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全明散曲》中的山东籍作家

2018-08-29 11:00曹景华
北方文学 2018年23期
关键词:科举

曹景华

摘要:元明两代,散曲创作十分兴盛,山东地区的散曲创作中心完成了从东平到章丘的转变,本文通过对《全明散曲》中山东籍作家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完成这一转变的原因,并讨论山东籍散曲作家的作品风格,分析科举经历对作品风格题材的影响。

关键词:《全明散曲》;山东籍作家;科举

一、元明时期山东籍散曲作家分布变迁

元明时期,山东作为散曲创作中心之一,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散曲作家和作品。随着时代交替,山东籍散曲作家的分布状况发生了一定变化。

就元代散曲作家的分布来看,《全元散曲》收录山东籍散曲作家14人:商道,曹州人(今山东菏泽);王修甫,东平人(今山东泰安);商挺,曹州人;严忠济,长清人,(今山东济南);徐琰,东平人;孔文升,曲阜人;刘敏中,章丘人(今山东济南)高文秀,东平人;王廷秀,益都人(今山东青州);张养浩,济南人;李泂,滕州人;杨朝英,青城人(青城县有二,一在山东,一在甘肃,学者多以杨为山东青城人,今在山东淄博);贾固,沂州人(约山东临沂枣庄);刘庭信,益都人。

《元曲选》收录山东籍散曲作家10人:高文秀,东平人;张时起,东平人;武汉臣,济南人;岳伯川,济南人;康进之,棣州人(今山东惠民);王廷秀,益都人;李好古,东平人;张寿卿,东平人;顾仲清,东平人;贾仲明,淄川人(今山东淄博)。

除了重复出现的作家外,以上资料共收录元代山东籍散曲作家22人。从作家的角度看,从事散曲创作与杂剧创作的其实是同一批人,像高文秀、康进之等人都是有名的剧作家。从地区分布来看,这些作家主要生活在山东中部,以济南、泰安、青州、淄博四地为主,其中只泰安东平就有7位,人数最多,约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元代的杂剧创作有四个活动中心,分别是大都、真定、平阳和东平,从上述结论来看,山东地区散曲作家与杂剧作家的分布基本重合,这样也证明了东平是元代散曲作家重要的活动区域。

到了明代,山东地区散曲创作的重心发生了迁移。《全明散曲》收录山东籍散曲作家21人,分别是:叶华,山东曲阜人;孙峡峰,山东安丘人;丁彩,山东诸城人;薛岗,山东益都人;王克笃,山东东平人;殷士儋,山东历城人;高应玘,山东章丘人;刘效祖,山东滨州人;弥来夫,山东章丘人;马惠,山东章丘人;李开先,山东章丘人;张诚庵,山东章丘人;冯惟敏,山东临朐人;贾仲明,山东淄博人;刘龙田,山东人;刘守,山东济宁人;王田,山东济南人;杨应奎,山东益都人;刘天民,山东历城人;丁惟恕,山东诸城人;袁崇冕,山东章丘人。

从明代这些作家的分布来看,章丘籍的作家有6位,人数最多。《全明散曲》中标明籍贯为东平的作家只有王克笃一人,经考察,此处当为讹误,王克笃并非东平人,因此,到明代,东平地区的散曲創作已经没落,可以说,从元代到明代,山东地区散曲的创作中心发生了从东平到章丘的迁移。

二、王克笃籍贯考

前文提到《全明散曲》中标明籍贯为东平的作家王克笃并非东平人,经考察,王克笃应为山东安丘人。

在地方志《安丘新志》中有王克笃的小传:“王克笃,字菊逸,诸生,受山里人。才情藻丽,工于词曲……”另外,他的散曲作品《元宵会饮雹泉》、《再游公冶长书院荒落不复前日怆然赋此》、《春日游沸泉》、《中秋会饮寿山》、《端阳会饮西亭》等,其中雹泉、公冶长书院沸泉、寿山、西亭等景观均在安丘。《万历安丘县志山水考第二》记载:“雹泉,在西南四十里,自石凾中迸出,颗颗如联珠,如雨雹,泉汇为池,池中草冬夏常青。”“沸泉,在墟里中,泉出如沸,北流入千灵河。”又载:“西南四十里,曰受山(作品中所记“寿山”,可能是“受山”一种吉利的称谓)。”又云:“八十里曰书院山,曰灯台山。上多竹木,两山对峙,一山蟠曲南向,曰书有公冶长书院,故名。”《万历安丘县志建置考第四》还云:“公冶长祠,在县南七十里,相传以为公冶读书之处,九月九日邑民具香楮往祀之。成化中,知县陈文伟重建,自为之碑记。”由此可以推测,王克笃当为安丘人,而非东平人。也就是说,元代作为山东散曲创作中心的东平,到明代已经失去其中心地位。

三、以李开先为首的章丘作家群

从元代东平作为山东散曲创作的活动中心,到明代《全明散曲》中所载山东籍作家无一人为东平人,山东地区散曲创作活动中心完成了从东平到章丘的转变。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就是李开先。

在《全明散曲》记载的山东籍作家中,以李开先为首的章丘籍作家人数最多,有6位,将近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其中李开先的创作水平最高。其他几位章丘作家都与李开先相识,如高应玘是李开先弟子,张诚庵曾得李开先写诗相慰,《全明散曲》中记载:“张诚庵,山东章丘人,邑茂才。久困荆闱,李开先尝以诗慰之”。袁崇冕、弥来夫和马惠也都与李开先相识。另外,济南的王田和刘天民,滨州人刘效祖也与李开先有交往,由此渐渐形成以李开先为首的创作集团。

从文学组织的角度看,章丘之所以成为山东地区新的散曲创作中心,得益于将这些作家联系起来的纽带——章丘词会。明朝发展到嘉靖时期,社会相对稳定,山东地区经济得到发展,章丘成为经济贸易重镇,文学创作也随之兴盛。嘉靖二十一年,李开先因抨击权贵被迫去职还乡,回到章丘故里,他的到来为章丘当地的文学组织章丘词会带来新的生机。据学者考证,章丘词会前后共有成员21人,除李开先外,友人袁崇冕和弟子高应玘也是词会的重要成员,他们创作的散曲和杂剧代表了当时章丘地区的最高水平,受到时人好评,其中袁崇冕的作品还得到词曲大家王九思的称赞,《章丘县志》载李开先称赞袁崇冕的作品:“金石之音,玄黄之色”,由此看见其创作水平。

因此在嘉靖年间,由于李开先本人的文学修养和章丘词会的组织作用,在章丘地区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词曲作家,他们经常举行集会唱和活动,在章丘士绅阶层中形成了雅好词曲的风尚。因此可以说,李开先的到来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章丘成为山东散曲创作的中心。

四、科举经历对散曲创作的影响

从《全明散曲》中明代散曲作家的科举情况来看,相当大的一部分人曾参加科举考试。山西大学杨婷在《<全明散曲>作者科举身份考索》一文中对明代散曲作家科举情况进行数据,并进行分析:“从明散曲的作者上来看,《全明散曲》共记载有名作者410人,在这其中有144人都参加过科举考试,占《全明散曲》所记录有名作者的三分之一。且这410人当中155生平不详的人,无从考证,剩余的265人中,參加过科举的就占到了其中的一半以上。其中有进士98人,举人12人,明经2人,贡生12人,监生2人,秀才2人,诸生7人,因为科场不顺而不得以放弃功名者有6人,数次科举不第而通过别的渠道进入官场的有3人”。从这些数据来看,明代散曲作家的科举经历应是比较丰富的,主要表现在参与科举的人数多,参与科举次数多。

就山东籍的21位散曲作家来说,其中进士有5人,分别是杨应奎、刘天民、李开先、刘效祖、殷士儋。贡生1人,高应玘。此外还有久困科举屡试不第的4人,分别是冯惟敏、弥来夫、薛岗、王克笃。另有袁崇冕,其父兄皆以科举起家,独有他布衣终身。还有2人是本意就无意于科举,乐于布衣生活,鄙弃科举的,分别是丁彩和孙峡峰。此外马惠是裁缝,仅存作品一首,其余7人生平不详。在生平可考的14人中,其中11人曾参加科举考试。因此从文化背景来看,这些山东作家大多数是有科举经历的知识分子。

科举与散曲作家的生活关系密切,在他们的作品中随处可见科举的元素。可以明显看出他们的散曲作品中不管是香奁、抒怀、纪游、刺世、赠答、朝贺,都有科举的身影。不管写什么题材,都会或多或少受到科举因素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人的散曲作品中,更多体现了对科举的消极态度。科举成功的人经历宦海沉浮,对政治的黑暗痛感失望,他们的散曲作品更多地作于远离政治之后,大部分是抒怀之和赠答之作,具有文人气息。屡试不第的人在科举道路上经历了太多失望转而投向散曲创作,他们的作品更多是纪游和表达个人志向,还有部分自嘲的题材。他们利用散曲这种闲散文学中抒发自己的自然闲散的情怀,和对社会生活的观照。如薛岗的作品大多是写景咏物,如赏月赏花赏雪等题材,还有表现闺愁的作品。此外,因其科举之路不顺,他的作品中还有不少表达志向的内容,总体来看带有文人气息。王克笃的作品主要是写景咏物。殷士儋的作品主要是题赠之作,和写景抒情的作品,曾经的为官经历使他在作品中经常表现对皇室的忠诚和对皇帝的感恩戴德。其他经历科举的作家作品题材大多表现怨情相思,男女之情。

此外,像孙峡峰、丁彩二人这样鄙弃科举,乐于布衣生活,观其作品,能够明显感受到他们的散曲创作风格与有科举经历的作家风格大有不同。他们二人的散曲创作夹杂了很多俚俗语言和方言,特别是孙峡峰多写村居琐事,用俚俗的词句表现自己的人生感悟,如他所作的小令[南商调黄莺儿]:“不必分外图,乐田园便是福,教子耕读正经路。薄田地勤锄,官钱粮早敷,村庄家无荣也无辱。休胡涂,命该五斗,道处里有一斛。躲是非,度流年,不干己莫向前,从来公道惹人怨。不如俺把柴门紧关,顺水推船,任你撼的天关转。俺不管,村酿篘了,邀相知谩盘桓。世态忒炎凉,不中看恼人肠。唇在嘴装模样。有麝自香,何待风扬。还是本等才为上。自忖量,安丘县里,只你是富家郎”。这首小令十分直观地展现了一位乡野村夫的牢骚,其中夹杂大量山东方言如“俺”“忒”“不中看”等。丁彩的作品多为赠答寄语,或描写山居景色,或表现男女之情,此外还有一些嘲讽之作,有自嘲,嘲僧,嘲妓等,整体风格处于雅俗之间,既有“少青骢千里驹,还须,顾皇恩一札书”这样相对典雅的句子,也有“我把前后事一一颠度,这相思也没轻没重,犯了都是一样难闸挣。”这样充满俚俗气息的作品,总体来说雅少俗多。

总的来说,由于明代山东籍散曲作家大多有科举经历,因此作品风格总体上较为雅致,少数俚俗作品大都由未有应举经历的作家所作,多为反映生活琐事。由此可见,科举经历对散曲作家作品的价值取向、题材风格具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明)藏懋循辑.元曲选[M].北京:中华书局,1958.

[2]隋树森编.元曲选外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隋树森编.全元散曲[M].北京:中华书局,1964.

[4]谢伯阳编.全明散曲[M].济南:齐鲁书社,1993.

[5]杨婷.《全明散曲》作者科举身份考索[D].山西大学,2012.

猜你喜欢
科举
从《红楼梦影》看顾太清对科举仕途的思考
“科举”
小小花钱看科举
唐代科举的投卷与荐举之风
南戏中的科举程式
宋代科举冒贯管窥
科举与家族:墓志所见北宋临城王氏家族的兴起
科举干禄与语文辞书编纂
科举制的废止与科举学的兴起
杭州古代科举的盛况及其成因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