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清 褚敏 彭娟 程智慧
1成都军区总医院(成都 610083);2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妇女儿童医院(成都 610500)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的老龄化,以动脉硬化为病理生理基础的心血管病死率仍然是我国居民死亡的首位病因[1]。育龄期女性由于有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动脉硬化性疾病的发病率远远低于同龄男性,而绝经后女性的发病率则明显增加[2]。40~60岁这一阶段为女性从生殖期过度到老年期的特殊生理阶段,该阶段的女性由于年龄的增长、体内雌激素水平的改变,动脉硬化性疾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2-4]。颈动脉因其解剖位置表浅,故常被作为反映全身动脉硬化程度的“窗口”,通过超声无创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情况是了解颈动脉硬化的常用临床指标。最近,WANG等[4]研究表明我国40岁以上的人群中,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为36.2%。目前有关40~60岁年龄段女性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分析40~60岁女性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探讨影响40~60岁女性颈动脉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
1.1 研究对象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成都市新都区妇女儿童医院行健康体检的年龄在40~60岁的女性共824例,平均年龄(53.9±5.7)岁。入选标准:年龄40~60岁女性。排除标准:妊娠期;有精神行为异常和言语障碍者。
1.2 研究方法收集纳入研究者的体检数据资料。包括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月经史等信息;体检资料包括身高、体重、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板块形成情况,颈动脉超声由经验丰富的超声科医生进行检测;血生化检测指标: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雌激素等;血样标本为体检当日晨抽取的空腹血,实验室检测由检验科按照常规标准方法进行检测。
1.3 诊断标准(1)颈动脉硬化的诊断:根据美国超声心动图协会2008年颁布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及斑块形成的诊断指南标准[5],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0.90 mm,伴/不伴有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定义为颈动脉硬化。(2)糖尿病: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诊断标准[6],空腹血糖≥7.0 mmol/L,以及既往明确糖尿病病史者。(3)高血压病:根据《中国高血压治疗指南2010》[7]诊断标准,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以及既往明确诊断为高血压者。(4)血脂异常: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8],TC ≥ 6.2 mmol/L,LDL⁃C ≥ 4.1 mmol/L,TG ≥ 2.3 mmol/L,HDL⁃C <1.0 mmol/L,符合四项指标中的任意一项异常则诊断为血脂异常。(4)绝经:根据《绝经期管理与激素补充治疗临床应用治疗(2012版)》[9]定义,最后一次月经距体检调查时间在12个月以上。(6)超重及肥胖:根据《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预防指南》[10],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在 24~28 kg/m2为超重,BMI≥28 kg/m2为肥胖。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计量资料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颈动脉硬化检出情况本研究共调查了824例年龄在40~60岁之间的女性,颈动脉硬化(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0.90 mm,伴/不伴有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检出率为23.8%(196/824)。
2.2 颈动脉硬化组与对照组的一般资料比较颈动脉硬化组的平均年龄(54.9±6.0)岁,高于对照组平均年龄(53.6±5.6)岁,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23,P=0.007)。颈动脉硬化组的糖尿病、高血压病、血脂异常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61,P=0.012;χ2=5.099,P=0.024;χ2=5.561,P=0.018)。颈动脉硬化组的绝经比例为71.4%(140/196),高于对照组的 54.8%(344/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089,P<0.001)。两组患者BMI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90,P=0.022)。颈动脉硬化组的雌二醇平均水平为(48.63±15.95)pg/mL,低于对照组的(55.16±14.45)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81,P<0.001)。见表1。
表1 颈动脉硬化组与对照组的一般资料比较Tab.1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y population
2.3 颈动脉硬化与相关指标的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是否发生颈动脉硬化为因变量,将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绝经、BMI、雌二醇作为协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血脂异常、BMI、雌二醇与40~60岁女性颈动脉硬化显著相关。患有糖尿病的女性发生颈动脉硬化的风险增加1.934倍(P=0.021,95%CI:1.103~3.392);与血脂正常的女性相比,血脂异常者发生颈动脉硬化的风险为其1.713倍(P=0.012,95%CI:1.126 ~ 2.605);与BMI<24 kg/m2者相比,BMI≥28 kg/m2的女性患颈动脉硬化的风险增加1.966倍(P=0.007,95%CI:1.201 ~ 3.221);雌二醇是40~60岁女性颈动脉硬化的保护因素(OR=0.971,95%CI:0.958 ~ 0.985,P<0.001)。见表2。
表2 颈动脉硬化与相关指标的Logistic回归分析Tab.2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A and other risk factors
2017年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一项新的分析显示,纳入研究的24 822名中国人的颈动脉硬化检出率为31.0%[11]。WANG等[4]研究表明我国40岁以上女性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33.1%。本研究人群的颈动脉硬化检出率为23.8%,低于上述两项研究结果,与陶先明等[14]报道的重庆地区20.9%较为接近。分析原因可能与重庆和成都均处于西南地区,西南地区的居民饮食习惯偏辛辣食物,而研究表明嗜辣可有效地降低动脉硬化性疾病的发病率[13]。
研究已证实[1],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肥胖是动脉硬化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表明[2],40~60岁为女性颈动脉内膜增厚发生率的高峰年龄段,可能与该年龄段女性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的发病率增加有关。本研究人群中,颈动脉硬化组人群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的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示糖尿病、血脂异常和肥胖是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因此,大力开展围绝经期女性健康体检,早期发现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通过合理膳食、科学运动,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及体重达标,从而降低动脉硬化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女性冠心病好发年龄较男性晚10~15年,小于55岁的女性很少发生冠心病,绝经后女性的冠心病发病率与病死率均明显升高,可能与女性绝经后低雌激素水平状态相关[2]。业已证实,雌激素对心血管具有保护作用,绝经后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水平降低,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显著增加的重要原因[1-2,14]。本研究结果发现颈动脉硬化女性的雌二醇水平明显低于非颈动脉硬化女性。雌激素对动脉硬化性疾病的影响机制可能有:(1)雌激素通过改善脂蛋白谱和脂质过氧化,从而减少内皮氧化损伤及脂质沉积[2-3,9]。(2)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均表达雌激素受体,雌激素可通过其受体介导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2,9,14]。(3)目前认为动脉硬化为一种机体慢性炎症反应过程[15],雌激素可以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和炎症因子的生成等炎症的产生,减少内皮细胞活性氧的生成,改善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减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氧化应激水平等[2-3,9]。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提示,40~60岁女性的颈动脉硬化检出率为23.8%,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雌二醇与40~60岁女性颈动脉硬化显著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