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乐云
摘要:魏晋时期,因佛老思想的流播及儒家思想在黑暗现实面前的崩溃,士人阶层的道德观念及价值取向开始重新架构。《世说新语》中有关忠孝观的内容大部分在《德行》篇中有所记载,从中可窥见魏晋士人在追求个性解放的同时,面对忠孝矛盾,所进行的弃礼重情、先孝后忠的普遍选择。
关键词:《世说新语》;魏晋;忠孝观
《世说新语》这部中国古代志人小说的代表,共记36篇1130则,内容广阔,情感真挚,展现了魏晋时期名士们至情至性的处事风格及时代特色。在《世说新语》中,《德行》篇位列三十六门之首,有关孝行的记载主要集中在《德行》一门,共十三则,其余门类多有零散出现,但关于忠的记录在《德行》中只有一则。本文对《世说新语》中记载的大部分孝行进行分析,以此体现魏晋时期名士们在礼教与真情、忠与孝之间的抉择。
一、重情弃礼
“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具有十分矛盾的性格,一方面极尽吝啬,贪财慕利,在政治上小心谨慎,另一方面则,不拘礼制,追求自然,在孝行中尽心尽力。
《世说新语》中任凭心意,自在随我的代表当属阮籍,在《任诞》篇中的记载有以下三则:
“阮籍遭母丧,在晋文王坐,进酒肉。司隶何曾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丧,显于公坐饮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风教。文王曰:‘嗣宗毁顿如此,君不能共忧之,何谓宁且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籍饮咦不辍,神色自若。”(第2则)服丧期间,阮籍仍自进酒肉,即使被何曾上报文王,也泰然自若,文王为他开脱时,也毫无感激之意,可见阮籍对礼法的不屑。
“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然后临诀,直言‘穷矣!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第9则)丧母之时,阮籍未发一言,未滴一泪,然诀别之际哀嚎吐血,丧母之痛尽显无遗,虽不拘礼法,但感情真实强烈,“穷矣”二字声声痛心。因哀痛而不顾身家性命乃“死孝”,可以说在这一时代,礼节周到的孝行与此处真挚的情感相比,定是会黯然失色的。
“阮步兵丧母,裴令公往吊之。阮方醉,散发坐床,其踞不哭。裴至,下席于地。哭吊唁毕,便去。或问裴:‘凡吊,主人哭,客乃为礼。阮既不哭,君何为哭?裴曰:‘阮方外之人,故不崇礼制。我辈俗中人,故以仪轨自居。时人叹为两得其中。”(第11则)客人前来吊唁,按照礼数,阮籍应陪着客人哀悼同哭,并将客人照顾周到。但他却“散发坐床,其踞不哭”,姿态极其不雅,既未顾及客人,也未表一丝悲伤之情。裴楷说阮籍为“方外之人”,不需要尊崇礼制,时人皆认可裴楷所言,普遍认为对于阮籍等魏晋士人而言,发自内心的悲痛与礼教相比更为重要。
二、忠孝相连的统治理念
自曹操“唯才是举”之后,晋武帝以“禅让”上位,重新开始将忠君与孝的思想结合起来,并将“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的观念通过征官制度具体化了。
结合《纰漏》篇第6则,更能清晰看出忠孝之间的矛盾。殷仲堪的父亲病重,孝武帝不知是其父,只如同听传闻一般因好奇而询问,但对殷仲堪而言,若回答孝武帝,则自己会使父亲名誉受损,不是孝的行为,若不回答,则又不是作为臣子应有的态度。殷仲堪在孝与忠的选择面前,不知该如何回应,只好称“进退维谷”。孝是血缘关系的集中体现,而忠是政治关系的集中体现,肯定君权就会否定父权,肯定父权则会否定君权,这就是普遍存在的“忠孝难以两全”的原因。
《德行》第47则中提及,因吴道助兄弟二人在母亲去世后万分悲痛,韩康伯的母亲便建议康伯定要好好照顾二人,韩康伯依照母亲的话,与二人结为知己,后同仕途直上,十分显贵。本则记载的内容中,二吴与韩康伯均为孝子,并仕途順利,未谈及诸人其他的能力与品行,而单将孝行与仕途相结合,可见有无孝行是为官的重要评判标准。
三、结论
忠孝两全十分难以实现,在门阀制度崛起、君王权利下降的魏晋时期,名士们常常陷入忠孝先后的矛盾中,因此这一问题也是名士们热衷的清谈题目。重情弃礼,孝先于忠,则是《世说新语》中名士们的普遍选择。以直白表达情感为先,超越礼制,尽到自己本性所理解的孝道,魏晋名士的这一选择,实则也是魏晋风度至情至性、率真旷达的真实反映。
参考文献:
[1]刘汾,周宏波.论《世说新语》中王戎的矛盾形象[J].沧桑,2008(03):231-233.
[2]韦晓兰.从《世说新语》的“生孝死孝”看魏晋士人的越礼重情[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25(12):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