素养比较薄弱。
团体:除了个体,越来越多的团体也借助微信这个平台展示和推广自己。团体对象比较多,但是微信的低准入门槛和传播便利性,吸引了大量具有商业利益的团体公司或机构。因为这些团体大多有利益动向,在其传播内容上多是以利益为重,传播内容有待考究和把关。
多样的传播主体打破了以往的传播格局。微信上的传播主体不再仅仅以传播信息为目的,主要是为了自身的利益的最大化。这就使得微信平台上就出现了诸多不良传播现象。
1.2 迷幻的传播内容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内容,也就不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传播。微信作为新的传播渠道,其传播内容呈现新的特点,但也正是这些新的传播内容,使得微信传播负面效应更易增加。例如,图片、小视频、语音的加入,使得微信传播可视化、立体化增强,但也大大减少人们理性思考的可能;故事化的内容渲染,放松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使得微信传播更流于表面;微信个性化的彰显,增加了多样性表达的机会,却也使得人们易陷入迷茫与无序的狂欢。
微信传播内容是人们建构的产物,虽然个别受众辨别意识强,能够抵抗冲击,但是对于大多数受众来说,长时间浸泡在“拟态环境”当中,不受影响恐怕是不可能的。保罗·约瑟夫·戈培尔说“谎言重复千遍就是真理”。不良的信息经过微信大肆、重复、广泛地传播,加上大部分受众认知能力有限,很容易造成负面效应。
1.3 新特征的传播中介
从微信作为社交工具的出现,到现今作为新型的传播平台,微信已成为连接人与人,进行传受信息的重要渠道。作为传播信息的工具,因其自身的固有一些特点,微信的传播效果很容易形成负面
效应。
1.3.1 第三方的微信
微信是由腾讯公司开发的,同时对微信的运营和管理拥有很大的权限。由于媒体常常会受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微信作为媒体,很难说不受微信的主运营方腾讯公司影响。虽然,腾讯对微信的传播做出了相关的措施规定,看似中立,但是腾讯终究是一个盈利性的公司,在社会公共利益这一环节未必能真正做到客观公正。例如之前微信吸粉造假事件,微信公众号被冤屏蔽事件等。
1.3.2 微信平台特点
微信平台自身的特点使得传播易于形成负面效应,也使得微信的监管难度增加。
封闭性:每一个手机号只能注册一个微信号。对于用户而言,微信是一个封闭的空间,若想加对方好友,需得到对方的同意,即便得到对方同意,你也只能浏览对方同意的内容,想要以朋友为中介浏览朋友的朋友圈很难,这一点不同于QQ。此外,无论对于双方个人的交流,还是进群交流,对于圈子以外的人有很大的排斥性,这一点有别于微博。这些看似是优点,但若是被有心人利用,这就为不良传播提供了机会,在这些不良信息传播过程当中,由于大多是“单打独斗”,单个的个体很容易被不良分子“绑架”。
传播便易化:一旦某个信息出现以后,用户之间相互转发,速度飞快,尤其是朋友圈功能,就像加热的发酵室,熟人黏合度和可信度高,再加上熟人相互交叉,基于“口碑效应”,轻易间就形成舆论场,若是虚假消息被传,其结果就可想而知。
多媒体: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成熟及带宽的优化升级,微信不断刷新着用户的体验,除了诞生之初的语音功能,其后小视频也加入进来,不断催生着微信的传播效果。由于微信传播本身有很大的情感倾向,多样的传播手段,很容易影响受众的情感。
娱乐化:微信的出现并非是担负着社会使命与责任,一开始只是为了社交。人们之所以喜欢微信,并不是看中了它有什么社会责任功能,而是因为微信能给受众带来愉悦与满足。很多微信传播者为了迎合受众的口味,使得大跌眼镜的微信内容层出不穷。同时也正是受众抱着娱乐的心态,使微信内容在不经意间轻易转发,不良传播范围扩大。
当然还有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隐匿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对于微信传播不乏优势可陈,但是也正是这些特点,在微信传播的负面效应上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1.4 难捉摸的受众
在微信传播造成不良效应过程中,受众也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4.1 受众的盲目性
微信传播的负面效应与人们的盲目性紧密相连。从心理学上说,人们在接受信息的时候,情感态度对人们的认知常有较大的影响。
此外,微信的传播内容呈现故事化、情感化倾向,微信中朋友情感黏合度较高,加上有时某个话题集中,很容易形成跟风的效应。虽然不排除个别用户有较高的辨别意识,但是“三人成虎”很容易压倒“智慧”的受众。纵看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传播现象,人们盲目跟风无处不在。例如:2003年的非典事件,由于当时媒体传播不及时,板蓝根被人们炒得热火朝天,出现哄抢;2011年日本核泄漏事件,食鹽也被大家哄抢;2016年3月的山东疫苗事件,不法分子借用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心理,使得微信谣言有机可乘;罗一笑事件,在此事未被披露出来以前,大家出于同情心,纷纷捐助,直到最后查实,大家才得知是场蓄意营销。从以上例子中可以看出,受众在接受有些信息时,常缺乏一定的理性,虽然不乏智者之士,但是这并不能掩盖大家盲目跟风的事实。
1.4.2 受众的对抗式解读
我们常常认为是传播主体造成了传播的负面效应,殊不知,受众也是“帮凶”。由于传者和受者的观点、立场的不同,即便是对于同一条信息,其解读也是大相径庭。尤其是受众在解码信息时的对抗式解读,在微信传播造成负面效应中发挥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例如,有时官方部门对不实信息已经辟谣,但受众却认为官方是欲盖弥彰;此外,还有像罗一笑事件,虽然最后被披露是恶意营销,但是相当一部分受众在阅读此类信息后便不愿再帮助遇到困难的人,甚至恶意相向,更有别有用心之人学习和模仿这种诈捐行为,对社会底线进行挑战。对抗式的解读容易使得受众在解读信息时背离传者善意的初衷,形成负面的传播效应。
1.5 二次效果加剧
传播效果也会造成传播的负面效应,尤其是传播效果的二次效果,这在微信传播中体现的更加明显。例如微信对2016年3月的山东疫苗案的报道。事件一开始主要是报道山东的非法疫苗事件,对其过程进行披露,可是在传播过程中,其报道结果二次传播,慢慢演变成了一场微信谣言的闹剧,使得受众产生恐慌,进而质疑全国所有的疫苗。类似这样的例子多不胜数。
另外,不良传播的效果叠加,也会造成负面的传播效果。例如之前的罗一笑事件,加上微信上“微信诈骗”不断曝出,人们纷纷对人的信任提出质疑,形成信任危机。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微信传播的负面效应中,传播效果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1.6 相关措施不完善
针对新媒体的不良的传播现象,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相关规定,例如对网络謠言等不良传播的明令处罚;微信运营商也紧跟其上,例如对诱导行为、滥用原创信息行为、侵权和侵犯隐私、不良传播内容等都做了明文规定。但是通过新媒体的传播效果来看,尤其是以微信传播为例,不良的传播现象依旧发生。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通过对相关出台措施的解读不难发现,多是针对已经发生过的现象进行管理,在事情未发生时,缺少前瞻性。在事情发生后再制定管理,缺少洞察先机预防效果。此外,现如今出台的措施规定,多是些处罚性的规定和解决办法,大部分停留在了“管”的层面,想通过这些措施使人们“不敢做”,可是在使人们“不想做”上,相关措施难免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2 方法路径
为了有效减少、避免微信传播的负面效应,我们可以针对以上分析进行各个击破。
2.1 监督微信传播主体
传播主体在微信传播时,处于传播过程的上游,对信息的编码有较大权限,对此,可以设立相应的准入和监督制度。现今已进入数据时代,我们可以借助大数据的便利性,根据微信后台用户的使用情况对用户进行相应的监督和管理,对于一些经常滥用微信的用户可采取相应的制裁、引导等;对于一些信用良好的用户可以进行相应的奖励等,当然,更重要的是采取措施时所依据的数据要客观公正。
2.2 微信内容“把关”
微信内容的质量、价值对受众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有效的避免微信传播的负面效应,微信内容的“把关”不可忽略。微信作为新媒体,其内容具备新的特点,对于新的情况,我们除了要向传统媒体学习管理经验,同时也要对新的内容制定新的把关标准。尤其是对微信视频、音频的把关,在当下显得格外重要。
2.3 引导微信传播受众
根据受众接受信息时的特点,我们有必要对受众进行教育和引导。对于受众的教育,并非一朝一夕,我们要树立长久的观念;此外,我们也要将之纳入到日常的教育规范之中,尤其在当下“信息洪流”的冲击波下,树立人们良好的价值观念,培养受众理性思考的习惯,才真正有效遏制微信传播负面效应的根本之策。
2.4 微信效果建立预警
微信传播的负面效果就像是一颗不定时炸弹,我们要时常关注,并建立预警机制。针对微信负面效应所造成的影响,可以尝试建立“案例”效果库,对负面案例进行分析、归纳一般规律,进而对类似微信传播效果进行有效把控。
2.5 管理措施再反思
管理措施是我们减少微信负面效应的法宝,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法宝作用。对于以往对微信负面效应的管理措施,我们还存有很多不足,尤其是微信管理的“堵”和“疏”。针对相应措施的缺陷,我们要时常反思,并能因时、因势而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管得住且管得好微信的不良传播。
3 结束语
以往对微信传播负面效应的原因探讨有很多,但多仅是停留在某个层面,或是分析比较散乱。通过以上的相关分析,我们可以得知,造成微信传播负面效应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度,多层面,较系统的,涉及传播过程的多个环节。所以,我们在探讨微信传播造成负面效应的原因和提出解决治理方案时,应该多方考虑,避免以偏概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出有效性的微信管理方案,促进微信良性传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彬.传播学引论[M].2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刘俊冉.浅析微信的负面效应[J].戏剧之家,2016(4):218.
[4]廖云.传播学视野下的微信效应及成因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13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