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 定 荣
(常州市中天实验学校,江苏 常州 213131)
成语自诞生以来,就一直被人们广泛地运用于各种语境之中:不论是口头用语,还是书面用语,无处不见其踪影。然而,将其上升到作文的层面,使之成为一种特殊的作文样式,并给予应有的“名分”——成语作文,还一直没有得到业界的关注。鉴于此,笔者就结合一些具体案例,从三个不同维度进行分类阐述。
成语作文,就是以成语为载体而创作的一种特殊作文[1],其最大特点就在于它的成语性。而这一特点,当然首先是从其外在形态上表现出来的。于是,根据成语在作文中的外在表现和呈现样式,就可以将其分为整体式成语作文和局部式成语作文。
数量众多、四字为主的成语,让成语作文的成语性发挥到了极致。只要稍加留意,我们就会“眼前一亮”:有一种作文,不论是标题还是正文,全都由成语“堆砌”而成。成语成了习作的基本构词单位,也是唯一的构词单位,简单地说,成语既是词组、句子,也是段落、文章。
(1)接龙式成语作文。这种成语作文,不仅中心突出、主题鲜明,而且前后成语之间犹如电脑游戏中的“空当接龙”,它们首尾相接,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充满趣味。例如,成语诗《诗礼之家》:“天下一家,家学渊源,源清流洁,洁身自爱;爱老慈幼,幼学壮行,行成于思,思深忧远;远见卓识,识才尊贤,贤良方正,正心诚意;意气风发,发扬光大,大仁大义,义薄云天。”这一短章,从标题到正文,用17个成语连缀成一篇立意深刻、情趣盎然的成语作文,绝对是别具匠心,妙手天成。再如,广东陈汉东先生创作的《中华成语龙》,将2 008个成语首尾相连并且顶真回文,形成五大回环。2 008个不同的成语,既可以排成五个同心圆又能连成一个大圆环,就像从中华文化宝库中选出2 008颗璀璨的明珠,并用一根贯穿今古的红线把它们串联起来,连起一串闪耀着中华文明之光的东方文化之珠,从而凸现出北京2008奥运会独一无二的历史价值[1]。
(2)非接龙式成语作文。它与前者的最大区别是,不再刻意追求“首尾相接,环环相扣”的连缀美。然而,正因为如此,写作的灵活性提高了,灵动感增强了。例如《德才兼备》:“德厚流光可鉴人,富贵浮云程万里。弘毅宽厚德载物,是否曲直抒胸臆。俭以养廉而不刿,克己奉公尔忘私。笃近举远求骐骥,旷世逸才华横溢。”这篇成语作文,其实就是一首成语古体诗,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偶句押韵;二是每句诗都包含两个成语,两者之间呈因果关系;三是第一个成语的尾字与第二个成语的首字“共享”,且第二个成语的后三个字单独使用,其意义仍然是完整的。
这种成语作文,虽然还凸显“成语性”,但呈现的方式已发生了变化:或依托成语撑起“半边天”,而留下了“另一半”天地“自由发挥”;或把成语本身隐匿起来,而以故事、内容、意义等形式委婉地呈现出来……换句话说,成语的外在表现已降到次要位置,而重在体悟成语内涵,理解成语意义,演绎成语故事……作文的着力点,主要用在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和语言锤炼之上。
(1)“半边天”成语作文。这种成语作文,虽然成语的外在性还比较明显,但不再是刻意的追求,而是水到渠成的自然呈现。例如《揠苗助长》:“急功近利宋农人,自作聪明拔苗勤。含辛茹苦禾高起,力尽筋疲还家门。拔苗助长心狂乐,情不自禁显奇勋。半信半疑儿往视,惨不忍睹禾无魂。”这篇习作的成语味仍然很浓,但已经不是一味地贪求成语数量的多少,而是在突出“揠苗助长”故事性的基础上,在每行首句恰到好处地使用成语。
值得推崇的是,江西赵德顺先生创作的《中华成语诗五百首》,可以说是中国成语应用发展创新的巅峰之作。该书是一部七言八句成语故事叙事诗专集,包括503首诗,4 005个成语(没有重复),还附有说明和串讲,既用来点明标题成语的出处,又对全诗作逐句讲解。它将成语运用、成语解释与成语故事融为一体,是一部在读诗欣赏中开阔思想境界、集中学习成语知识、培养读者应用能力和古文阅读能力的成语综合诗教读本[2]。
(2)“潜伏者”成语作文。这种成语作文,就像一位“隐士”,成语已不再“显山露水”,只剩下“湖心亭一点”。直白地说,除了文章题目是成语外,其正文只要围绕该成语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就成功了。例如《点石成金》:“遍地石头/像黎明/像黄昏/像芸芸众生/无息的劳作。遍地黄金/像黄沙/像尘土/像古墓深深/盗墓者贪婪的忙碌。石头和黄金/紧紧贴近人类的生存/一半普通/一半珍贵。”就是一首“潜伏者”成语作文。
不仅如此,在中考试卷中,这类成语作文也频频出现,像“渐至佳境”(2013年江苏扬州中考作文题)、“顶梁柱”(2014年湖北恩施作文题),都属于此类成语作文。作文时,只要能围绕成语“渐至佳境”(或“顶梁柱”)审题立意,精选材料,认真撰写,就完全符合作文要求了。当然,如果在谋篇布局时还能包含某种能用成语概括的写作方法,那自然是锦上添花、雪中送炭。
成语内涵丰富,意义深邃,不仅被广泛地运用于日常的各种语境中,活跃在各类书面语体文之中,而且时常被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以不同的身份和姿态出现在各种写作场合:或以人物、事件的形式呈现,或以哲理、警言的形式彰显,或以事物、事理的形式昭然……换句话说,从作文的表达方式来理解,就是或以成语故事为题材作文,或以成语意义为题旨作文,或以成语语素为题要作文[1]。这样,从表达方式角度看,可以分为三种不同样式:
成语虽然数量众多,内容纷繁,但就来源而言,有以下几种:神话寓言、历史故事、古书成句、群众口语、外来文化……从这里不难看出,成语的叙事性特别强,大多是从故事演化、衍生出来的。基于此,作文时就可以“取其事”,建构记叙性成语作文,即用成语作为题目,通过写人、叙事、绘景等方法,撰写中心突出、叙事通达、形象鲜明、结构完整、有真情实感的成语作文。具体说来,主要包括四种:
(1)扩写成语作文,即在不改变成语原义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对原文加以充实,撰写成合乎情理、符合原意的长文佳作。(2)续写成语作文,即从成语原文出发,遵循原文思路,对原文作合情合理的拓展和延伸。(3)改写成语作文,即对成语原文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某种改动:或成语内容不变,表现形式有变化;或成语故事新编,内容和形式都有变化。(4)命题成语作文,即直接选用成语作为题目,按照要求撰写有一定字数限制的记叙文。它与前三种成语作文的区别在于,不受成语原文的限制,不再是局部的“动手术”,而是依据该成语的引申义或比喻义,创作合乎题意的优秀佳作[1]。例如,2017年河北中考作文题《了不起》,江苏省“中学生与社会”作文竞赛题“俯仰之间”“十字街头”等,就是一些较为典型的命题成语作文。
诚如上文所述,从其来源而言,成语确实是以“事”为主,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语言的流变,成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和特殊义已“闪亮登场”。于是,还可以“取其义”,撰写议论性成语作文。如江苏省“中学生与社会”作文竞赛题《我看“与众不同”》,就很具有代表性。当然,像毛泽东的《愚公移山》,那绝对是议论性成语作文的典范之作。
所谓议论性成语作文,就是用作题目的成语,或是论点,或是论题,全文围绕它作深入的阐发,形成主题鲜明、说理透彻、结构严谨的成语作文。当然,我们还可以根据立意的不同,分为顺向思维式成语作文、逆向思维式成语作文。像“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开卷有益”与“开卷未必有益”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前者为顺向思维的议论性成语作文,后者为逆向思维的议论性成语作文。
当记叙性成语作文、议论性成语作文大行其道时,以说明为主的成语作文也“不甘寂寞”“当仁不让”地占据了一席之地。这是因为,由于历史的悠久性和语义的演变性,有些成语中的事、物、景、理……与现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不加具体说明,人们对它们的理解往往只能停留在“知其然”的层面,无法进入“知其所以然”的境界。
例如,成语“望洋兴叹”,它的意思可谓人人皆知,而对“洋”的理解常常出现差错,以为它的意思是“大海、海洋”,其实“望洋”是一个联绵词,意思为“仰望的样子”,这样,就可以写一篇事物性说明文,把它的来龙去脉解释清楚。再如,成语“藕断丝连”,其比喻义不难理解(比喻表面上关系已断绝,而实际上仍有牵连),但人们往往对“藕已断开,丝还牵连”的科学原理不甚了解,于是,就可以通过查阅文献,整合资料,写一篇事理性成语作文,井然有序地介绍“藕断丝连”的前因后果。
成语博大精深,底蕴深厚,单从写作角度看,就具有无穷魅力。这是因为,成语不仅了包含了丰富的写作知识和写作理论,还拥有众多的写作方法和写作策略,十分准确地概括了作文的写作理念和写作方法。通俗地说,成语就像“定海神针”,就是驾车行驶的“导航仪”,它总结了前人的写作经验和技法,指出了应避免的写作教训……因此,从成语中领悟作文之道,吸纳其写作营养,必将大幅度地提高作文水平。因此,从作文的写作角度,也可分为两种成语作文。
不管是何种文体的作文,都会有与之相应的写作方法。而成语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它不仅能承担这一“重任”,还能细化为具体的方法,通过系统训练得到强化和巩固。例如,《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11)》对说明文写作的要求是这样叙述的:“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从这里可以发现,课标对说明文的写作要求还是比较低的。于是,在设计作文教学时,就可以用成语策划一个简明说明文写作序列,详见表1。
表1 说明文写作序列
又如,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一般不外乎“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语言”等几个方面。从成语的角度策划一个训练体例,指导考场作文的写作,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详见表2。
表2 考场作文写作要点
在五万多条成语中,不仅汇集众多的写作方法,还包含着不少作文理念,它们虽然不是具体的策略,但对作文的宏观指导不可小觑。这是因为,这些成语概述了写作的基本特征,揭示了写作的基本规律,标注了写作的雷区和陷阱,是提高写作水平、作文能力的不二法门。例如,文章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成语“反复推敲、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等,就是具体而形象的提醒。再如,华美的文章,每个字都像一颗闪亮的珍珠,成语“字字珠玑、千古绝唱、至善至美”等,就是高度的概括;在构思和写作时,首先要从生活中提炼深刻的主题,然后才能动笔作文,成语“意在笔先、意在笔前”等,就是“一语中的”的“金玉良言”。其实,像这样能揭示作文基本规律的经典成语,可谓不胜枚举。我们如能铭记在心,遵循其道,落实在写作实践之中,何虑作文水平提不高?何愁写作能力上不去?
凝练典雅、意境幽远的成语,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它虽然短小,却很精悍;虽然微不足道,却举重若轻。小小的成语,开启的是一艘满载作文之道的航船,铺就的是一条承载作文之法的“高铁”。作文,因成语而熠熠生辉;成语作文,因成语登堂入室,成为一种特殊的作文而流光溢彩、魅力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