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
【摘 要】农业改革思想是习仲勋改革开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978年至1980年间他在广东时期从思想建设着手,坚持以“农”破局,贯彻落实农业政策,创新开展农业改革,对广东省农业发展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为改革开放奠定坚实基础。习仲勋坚持群众路线、强调求真务实、注重创新和协调发展的思想对中国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习仲勋;广东;农业改革;启示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07-0021-02
农业改革是发展国民经济的根本,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1978年以后习仲勋作为广东省改革开放的开拓者和领导者,决定把农业作为切入点,主张“以农破局”[1](P. 16-21),大力推进农业改革,为广东省改革开放“先行一步”打下基础。
一、解放思想,注重“以农破局”
(一)解放思想,放宽“农”业定义
习仲勋到达广东时,广东省受极左路线的影响,过分强调“以粮为纲”,忽略“全面发展”,将农业与粮食种植等同,农业生产布局不合理,粮食产量不高,畜牧业、渔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也受到限制。习仲勋经过实地考察,根据广东省靠近海岸和毗邻港澳的特殊地理位置,指出要重新定义“农”业,注重发展畜牧业和渔业,推进“农林牧副渔五业同时并举,五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商业同时并举”。[3](P.129)同时,他提出要因地制宜,借用广东地区特有的条件,大力发展外贸出口工业。
(二)统筹兼顾,注重以农轻重次序调整国民经济
习仲勋提出要重视以农轻重次序调整国民经济,强调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对于广东省的经济结构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使农轻重次序成为一个口号。国家对于农业总是索取的多、给予的少,给农业带来了严重负担。而许多干部仍然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因此,习仲勋指出,一方面,要真正落实好农轻重次序,必须要在思想上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要“摆正农业的位置,各部门、各行业都要把支农工作摆到重要位置上”,“加强对农业的财力、物力支援”,[2](P.520-521)使农轻重的口号切实落实到政策和行动中去;另一方面,习仲勋特别强调了统筹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要注重保护农民的利益。他指出,“今后一定要十分注意国家、集体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把亏损的负担转嫁给农民”,农业政策的制定必须慎重,“农产品价格的调整也不能马虎从事”。[2](P.520-521)
二、调查研究,落实农业政策
(一)落实干部政策,推动地富摘帽
落实干部政策,推动地富摘帽是农业改革的基础和前提。一方面,习仲勋落实基层干部政策,成立广东省农业委员会。为解决长期推行极左路线所导致的思想路线混乱、人民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习仲勋组织开展揭批查工作,强调要落实平反冤假错案,重视对平反干部的妥善安置。习仲勋强调干部要以身作则,要“整顿和加强各级领导班子,精简机构,改进作风,从组织上保证重点工作的转移”。[3](P.168)他要求县委干部要“走在前面”“给一班人作出榜样”[2](P.463),坚持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积极进行调查研究。另一方面,习仲勋将中央下发的针对地富摘帽和地富子女定成分的文件迅速、全面、及时地传递到群众中,并大力推动地富摘帽。习仲勋指出,地富摘帽是“当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工作重点转移的需要”,“这不是‘阶级斗争熄灭论,而是对地富分子改造的政策的胜利,是斗争的结果”。[2](P.472)
(二)恢复和发展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东省委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大力推进经济责任体制改革。许多农村社队突破旧体制,恢复“包产到组”和“三定一试点并 由点到面推行”[3](P.133)。之后广东省委开始实施“五定一奖”责任制,坚持按劳分配原则,但禁止实行“包产到户”的政策,这为之后农民开始自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下了基础。
三、开拓创新,开展农业改革
(一)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土地改革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它由农民自发开始进行,后由省委推广,对提高农业生产力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发展农业的文件中,明确指出“不许包干到户”和“不许分田单干”。但一些公社为提高农业产量偷偷地实行包干到户的政策。据不完全统计,“到了1980年5月中旬统计,全省包产到户的生产队25972个,占总队数6.8%,户数有56万多户,占总户数的6.1%。”[3](P. 136)针对这个现象,习仲勋认为只要是能够提升产量就可以进行试验,他表示:“只要能增产就是好办法”,“错了我负责。”[3](P. 135)省委经过逐步讨论、深化认识并实地考察之后,决定尊重群众的实践,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取得显著成绩。
(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
针对广东省之前因“以粮为纲”政策而产生的经济低迷等情况,习仲勋率领省委进行结构上的调整。一方面,他向中央提出减少粮食征购任务。他强调要根据环境状况,因地制宜地安排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强制执行省委下达的标准。另一方面,他指出要提高畜牧业和渔业在农业中的比重,要统筹农林牧副渔业共同发展。调整结构后,广东省农业产量得到极大提升。据统计,1980年粮食种植面积减少了431万亩,但总产量比上一年增加13.8亿斤,总产量达到了359.4斤。[3](P.146)
(三)统筹各方推进农业发展
农业需与科技等方面统筹发展,除农业政策外,习仲勋还在科技、教育等方面对农业发展提出了要求。一方面,要发展科技以促进农业发展。习仲勋提出科学种田问题,指出要合理利用自然规律,提升粮食产量。他认为“为了把农业搞上去,要搞科学种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P.478)他提出要建设农科队伍,给予必要的科研经费,致力研究品种选育、栽培技术,改进耕作方式,普及试验结果,真正将科研结果用之于民。另一方面,完善农业教育。习仲勋认为“培养人才是当前农业发展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问题”[4](P.328),他指出要组织建立农业科研院所,强调要注重农业学科建设,加强农业方面高等教育,提高老专家的待遇,充分发挥老专家的价值并激励新一代继续努力进行科学研究。
四、习仲勋主政广东时期的农业改革的启示
(一)坚持群众路线,深入调查研究
习仲勋坚持群众路线,关心人民的生活状况,以人民服务为宗旨。他主政广东时,经常提到的一句话便是“共产党的干部要真心实意替群众着想,抓紧改变山区的贫困面貌,要不然对不起老百姓啊!”[5](P.37)习仲勋刚到广东时,政策规则大都受到极左路线的影响,很难发挥实际作用。習仲勋打破陈规的重要依据便是群众,群众提出的工作方法,只要是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有利的,他都支持群众放手去干。他曾抽调200多名干部分别去十六个县调查研究,要求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习仲勋指出:“省直机关要抽人组成调查组下去,和当地党委一起调查农民生产生活的真实情况,倾听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呼声,认真负责解决好这些问题”。[6](P.439)
(二)注重解放思想,强调务实作风
习仲勋提出要脚踏实地进行改革,他从思想建设开始,扩展“农”字定义,逐步着手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沼气利用、养殖业发展,抓住农业科学发展,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调动各方积极性,逐步发展农业并获得显著成效。习仲勋指出,“像过去那样拖拖踏踏、松松散弹不行,一天要办一天的事,甚至要办两天的事”,要“争取为党和人民多做一点事情”。[2](P.457)据统计,1979年虽然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粮食种植面积有所减少,但是全省粮食总产量到达三百四十亿斤,比上一年增产十五亿斤。[6](P.437)
(三)追求体制创新,注重协调发展
广东省开始农业改革时,全国正处在“文化大革命”的阴影下,国家建设理论和实践经验不足,农业发展受到各方面制约,要想提高生产力,势必要开拓创新,协调发展。一方面,习仲勋强调要立足实践,大胆创新。他强调进行改革开放“要有闯劲,要当孙悟空,解放思想,敢于创新,敢于改革,只要不背离四项基本原则,就可以大胆试验。”[3](P.257)习仲勋提出的着力发展渔业和畜牧业、实施“三定一奖”、“五定一奖”责任制等政策,都是他突破旧有的农业经济体制后提出的具有新特点、更适合广东省地域特点的措施。另一方面,习仲勋认为农业的发展要从政策、作风和科研三方面入手。他强调作风上要解放思想,扫除“文化大革命”遗毒;政策上打破陈规,创新落实农业政策,注重农林牧副渔统筹发展;科研上加快教育、科研院所建设,辅助以开放引进技术和机械,协同促进农业发展。政策、作风和科研协调推进是广东省农业改革成功的重要原因,也是现阶段我国提升综合国力、走好中国道路的重要策略。
参考文献:
[1]龚上华.习仲勋主政广东时期“以农破局”思想及其 启示[J].观察与思考,2013,(11).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习仲勋文集(上卷)[M].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
[3]《习仲勋主政广东》编委会.习仲勋主政广东[M].北 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
[4]《习仲勋文选》编辑委员会.习仲勋文选[M].北京:中 央文献出版社,1995.
[5]严宏伟,邱然 主访.习仲勋与群众路线(上册)[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5.
[6]《习仲勋传》编委会.习仲勋传(下卷)[M].北京:中央 文献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