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艺术的文化精神属性

2018-08-30 10:49贾阳果
艺术评鉴 2018年9期
关键词:精神文化

贾阳果

摘要:古筝艺术融合着多元文化属性,其悲文化、逸文化和喜文化精神属性中又彰显着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民俗文化精神内涵。

关键词:古筝艺术 文化 精神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9-0050-02

一、古筝音乐的多元化文化倾向

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古筝艺术,穿越时空,在历史的长河上一路走来,融合多种文化元素,造就了今日丰富多姿的古筝艺术情趣。

首先融合悲文化元素。古筝音乐中的悲文化倾向就是多元文化因素之一。悲文化,是社会文化现象之一,从古至今,一直存于社会之中。金戈铁马的战乱文化在古代是一直存在的,每一个朝代的更迭都是在浴血奋战中完成的。《关山月》《霸王卸甲》的苍凉与悲壮,《文姬思汉》与《昭君出塞》的悲怨欲绝等都被抹上一层战乱文化色彩。文人雅士怀才不遇的惆怅心调,渗透到古筝艺术之中。古筝不仅是一门乐器,而是人们抒情达意的情感载体。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筝”[1]的失意心境。岳飞:“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2]的奈何怅叹,都将心情寄予古筝。伤离别的悲情、生命易逝的伤感等所形成的悲文化情结更是渗透到古筝艺术中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3],正是这种悲欢离合、阴晴圆缺的情感形态使创作者传递着古筝的悲美情趣。《陆游与唐婉》的相思悲痛,《火凤》的愁怨之情,《西楚霸王》《云裳诉》的痛情与离别,都装入了悲文化的情调和影子。

其次是融合逸文化元素。逸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的存在,无疑也影响着古筝艺术的审美情趣。“逸”,本来是指一种生活状态,后被解释为隐居之意,进而演变成一种颇具深远的逸文化。逸文化是主体追求个性自由的产物,是“当中国传统士人内在的生命意识的觉醒与黑暗社会现实格格不入时所选择的一种自卫性的退避,从而在内心营造出一片无限宽阔、无限空明的‘世外桃源。”[4]如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率尔相携,观原野,极游浪之势,亦不计远近,或经日乃归”[5]或“放情肆志,……欣然神解,携手入林”[6]又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老庄”[7]等行为都是逸文化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逸文化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不管是从大到以地理为空间为隐,还是小到以心灵空间为隐,逸文化的主体追求的是身心自由洒脱的情怀。这份逸情之趣承载了中国几千年文人墨客的胸怀,陶渊明的悠然清淡写意,山水墨画的逸格风采,无不是逸文化的一种标志。当然,古筝作为文人墨客抒情达意的载体,也被深深地烙下逸文化的痕迹。明朝文学家康海隐逸后与筝结友,“银筝叶,风箫闲,度遇景,当行乐,休教光阴虚度了!”[8]借筝情抒怀,其亲家王九思“平生有志扶红日,叨列在青霄。营蝇止棘遭谗口,倦鸟投林觅旧巢。筝排雁,酒换貂,常寻几个布衣交。”[9]也是沉浸在逍遥自得的筝音中。传统筝曲或是现代筝曲的创作,也延展了传统逸文化的精神特质,悦山乐水的《高山流水》、自然淡泊的《梅花三弄》、出尘脱俗的《出水莲》、超然空灵的《山居秋暝》、清新闲逸的《南湖秋水》等乐曲,无论是从标题音乐的本义上,还是从乐曲的文化内涵上,都彰显出古筝与逸文化的融合,从而也说明古筝音乐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逸文化的精神内涵。

最后是融合了俗文化元素。俗文化,相对雅文化而言,狭义上就是存在于民间的风俗习惯、劳动生活的思维方式所形成的一种惯定的文化特色,就是俗文化。古筝音乐不仅有典雅、清新的文人逸格,而且也有欢快、爽朗的普通百姓风貌。古筝音乐兼具雅俗共赏的审美特色,既融入了典型的文人伤悲气质,又融合了多民族地域风情,使古筝音乐向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体现多民族地域风情的筝曲,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俗文化元素。一代宗师曹东扶先生说过,“如果在筝上搞出气势磅礴、具有战斗气魄的武曲,那是最好的了,那将是大胆的划时代突破,让广大听众对筝的表现更加了解,筝的用场就更大了,有利于筝扎根在群众中,使筝更快地得到继承,发扬光大。”[10]武曲,没有靡靡之音的缠绵悱恻,也没有文人气息的伤感情怀,一个“武”字,道出了古筝音乐中的百姓生活姿态:爽朗、幽默、风趣、乐观等。《闹元宵》《秋收》《变奏秧歌》《彝族舞曲》《过街牌》《抬花轿》《丰收锣鼓》《春耕时节》《泼水》等筝曲的创作,都是根据民俗风情和老百姓的生活状态创作而成的。这些筝曲既再现了民间生活百态,又传达着广大群众的心声,从而使古筝艺术在民间俗文化的土壤中大放异彩,独具一格。

二、古筝艺术的文化精神属性

每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都有一种文化内涵作为支撑,文化内涵是艺术形式存在的基础,也是艺术形式散发魅力的法宝。从古筝音乐的悲、逸、乐情之趣中,显现出悲文化、逸文化和喜文化对古筝艺术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从而使古筝艺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透过古筝艺术中所含的悲文化、逸文化和喜文化,再从这些多元文化的背后,透视其中,古筝艺术情趣又彰显出儒家、道家和社会民俗文化精神。

儒家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标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来人们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同时也影响了文学艺术创作的思想源泉。儒家文化精神可以概括为:“一是担负历史责任、注重整体利益;二是祟尚气节、正道直行;三是求是务实、自强不息;四是讲求道义、关心他人;五是贵和持中、宽忍平和;六是豁达乐观、以道制欲。”[11]其精神中的责任观念、崇尚道义、自强不息、礼尚往来观念也影响着古筝艺术情趣的创作思模式。不管是创作具有流露出民族气节的筝曲《苏武思乡》也好,还是保家卫国岳飞《临安遗恨》也好,蕴含在古筝艺术情趣中的儒家文化精神是无处不在的。

审视古筝逸情之趣,探索其逸情之因,从逸文化的背后,找寻古筝逸情之趣最深刻的文化根源,从情趣之美中彰显出道家文化的精神内涵。道家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民族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精神风貌有着重要的影响。“李约瑟在《中国之科学与文明》一书中指出:‘中国人的特性中很多最吸引人的地方,都来自道家的传统,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道家在中国文化中,至今还是生气蓬勃的。道家的精神影响了中国二千多年,对知识分子的影响尤为深刻,它渗透在中国文人的骨子里,构成了中国知识分子人格中孤高、傲放、羞与权贵为伍的一面。”[12]不仅如此,道家文化精神亦然影响着文学艺术的创作思想。不管是文学艺术的创作,还是技艺的操作,使这些文学艺术保持着道家的某些风尚。古筝逸情之趣浪漫创作思想、追求自然情趣、寻求孤高淡漠的意境、超然物外的态度无不蕴含着道家文化精神的美学特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丰富的民间生活土壤培植着多彩的民俗文化艺术。在整个历史发展长河中,各族人民创造着色彩斑斓的文化艺术。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传统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古筝艺术的乐情之趣中审视,其艺术情趣恰恰彰显出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每个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风俗,如云南风情的《泼水》风俗、内蒙大草原上奔腾着的《喜奔那达慕》、侗族花炮节式的《侗族舞曲》以及《瑶族舞曲》《彝族舞曲》等筝曲,无不流露出各民族特色的文化风俗来。古筝艺术沉积了两千多年华夏文化的审美精华,形成了浓郁地域性文化特色,其原因就在两千多年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在与各地风土人情、语言习俗和民间艺术相融合过程中形成百花齐放的古筝艺术。如《闹元宵》显现出河南的人文风情;《欢音曲》流露着陕西民间艺术文化色彩;《天下同》道出了山東人文性格和民间文化等。每一个流派的古筝都有着独具一格的地域文化色彩。古筝多彩的流派形成与各个地域文化色彩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没有地域文化差别,就不可能形成众多的古筝艺术流派,古筝艺术流派中乐曲情趣恰恰彰显着地域的不同文化风情和文化色彩。

注释:

[1][魏]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

[2][宋]岳飞:《小重山》。

[3][宋]苏轼:《水调歌头》。

[4]吕少卿:《承传与演进 渐江与倪瓒山水画风比较研究》,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5][6]王毅:《中国园林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9页。

[7]《晋书·阮籍传》。

[8][明]康海:《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宴乐》,卷一。

[9][明]王九思:《南曲次韵》。

[10]冯彬彬:《曹东扶的音乐美学思想》,《中国音乐》,2004年第4期,第240页。

[11]吕继光:《传统保健养生文化导论》,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2页。

[12]李玉芝:《文学与美:中国古代文学鉴赏》,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年版,第44页。

猜你喜欢
精神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都精神
谁远谁近?
拿出精神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精神了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