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社记者 张志然
侯伟,本届全国审判业务专家中最年轻的一位法官。
从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再到审判员,一步步走来,侯伟曾参与审理巴拿马籍“天裕”轮涉嫌海盗劫持船舶所有权纠纷案(1999年)(适用巴拿马法律)、印度籍“老人星”轮船舶抵押借款合同纠纷案(2002年)(适用印度法律)、南京恒瑞海运有限公司系列案件(2013年)、芜湖石江海轮船有限公司系列案件(2014年)、中国长江航运集团南京油运股份有限公司系列案件(2014年)等重大疑难复杂案件。
他参与或主持拍卖船舶20余艘,承办各类案件数百件。2001年至2003年,他在南通法庭工作期间,结案数量居全院前列,连续三年荣立三等功。2005年至2006年,他在研究室负责法院管理规范起草组织工作……
打开他的简历,除了多年来各式各样的荣誉以及不可或缺的同样值得大书特书的精彩审理以外,最引人注目和与众不同的,还有总共长达五年的法国留学经历和与之匹配的多个奖学金奖励。
工作后,学习的代价不小,特别是对于事业正在上升期的人。而这位法官如何能够做到心无旁骛地在法国深造这么长时间?学习又给他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侯伟在法国的学习经历一共有两段。第一段是2004年9月到2005年2月,当时是参加最高法院的中法司法官的交流培训项目,叫“百名中国司法官在法国”。这个项目是在十年内选拔中国的法官和检察官各50名到法国去学习,了解法国的司法制度,促进中法的司法交流。第二段是2006年9月到2010年12月,是在法国攻读博士学位。
2003年,被通知参加出国培训英语选拔考试时,侯伟只是武汉海事法院海商庭一名年轻的助理审判员,他并不太清楚是去哪个国家参加培训,只是当成领导交办的一项任务。
当时最开始全国法院系统有七八十个人参加项目的笔试,能够参加面试的有20人,面试后只有十个人能到北京学习半年法语,学完后只有五个人能够去法国交流学习。可以说,当时的竞争非常激烈。那时候出国交流的机会并不像现在这样多,所有学员为了能够争取去法国培训,都加班加点地学习法语。
运气永远都是给勤奋者准备的。侯伟作为其中的佼佼者,靠着自己的努力幸运地拿到了去法国的机会。
在法国半年的学习也是非常紧张的。先是在艾克斯-马赛第三大学欧亚研究所学习法语和法律,接着要到法院实习,再到巴黎的律所实习,然后到法国司法官学院巴黎分部学习。他那时候第一次到法国的法院,和一个民庭的庭长学习。当时他们早上6点半就得从住处出发,从艾克斯-普罗旺斯坐车到马赛的法院。每天还都得穿着正式,西装、皮鞋、领带,一个都不能少,更要背着厚厚的词典。庭长让他和同学一人看三个案卷,而庭长自己看第二天就要开庭的案卷。侯伟心里很纳闷儿,第二天就要开庭了,怎么还在看案卷?为什么没有承办人?他后来才知道,与我国不同,法国法院的民事案件受理后首先会交给负责庭前准备的法官来组织当事人交换证据及法律意见,当案子到达了可以进入庭审的时候,案子都会统一交到庭长这里。法国的庭长就是主持庭审的人,相当于我们的审判长。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为侯伟颁发全国审判业务专家证书
侯伟和他的同学才刚学了半年的法语,好在本来都是法官,学的也都是法律有关的内容。磕磕绊绊看了一下午,之后可以和庭长讨论一下案子。之后的一些看案卷的经历,就不是这么简单了。
给侯伟留下更深刻印象的还是在艾克斯上诉法院的民二庭看案卷的经历。因为上诉法院的民二庭是专门处理海商事案件的法庭,所以,侯伟也去那里学习过一段时间。一天,快到下班的时候,民二庭的庭长给了侯伟九个案子的案卷,告诉他自己一个小时后会回来,请他看看这些案卷,之后讨论。一个小时过后,侯伟连一个案卷还没看完庭长就回来了。侯伟非常不好意思地说,自己只看了一个案卷。庭长很惊讶地问:“您是怎么阅卷的?”侯伟说自己先看起诉状,看了看意见还有证据之类的。庭长笑着说:“您是这么看案卷的吗?我来教您应该怎么看案卷。”接着庭长翻开一个案卷,说:“您不需要关注太多证据方面的内容,因为律师都会提交书面的意见,而我们只需要看一下他们最终的书面意见。”
这次看案卷给了侯伟很大的冲击和启发。法国民事诉讼程序的书面审理制度相当完善,民事案件开庭前法官就会组织当事人充分交换证据和法律意见。当事人、律师在庭审前提交的意见就是全部,庭审中提交的新的法律意见法官是不会采纳的。到了法院呈现到法官面前的都只是一些非常具体的法律问题和争议。而我国每个法官都要在法庭上做大量的工作查明事实,每次还会有不同的观点和证据,这非常消耗时间和精力。这些程序是否可以放到庭前,让律师充分交换证据呢?与法国的庭前准备制度配套的有其法律教育中对律师书面意见和法官判决书严格的写作训练。
>>侯伟在2017中国海事司法与仲裁高峰论坛上发言
>>侯伟在博士论文答辩后与答辩委员会全体教授合影
再说回民二庭法官让侯伟看的九个案子。第二天早上开庭,也是站了一大片律师。不过律师其实讲两句话就走了,一上午就可以把九个案子都审完。三个合议庭成员对九个案子现场合议。经过一番合议后,每人现场分三个案子写判决书,几天后判决书就都写好了。
值得一提的还有法国法院的判决书。法官并不需要把整个判决从头到尾面面俱到地写,因为原告、被告、事情经过等内容书记员已经都帮法官准备好了。法官只需要简要地写出判决意见本身和判决理由即可,并不需要写很多。而法国并没有案子的审理期限,程序结束了就算审完了。
法国的法院是彻底的“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对于标的很大的案件,他们的判决并不需要层层报告到庭长、院长那里签字同意。法国法院的院长没有权力干预案件的审理。而这与我国那时的做法很不同。这也给了侯伟很大的震动。
这种制度说白了是对法官极大的尊重。法官在法国的地位非常高,说到法官人们都会肃然起敬。在法国,能成为法官的人都是精英中的精英,需要经过非常严格的选拔。通过选拔后,还要在位于波尔多的司法官学院经过31个月的培训才有可能被任命为法官或检察官。
法官与教授的互动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例如,侯伟在艾克斯上诉法院实习期间,发现书记员会定期将作出的判决邮寄给法国各法学杂志,再由杂志社邀请专家学者对案件进行评析。正是通过这样的良好互动,很多问题都是越辩越明,也对未来的司法裁判起到了重要参考作用。而且,不难发现,法国的很多法学杂志每期只有很少几篇纯粹的理论文章,大部分都是案例评析。
2006年,学校为侯伟申请了法国政府埃菲尔优秀奖学金,让他继续攻读博士。
法国有两个海商法研究中心,一个在兰特大学,另一个就在侯伟攻读博士的艾克斯-马赛大学。在法国,博士是没有任何课程的,只要求做一篇博士论文,这需要大量的时间来自己独立进行研究。为了提高法语水平,他同时申请了海商法的硕士学位,跟了法国同学上了一年海商法的课程。一年之后,他的法语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
跟国内相比,法国的法学教育非常重视案例教学。让侯伟印象很深刻的是,有一位老教授每次上课前一个星期会发一本案例给学生,回去让他们慢慢地研究,然后上课的时候进行讨论。基本上每个老师在谈论具体问题的时候都会援引法国法院案例。教海上货物运输法的教授,本身是一名律师,所以他讲课时经常会结合一些具体的实务,这样学生听起来就会非常明晰。教陆地运输法的是巴黎第一大学的教授,也是侯伟本人的博士生导师之一,他还是一位著名的民法学者,会结合民法的理论来讲。让侯伟印象深刻的是在硕士期间的海商法考试,是让考生在五个小时内完成一篇小论文,对论文形式逻辑和实质内容都有很高的要求。
在侯伟看来,法国的海商法与民法的关系非常密切,而且法国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很多海商法研究的教授自18世纪以来都是从民法的学者转过来的。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当时他问过一位教授这个问题:为什么法国的海商法学者很多都是学民法出身的?教授说,在法国首先是个民法学者,然后是个国际私法学者,最后才有可能成为海商法学者。
要拿到博士学位并不容易。侯伟全身心地投入到读博当中,并没有做其他的事情分散精力。导师对博士生的指导主要就是研究的方法和思路,包括整个论文的提纲。侯伟的提纲就写了七个月的时间。在他看来,法国人虽然不如德国人那样刻板,但也是非常严谨的,学术方面要求很高。法国人的研究方式跟我们不同,是两段论的研究方式,一个问题有两个方面,互相独立但相互依存,博士论文不能是介绍或者综述性文章。
侯伟的博士论文是研究海上货物运输法中的合同自由原则,重点就是研究《鹿特丹规则》中的批量合同。这是他的导师给他的建议,正好他的导师是法国政府《鹿特丹规则》的谈判代表。当时在讨论选题的时候,导师觉得这个题目比较新颖,还没有人做过,所以建议他做这方面研究。
“意义”,这个词在和侯伟的交谈中反复被提及。特别是问到博士毕业后为什么选择回到中国,他更是强调了这个词。他的博士论文获得了最高评语“答辩委员会一致祝贺、优秀博士论文和公开出版”,获得2011年法国大陆法基金会优秀博士论文奖并在法国公开出版。学习之余,他还在法国杂志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留学期间,他还获得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这样一位优秀的博士毕业后,他可以选择留在法国继续从事法律行业,也可以从事学术研究,以他的勤奋和能力应该也会做得很不错。但是他就是觉得回到国内发挥的作用更大,更有意义,能学有所用。而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回国后他确实感到了自己所学让自己在看待法律和其他问题上都有了一个崭新的视野。
2011年归国后的侯伟,一如既往地投入到他所热爱的审判工作中去。2013年、2014年,侯伟在南京法庭主持工作期间,连续两年立、结案数位居全院第一,立、结案数量均超过千件,占全院30%以上。2014年,南京法庭荣获最高人民法院“海事审判先进集体”光荣称号……除了这些荣誉,他还成为多个机构的专家和特邀研究员,继续从事各种研究工作。目前,他还参加了交通运输部组织的海商法修改研究工作,与同事们一起呼吁海商法修改应扩大适用于内河运输和内河船舶。
应该是多年留学的影响,侯伟一直认为法官一定不能停止学习,也不能局限于法律知识的学习,应当不断开拓视野,只有深刻地理解社会,才能准确地适用法律。学习的内容能够反过来滋养法官的思考,从而帮助法官作出更准确的判断。法官在社会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今天的判决决定着明天的对错,真正伟大的判决会影响社会,甚至影响一个时代。
|记者采访手记|
看到侯伟法官的简历,实话说我有点惊讶。这里面除了各类奖项和他经办的大案要案,还有长达五年的留学法国的经历,还获得了多个奖学金。同事之前提过他留学的经历是他身上的一个特点,我这才算是“get”到了——他并不是一位出国仅仅为了“镀金”的法官,而是真的在用功读书。
又是海事方面的法官,又留学法国,从哪个角度入手呢?是写成海事方面案件的“故事会”,还是写成留学法国的“法官游记”?后来我干脆决定“赌一把”,先问我最好奇的,如果不行就再补充其他方面。
侯伟的微信名叫“水手”,头像是天光熹微中一个人在荒漠跋涉的剪影。虽然人影很小,但因为身后有光,所以看起来有着希望和理想,虽是独行却并不孤单,倒显出了一份光明和勇气。基于这种印象,我心里其实已经把侯伟想成了一个某种程度上的理想主义者。毕竟,水手的心中除了大海,还有远方和未来。
“侯法官您好,我目前想问您这几个问题。1.您在法国开始是出去交流,后又用五年时间读了硕士和博士,并且学习成绩非常优秀,这部分经历您愿意展开介绍一下吗?……”是的,我最好奇的就是开始最吸引我眼球的那段经历,我相信那远方的故事,一定有人和我一样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