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竹岩 马秦尧
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太平鼓”舞作为我国优秀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之一,在其传承与发展中承载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与内涵。本文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下,以京西太平鼓与抚宁太平鼓的发展现状依托,分析和探索针对于“太平鼓”舞更有效的传承方式与发展途径。
关键词:“太平鼓”舞 传承方式 发展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9-0082-02
“太平鼓”舞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舞蹈艺术,在古代称之为“唱绳”,是以“太平鼓”为道具的舞蹈。它起源于祭祀仪式,在民俗节日中发展,今天已经成为在我国北方地区具有独特风格与韵味的民间舞蹈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太平鼓”舞也面临着如何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一、“太平鼓”舞的传承方式
民间舞蹈的传承一方面是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与扶持下依靠传承人进行教学与推广,另一方面是由学术人员组成的研究队伍对民间舞蹈进行挖掘与保护。随着“太平鼓”舞影响的不断扩大,其传承方式目前主要有三种:传承人传承、教育实践传承、创作性传承。
(一)传承人传承
这是“太平鼓”舞流传至今的最基本的传承方式,它包括家庭传承和社会传承两种。
家庭传承是最主要的一种方式,传承人在表演“太平鼓”时,其子女耳濡目染,长期熏陶,自然就接受了这种民间舞蹈形式,并在传承人的进一步指导下成为了新的一代传承人。就这样一代传一代,祖辈相传,生生不息。
社会传承则包括师徒相授、婚姻媒介、邻里相传三种形式。师徒相授是指“太平鼓”舞的老艺人们开班收徒,将“太平鼓”舞教授给徒弟,例如京西太平鼓老艺人就办过传艺班,李根国的父亲李全友,就是樊宝善的的嫡传弟子。婚姻媒介传承是太平鼓扩大传播范围的一个重要途径,会打太平鼓的姑娘出嫁后将太平鼓的技艺带到了婆家,并将这种技艺传播到婆家所在的村庄。邻里相传也是太平鼓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有的孩子看到街坊邻居打太平鼓觉得好玩自己也想学,就每天看别人怎么打,回来之后自己进行模仿练习,有不懂的不会的再向邻居请教,就这样学会了太平鼓。
(二)教育实践传承
教育实践传承主要体现在学校传承。学校传承是在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倡导下进行的。目前,在北京的门头沟区京西太平鼓已经走进了中小学的课堂。门头沟区文委与区教委经过认真协商,决定将门头沟区新桥路中学、城子中等职业学校、大峪二小命名为“‘京西太平鼓艺术传承学校”,通过在学校每周开设一节京西太平鼓舞蹈课,以及组建一到两支百人以上的学生太平鼓表演队伍,普及推广太平鼓。
通过教育实践传承的方式,使“太平鼓”舞的影響逐渐扩大,同时也参与到了更多的艺术活动中。2006年,京西太平鼓有机会参加“北京风情舞动悉尼”表演,以豪迈欢快的步伐跳出国门,向全世界高声宣扬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并多次出访澳大利亚、美国、韩国等地,进行国际文化交流演出,向更多国家宣传中国民俗和民间文化。2008年韩·中文化交流友好演出在抚宁会堂举行,抚宁县文化馆组织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抚宁太平鼓等传统节目参加演出,受到韩方客人的赞许。友好交流活动,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这些成绩的取得同样记录着太平鼓在当下的进步与发展,也反映着国家对于文化的支持与宣扬。
(三)创作性传承
创作性传承是太平鼓舞传承发展的新形势、新途径。进入新时代,以新时代为主题编创了大量的太平鼓舞作品,这些作品参加了多种多样的节庆活动、文艺汇演甚至登上了专业舞蹈比赛的舞台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些作品的演出使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太平鼓”舞,促进了“太平鼓”舞的传承与发展。创作性传承主要表现在,对“太平鼓”舞在保持其原始动作元素、韵律韵味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创作。2015年、2016年我校音乐与舞蹈学研究生,相继创作了以太平鼓为元素的民间舞蹈作品《鼓韵情》《冬恋》。《鼓韵情》是以抚宁太平鼓舞为元素,结合现代舞蹈编创技法,讲述了老艺人们如何将自己热爱了一辈子的民间舞蹈艺术传承给现代舞者的故事,是对“太平鼓”舞传承的一种再现,也表达了老艺人对“太平鼓”舞的热爱之情。以京西太平鼓动作为元素,以庆祝传统民俗节日为题材创作的群舞《冬恋》,融入了现代舞蹈编创技法,以“冬”为主题,描述了春节贺岁时人们击打太平鼓欢庆美好生活、太平盛世的喜悦心情,体现了中国传统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这两个作品的创作,都保留了传统“太平鼓”舞的舞蹈元素与动作风格,运用专业的舞蹈编创技法,结合现代媒体技术,以一种全新的舞蹈形式呈现。为“太平鼓”舞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二、“太平鼓”的发展
“太平鼓”的发展,传承是保证。在政府的重视与关怀下,在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以及在民间爱好者的积极参与下,“太平鼓”舞的传承现状是令人欣慰的。为了使其能够更好的发展我们要在传承太平鼓的过程中,保留其原有艺术形态的同时,运用科学的方法,专业的知识,创新的精神使各地区的“太平鼓”舞焕发生机,创新发展。
(一)加强“太平鼓”舞的挖掘与整理,利用不同层次的教育资源,开发系统、规范的教材体系。教育实践传承的方式已使“太平鼓”舞走进了校园,2004年,北京建立了4所太平鼓传承学校,组建了覆盖小学、初中、高中的太平鼓队,每周都有“太平鼓”舞课,使全校的每个学生都会打太平鼓。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就需要有专业人员对“太平鼓”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提炼元素,挖掘风格,形成有针对性的专业教材,将民间艺术精髓更好地留存。
针对“太平鼓”舞的理论研究及挖掘与整理要在充分的田野调查基础上进行,只有系统、全面的掌握“太平鼓”舞的原始资料与素材,才能形成科学的结论。我们只有认真的去挖掘整理、提炼素材,才能更好的利用不同层次的教育资源与传承方式。在专家的指导下,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将民间“太平鼓”舞的舞蹈元素纳入到学校的教材体系中,形成系统的、规范的大、中、小学生的艺术素质教材,使“太平鼓”舞这一古老的民间舞蹈形式得以永久的传承与发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是“太平鼓”舞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也体现了其在发展过程中的严谨性、专业性。
(二)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丰富创新“太平鼓”舞的表现形式。近年来,大量的“太平鼓”舞作品活跃在各类艺术舞台,这些作品也是对“太平鼓”舞继承与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相关的影音资料,记录了这一时期“太平鼓”舞的特点与变化。从民间舞蹈的创新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民间舞蹈的创作发展是在不断的适应时代的精神与发展,编导们在保留民间舞蹈原有动作风格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多种手段来创新舞蹈表现形式。舞蹈的思想内容、形式特征也反映时代精神与风貌。
“太平鼓”舞的创新发展也是应立足于时代特征,反应现实生活。我校研究生所创作的群舞《冬恋》《鼓韵情》就是在传统“太平鼓”舞的基础上运用了专业舞蹈编创技法。同时在视觉效果上运用灯光与多媒体技术手段使其产生时空交错的效果,在音乐上从传统锣鼓伴奏的基础上加入现代电子音乐效果,使其具有时代感。在舞蹈题材上,融入了现代人们欢庆节日,对美好生活的歌颂,对传统艺术的传承等展现新时代、赞美新生活的现代题材。多种现代化技术手段的融合使“太平鼓”舞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出新时代的政治、文化和精神,这对太平鼓的传承来说更大的促进了太平鼓的发展。
在认真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时,我们更应该立足于京津冀地区文化领域协同发展大局,以统筹民俗文化资源为重点,从舞蹈本体、风格特点等多方面进行交流、融合,积极主动地推进京津冀地区“太平鼓”舞文化的协同发展。本文将目前保存相对完整,传承相对较好的京西太平鼓与抚宁太平鼓为例,目的就在于促进京津冀地区“太平鼓”舞艺术的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合力打造具有京津冀区域特色的太平鼓非遗文化品牌,将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推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
参考文献:
[1]路玲.太平鼓的传承与发展[J].丝绸之路,2004,(s1).
[2]路玲.兰州太平鼓的传承与发展[J].舞蹈,2005,(10).
[3]李朝.民族民俗文化傳承形态研究[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6,(01).
[4]马洪超.京西太平鼓:展示崭新阵容,激扬豪迈情怀[N].经济日报,2009-07-05:(7).
[5]刘颖红.谈抚宁太平鼓在群文辅导下的发展与创新[A].文化研究论坛[C],2011.
[6]付强.辽南地区单鼓舞的特征与传承发展研究[D].吉林:延边大学,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