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罡
摘 要:本文探讨了流体水泥稳定砂砾回填涵洞台背的施工工艺,通过在S213线张肃公路改建工程中的应用,分析总结了该方法处治涵洞台背的优点及质量控制措施。
关键词:流体;水泥砂砾;台背;应用
中图分类号:U445.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8)12-0089-01
桥涵跳车历来是公路行车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一直以来,国内外就如何解决这一难题进行了大量探讨研究。在公路施工中严格控制桥涵台背回填质量,确保台背不发生沉降是防止桥涵跳车的有效途径。因此,就如何做好台背回填成为桥涵施工中的关键工序之一。本文介绍在S213线张肃公路改建工程第一合同段桥涵施工中采用流体水泥稳定砂砾处治涵洞台背的施工工艺,对处治效果和施工质量进行探讨和分析。
1 工程概况
S213线张肃公路改建工程第一合同段起点位于张掖市甘州区西环路,终点位于临泽县倪家营乡南台村,全长40km,二级公路,路基宽度12m。全标段共有涵洞26道,其中明涵24道,暗涵2道。本合同段在施工中,构造物先行施工,开挖基坑后,进行基础及涵台混凝土浇筑。涵洞施工完成后,台背因空间狭小,无法采用压路机压实,只能采用小型压实机具进行夯实。用普通冲击夯进行分层夯实,施工进度慢,且不易保证压实度。为了保证回填质量,本合同段对K36+043、K38+548、K38+673、K41+900、K42+550等涵洞台背采用了流体水泥稳定砂砾进行了回填。
2 流体水泥稳定砂砾基本技术要求
(1)材料:1)水泥。采用张掖巨龙建材有限公司生产的祁连山牌P.O32.5级普通水泥。2)天然砂砾。选用较干净的天然级配砂砾,最大粒径不超过53mm,含泥量不超过5%。3)水。采用人畜可饮用水。(2)混合料的搅拌:1)水泥剂量。宜选用4%-6%水泥剂量。2)含水量。含水量可控制在35%-65%之间为宜,要求混合料具有一定的流动性。3)搅拌机械。可采用混凝土搅拌机进行搅拌,搅拌时间不少于3min,确保混合料均匀不离析。(3)混合料运输:混凝土运输车运输。(4)混合料浇筑:浇筑工艺基本同混凝土工艺相似,在浇筑前,应先用钢模板将涵洞台背基坑两端围严,防止混合料流出。然后通过溜槽将混合料放入涵洞台背,分层浇筑,分层振捣,每层厚度控制在30-50cm,用插入式振捣器进行振捣,直到混合料不再下沉和不冒气泡为止,保证振捣密实。(5)养护。混合料浇筑完成后,要覆盖养生7d,保证强度增长,期间应严禁车辆行人通过。
3 流体水泥稳定砂砾施工工艺流程
(1)首先,应检查并确保基坑基底无虚渣、浮土、积水,并应夯实整平,基底压实度应大于90%。(2)对台背后路基进行刷坡,从基底到路基顶坡度为1:1,也可开挖为台阶状,保证台背回填水泥稳定砂砾后与路基结合良好。(3)将台背两端采用钢模板或木板围堵严实,防止混合料流出。(4)施工前对进场的材料按批进行抽检,以保证材料质量。(5)施工前对施工设备进行全面检查、调整,以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状态、有充分的电源和设备,确保施工连续进行。(6)我部施工机械采用如下搭配:1台大型强制式搅拌机+5台砼运输车+2副流槽。(7)拌制混合料前,校准衡器并保持准确,按照本文第3条基本技术要求进行搅拌,混合料应确保拌合均匀,保持一定稠度和流动性,不离析。本合同段采用水泥剂量5%,含水量60%。(8)混合料的运输。采用搅拌站集中拌和,使用五台砼运输车不间断运到现场。经拌制的混合料顺流槽直接倒入基坑中,且浇筑不间断。(9)混合料的浇筑。混合料浇筑前,基坑内的杂物、积水应清理干净,模板如有缝隙,要填塞密实。混合料应按一定厚度、顺序和方向分层浇筑,在下层混合料初凝或重塑前浇筑完成上层混合料。浇筑完毕后对基坑中流体水泥稳定砂砾进行整平。当气温低于5℃时停止灌注。(10)混合料的养护。混合料浇筑完成后,在表层结硬后灌注适量水进行养生,水分蒸发和吸收完毕后进行覆盖养生,养生7d,期间禁止车辆、行人通过。
4 施工质量及效果评价
为检验流体水泥稳定砂礫的使用效果,对5道明涵台背进行了沉降观测,每道涵洞台背设8个观测点,自通车后开始,每2天观测一次。经过三个月的观测,平均沉降量均不大于5mm。路面施工完通车后,无跳车现象。
5 结语
经过对处治后的涵洞台背进行水准观测,无沉陷现象。由此,可以肯定采用流体水泥稳定砂砾处治涵洞台背的施工工艺是可行的,保证台背的回填质量,有效防止桥涵跳车的通病。同时和传统的透水性材料回填工艺相比,还具有施工工艺简单,进度快,质量有保证等优点。尤其对狭小的台背回填,采用该工艺具有很大的优势。在公路工程施工中,砂石材料丰富的地区,该工艺具有很大的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交通部第一公路工程局编.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M].人民交通出版社,1980.
[2]李明杰.桥头跳车病害分析及防治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4.
[3]陈晓麟.路桥过渡段沉降控制指标及控制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3.
[4]梁鹏涛,朱作勇.桥头跳车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北方交通,2004,(1):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