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与《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

2018-08-29 11:00彭兰清
北方文学 2018年23期
关键词:塾师才女妇女

彭兰清

摘要:美国汉学家曼素恩教授的《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与美国教授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都是当代社会研究十七、十八世纪女性文化艺术的瑰宝,两位作者都将女性放在历史洪流的中心,以女性的视角看待女性自己,探索在儒家范畴的规范下女性是如何陈述他们心中的价值和意义。他们这种研究的新视角,对国内外的研究者们打开了一道新的大门看待中国女性的价值与意义。本文主要对曼素恩教授的《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和高彦颐教授《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进行对比内容上的具体分析,以便发现两者的异同,方便后来学者更好的研究分析。

关键词:曼素恩;《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异同

一、引言

从中国古代社会男耕女织起,中国社会便逐渐向男权社会所倾斜,到了封建时期更是以男权为核心,以男主外、女主内为封建社会家庭的基本核心,女性而且必须遵从“三从四德、以夫为天”的思想,男性可以在外花天酒地,女性则必须恪守本分,不得随便外出,在家操劳,养育子女,教导子女,侍奉好公婆丈夫。到了新中国五四时期,大批新思想开始涌现,中外文化开始大规模碰撞融合交流,出现了大批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学者,他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中国文化,其中从西方引进的“女权主义理论”开始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他们也开始试着从女性的角度观点去分析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更及其女性在社会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的价值意义,这对当时社会的各阶层的学者的研究打开了新思路,对中国社会也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其中曼素恩教授的《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和高彦颐教授《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则属于汉学界的代表作,这对研究清末明初女性在社会、政治、经济中的关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问题

本文主要对曼素恩教授的《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和高彦颐教授《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进行内容上具体的对比分析,以发现两者的异同,以便后来学者更好的研究十七、十八世纪中国女性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扮演的角色及其价值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现状

王江(2010)中国妇女史“本土化”研究范式初探—关于《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作者主要从两方面探讨中国妇女史“本土化”研究范式初探:一社会性别概念及中国女性角色,二《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以女性作品研究中国女性的学术价值及其局限性。

杜庆春(2005)当女人面对女人的时候—读《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作者主要从社会背景方面阐述了《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的价值与意义。

李燕(2009)论曼素恩对中国十八世纪社会性别的研究,作者主要从三方面入手探究曼素恩对中国十八世纪社会性别的研究:一介绍了作者背景及相关研究,二着重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论述女性的价值意义及表现特点,三以写作为例,探讨女性是如何在十八世纪发出自己的看法。

郭欣(2016)女性声音的发掘地--《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作者从作品本身出发研究分析了女性的重要社会价值及意义。

从上面的研究概况,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曼素恩教授的《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和高彦颐教授《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研究者们主要是描述性质的,主要从是从探究方法、写作背景和从社会性别研究入手,观察女性在十八世纪或者清末明初的价值意义,而本文则采取对比为主要研究方法,分析曼素恩教授的《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和高彦颐教授《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的异同,以便后来学者更好的研究分析。

(三)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各种相关文献来发现文献《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和高彦颐教授《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的异同,以分析价值意义。

描述性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它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本文主要通过各种文献的已描述的观点、理论提出来,自己再一次论述论证以及增加自己特有的看法理论。

对比法:对比曼素恩教授的《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和高彦颐教授《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的内容异同,以便后来学者更好的研究。

二、作者及成书背景

(一)作者

曼素恩(SusanMann,又译苏珊·曼),美国戴维斯加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任历史系主任和东亚语言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是一位具有国际声誉的汉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晚期帝制中国研究,东亚历史、家庭、社会性别史研究,中国女性史研究,清代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研究。曼素恩1940年出生在美国的一个中产家庭,受当时美国政府的支持推动中文学习的影响,曼素恩选择了密歇根大学东方学院学习中文,随着对中文的不断学习曼素恩对中国文化有着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后来随着美国女权主义思想的爆发,曼素恩开始思考另一种解读中国历史文化的方法-即站在女性的角度,把女性放在历史洪流的中心看待中國社会及其女性的价值意义。迄今她已出版了三本专著,参与编写了四种历史著作,发表了35篇研究论文。主要学术著作有《地方商人和中国官僚,1750一1950))(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1987)、《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1997,该书获亚洲利文森文学奖)和最新力作《张家才女》(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该书获2008年度桐山环太平洋文学奖最终提名奖)。

高彦颐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关系学学士、东亚历史系博士,专攻明清社会史及比较妇女史。曾任教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及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历史及妇女研究系,现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分校历史系教授。专供明清社会史和比较妇女史,对古代中国女性的生存状态特别是残足问题颇有研究,成果显著。近作高彦颐教授《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侧重从“五四”妇女史观,以江南地区的上层社会为代表,分析女性在社会历史的价值意义。

(二)成书背景

随着上世纪70年代的女权运动,以及五四运动后,西方思想与中国社会思想的碰撞交流,以及中国社会变动情况和美苏争霸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尝试从女性的角度,把女性放在历史的中央,看待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以寻求其中的关联特点,分析女性在历史洪流中到底占有怎样的地位。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不管在东方还是西方,人们对古代中国的女性文化生活所知甚少。其中高彦颐教授《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也是在这样大的背景下完成的,不过与曼素恩的写作侧重点不同,到了 1985 年,一本重要的目录学著作同时得到了中西方学者的注意,上世纪三十年代,刚刚借调到中华书局的胡文楷先生受到妻子王秀琴的影响,开始关心女性著作的收集。不久,王秀琴去世,为了继承亡妻的遗愿,胡文楷花二十多年的时间编成了《历代妇女著作考》。1957年初版录有明清女性著作3500多种,汉魏至元代女性著作1000多种,1985年再版时又补入200多种。

这本书在再版当年被介绍到西方,完全颠覆了一般学者对女性史的认知。他们第一次发现,仅在明清两代中国出版的女性著作就超过了现代之前整个西方世界女性出版物的总和。因此,不仅是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还包括研究女性主义的学者一下子都把注意力投向“中国明清女性写作”领域,想通过对这个领域的研究来重新反思社会性别理论。其中曼素恩教授的《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背景以及思考下完成了这部伟大的著作。作者用女性的视角改变固有男性视野中的偏差,以分析在传统中国社会,儒家规范统治下,女性自己怎样陈述他们心中的价值和意义,在书中女性不再是野史中宫闱阴谋和艳情八卦的主角,而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实质性参与者。作者所采用的大多数史料都来自女性自己所作的诗歌,以及一些男性作品如:纪传碑铭、地方史志、官方文献等。

三、内容侧重点分析

(一)《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

《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主要分八章介绍了十八世纪的中国妇女,第一章引言、第二章社会性别、第三章人生历程、第四章写作、第五章娱乐、第六章工作、第七章虔信、第八章结论:贯穿于不同地域与时期的社会性别关系,通过这八章的详尽介绍,让我们仿佛看到的十八世纪上层社会的女子的生活面貌及丰富多彩的晚清图景。

在引言部分作者详尽的描述了写作的原因、背景及基本观点:立足于十八世纪的中国社会,以女性的视角,看待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女性不再是其他作品中的边缘类人物。而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实质性参与者;在引言部分曾说过:曼素恩教授的《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与高彦颐教授的《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使世界学者意识到两件事:一是研究妇女在社会历史上的能动性,清末明初的江南才女是一个很好地样本,二是我们以前认为的明清才女和女人诗作的大量涌现是因为西学东渐的结果,明清江南才女诗作很好地打破了这一点。

在社会性别中作者从7个方面进行了分别介绍;清朝国家政策对妇女家族的影响;汉族地方官与满洲的国策复古与一场关于妇女的论战;商品化、竞争、流动;历史人口学的变化;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贤媛:“圣朝文教昌明”的象征立足于十八世纪的中国社会。作者深度探析当时清政府的社会政治制度和地方官的政治制度以及满洲的政策探究女性在其中的价值和意义。其中作者大量引用了完颜晖珠的作品所收集的女性诗歌进行分析,这里的创新点在于作者-曼素恩增加了完颜晖珠所删除的妓女的诗歌,有助于作者更全面的研究分析在清末明初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价值意义以及十八世纪社会底层的生活面貌,有助于后来学者的研究分析。

在人生历程这一章作者从男性的人生历程、女性的人身历程,及女性人生历程的总览——脱卸乳齿、茾礼、诞育儿女及孩子的早期抚养、盐米生涯、衰老、死亡、修炼长生。从人生历程这一章中人们可以看出男性的人生历程与女性的人生历程是几乎完全不同的,在士族家庭中女性以7~8岁为髫龄开始与兄弟产生隔离,士族家庭中女性开始以家中的父亲或者请女老师进行授课,所讲授的内容和男性家族兄弟的也几乎完全不同,女性主要学习三从四德、女红等,男性则主要是四书五经等内容。在士族家庭中的男子主要只有一个任务,那就是传宗接代,而女性则要管理家庭、养育儿女、服侍公婆丈夫,可以说从13、14岁出嫁到儿女养育成人50岁左右,她们才开始逐渐放下家族的担子,开始由儿子的妻子侍奉她,而完全转变角色,这时候的女性开始吃斋念佛,以寻求心灵的平静与皈依,同时找到生命得以继续下去的价值意义,认为吃斋念佛是在给家里积福,保佑下一代,乞求家族康顺,国泰民安。而对于那个时候的寡妇,则生活又有一些不一样,因为清政府倡导守节,所以那时候的寡妇比一般士族女子的一生要凄苦的多,没有丈夫的陪伴,自己一个人养育子女,侍奉公婆,还要受到社会上的种种限制。

在写作方面士族大家庭为了光耀门楣,以提高女子出嫁的筹码,士族家庭的母亲,姐妹大多往往会去出版诗歌,以显示家族的地位和女子的才学,但是这种出版的诗歌大多是经由男性之手,很多变现女性真正思想的诗歌是被删除了的,留存于市面的大多数是表现光明美好的。在工作方面,书中曾提到,区分青楼妓女和普通女子的区别主要是工作。清朝官员曾说过江南女子的女红是江南地区经济的主要支撑。可见十八世纪的女性是有独特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的,女性依靠快速穿针织布的能力,表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及意义。

(二)《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

《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分绪论和正文两部分,绪论部分清晰交代了其研究宗旨目的、概念界定:社会性别与阶层分工、中国妇女研究的新视野及提出的基本观点。正文部分分为3卷7章。上卷情史与社会秩序分为2部分。一都市文化、坊刻与性别松动和情教的阴阳,二从小青到《牡丹亭》;中卷妇女性别的重写与重读分为两部分。一丈夫与女中丈夫:女性角色的错位与延伸,二从三从四德到德、才、美两部分;下卷家门内外的妇女文化分为三部分:一家族人伦与“家居式”结社,二书写女性传统:交际式与公众式结社,三名妓与名山:男性社会中的妇女文化。作者立足于明末清初的江南上层社会女子阶层,利用“社会性别”这一历史范畴,探讨以女性的视角反思分析“五四”时期的女性观及文化遗产,作者认为清末明初的中国社会是十分生机勃勃的。作者开篇就提出了“封建社会尽是祥林嫂吗”的问题,作者从各个方面证明阐释:封建、父权的、压迫的“中国传统”是一项非历史的发明,它是三种意识形态和政治传统罕见的合流的结果,这三种意识形态和政治传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共产主义革命和西方女权主义学说。作者以为受害的“封建”女性形象之所以根深蒂固,在某种程度上是出自一种分析上的混淆,及错误的将标准的规定视为经历过的现实,这种混淆的出现,是因为缺乏某种历史性的考察,即从女性自身的视角考察其所处的世界。从上中下卷作者向我们展示了明末清初的江南才女并不都是受压和无声的,这些妇女在儒家规范的体系中,她们自己创造出一系列多姿多彩的生存方式。如对于缠足问题作者认为女子的许多诗歌都曾提到过并且女性把这个当成阶级的标志,并以此为荣。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曼素恩教授的《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和高彦颐教授《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都采用了从女性的视角分析女性与社会价值的关系。都对研究明末清初的中国社会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都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動有趣的明末清初的画面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17世纪、18世纪左右的上层女子生活图景。而且曼素恩教授的《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与高彦颐教授的《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使世界学者意识到两件事:一是研究妇女在社会历史上的能动性,清末明初的江南才女是一个很好地样本,二是我们以前认为的明清才女和女人诗作的大量涌现是因为西学东渐的结果,明清江南才女诗作很好地打破了这一点。从缺点来看两位作者都采用女性作者的诗作大多是上层女子阶级,她们中的大多数所享受的教育是我们大多数人无法想象的,甚至是当代社会的我们所无法匹及的,她们有些甚至有着我们完全不能想象的特权生活,她们中的生活与那个时候99.9%的底层社会妇女或者没有受过那么好教育的妇女隔绝开来,研究上层社会女子的生活以概括整个社会妇女与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是不太合适的。

参考文献:

[1][美]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2][美]曼素恩.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3]何越.社会性别理论与中国古代妇女史研究—以著名美国汉学 家的妇女史著作为例[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18),2.

猜你喜欢
塾师才女妇女
我们班的“四大才女”
《林徽因传:一代才女的心路历程》:且以优雅过一生
段祺瑞的宽容
段祺瑞的宽容
我们班的才女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塾师形象之比较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