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疗效影响因素分析

2018-08-29 11:00刘松浪蒋煜青梁传兴林伟明
中国医学创新 2018年13期

刘松浪 蒋煜青 梁传兴 林伟明

【摘要】 目的:研究与分析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疗效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6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通过对其全部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取膝关节Lysholm评分评价综合功能,并对影响其重建疗效的危险因素等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的手术疗效与其性别、年龄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術后康复训练、移植肌腱的固定、髁间窝撞击、移植物的张力、骨髓道位置的选择、膝关节继发性疾病(骨性关节炎、半月板损伤)等6大因素与患者手术疗效呈正相关(P<0.05或<0.01)。结论: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疗效影响因素主要为以上6个,因此必须加以正确认知和处理,才能有效提升患者治疗的成功率和疗效。

【关键词】 膝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 重建疗效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Curative Effect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under Knee Arthroscopy/LIU Songlang,JIANG Yuqing,LIANG Chuanxing,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8,15(13):118-120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curative effect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under knee arthroscopy.Method:A total of 60 patients undergone arthroscopic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from January 2015 to June 2017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in this study.All 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ll the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for comprehensive function by knee joint Lysholm score,and the risk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ffect of reconstruction were analyzed.Result: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operative efficacy and the sex, age(P>0.05).However,the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the fixation of the transplanted tendon,the intercondylar impact,the tension of the transplanted object,selection of bone marrow tract location,knee joint secondary diseases such as osteoarthritis and meniscus injury,there wer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6 major factors and operative efficacy respectively(P<0.05 or <0.01).Conclusion: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under knee arthroscopy are the above 6 factors,it must be correctly recognized and treated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and efficacy of treatment of patients.

【Key words】 Knee arthroscopy;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efficacy

First-authors address:Meizhou Peoples Hospital,Meizhou 51403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8.13.033

近些年,在临床上,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应用较为广泛,尽管该术式获得了一定发展和提升,但其仍存在骨髓道的选择、移植物张力、固定等问题[1-3]。而多数患者由于术后恢复较差,且关节功能受限,不能满足日常工作及生活需要,因而必须实施前叉翻修术[4-5]。因此本文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60例,对其进行研究与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6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18~55岁,平均(33.27±2.54)岁。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的适应证。排除标准:排除有其他脏器损伤的患者,排除有精神疾病的患者,排除有肝肾损伤的患者,排除有器质性疾病患者。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术前轴移试验阳性20例、术前抽屉试验阳性53例。

1.2 方法 通过对其全部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实施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具体方法为:胫骨隧道内口常规以后交叉韧带前方5~7 mm为准,即内侧髁间棘和外侧半月板前角之间的中点,股骨隧道处于右侧髁间窝10:30-11:00,左侧1:30-2:00附着点残端。以微型钢板尼龙盘固定股骨端,膝关节屈曲60°位股骨端采用伸直位固定。

術后康复护理:所有患者术后0~2周首先行常规护理,即采用支具伸直位固定,袋肢具0°位固定,部分承重,并指导患者主动进行下肢肌肉收缩活动,锻炼股四头肌收缩以及直腿抬高等。术后2~4周增加主动屈膝,非负重,活动程度最大90°;如有需要可进行电刺激肌肉收缩,也可久坐工作。术后6~8周可将支具限制打开60°~75°,支具采取伸直位锁定,并践行腘肌腱以及股四头肌锻炼。术后6~9个月主动和辅助进行膝关节活动度锻炼,并练习膝关节屈曲,角度>90°,此时可停止使用支具和拐杖,并进行平衡感以及本体感觉锻炼。术后9~12个月恢复至少80%股四头肌强度后,可练习慢跑,并完成一些体力工作,也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对患者年龄、性别、膝关节继发性疾病(骨性关节炎、半月板损伤)、术后康复训练、所移植肌腱的固定、髁间窝撞击、移植物的张力、骨髓道位置的选择等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在手术前后采用IKDC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Lysholm评分对所有患者进行综合功能评分[6-7],患者综合功能评分越高证明手术疗效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SPS 17.0统计学软件 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手术疗效与其性别、年龄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术后康复训练、所移植肌腱的固定、髁间窝撞击、移植物的张力、骨髓道位置的选择、膝关节继发性疾病(骨性关节炎、半月板损伤)等6大因素与手术疗效呈正相关(P<0.05或<0.01)。见表1。

3 讨论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手术疗效与其性别、年龄无显著相关性(P>0.05)。分析原因:由于前交叉韧带损伤多见于剪切动作、跳跃、非接触性减速运动等[8-9]。而已有研究显示,手术疗效与两次手术间隔时间、患者年龄、性别等无相关性[10-11]。而术后康复训练、移植肌腱的固定、髁间窝撞击、移植物的张力、骨髓道位置的选择、膝关节继发性疾病(骨性关节炎、半月板损伤)等6大因素与患者手术疗效呈正相关(P<0.05或<0.01)。分析原因:(1)膝关节继发性疾病。在临床上,骨性关节炎、继发软骨半月板等膝关节继发性疾病可影响患者前交叉韧带重建疗效。如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时,如果患者存在膝关节半月板等,则患者的治疗效果会严重受损。且当患者合并有其他组织损伤,如半月板胫骨面小裂伤时,则为了重建前交叉韧带时为了治疗该损伤,则必须外固定强迫位,且这样既会导致膝关节活动受限、关节功能恢复欠佳,甚至还会对重建术的疗效产生不利影响[12]。(2)骨髓道位置选择。对于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而言,理想的骨髓道位置可避免移植物张力过大,又可消除膝关节不稳。已有研究显示,决定移植物等长的关键因素为股骨隧道的位置,而在膝关节屈伸活动中,保持移植物等长是重建术的一个关键生物力学原则。如果其位置出现异常,既会导致膝关节伸直时发生髁间窝撞击,又会对膝关节正常活动产生影响[13]。一般股骨端一般位于髁间窝顶部10:30-11:00右或者1:30-2:00左。胫骨端应位于ACL下止点的中心,即外侧半月板前角内侧髁间棘连线的中心点,在前方5~7 mm处。(3)移植物张力。对于患者膝关节运动,移植物张力可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初始张力,若其过小,则膝关节稳定性无法有效维持,而过大则会限制其活动甚至还会对植物生物学重塑产生影响,并导致移植物因过分牵拉发生断裂,这样既会导致关节软骨接触应力增加,并且还会引发软骨退行性变。而在自体移植中,强度高、并发症少的主要选择为多股腘绳肌腱[14]。(4)髁间窝撞击。膝关节活动受限、关节疼痛的关键原因即为移植物撞击,而髁间窝狭窄或者移植物位置过前,可造成髁间窝撞击,且发生部位为外侧壁或者髁间窝顶部。因此可采用有限髁间窝成形术加以处理[15-16]。

(5)移植物固定。当骨髓道直径与螺钉直径接近时,则固定力量达到最大,而螺钉长度的适当增加,也可促使其固定力量增加。与股骨隧道处相比,胫骨骨髓道固定较为薄弱,因而螺钉拧入时需确保移植物具有持续张力,以免其因螺纹割断拉线而失去张力[17-18]。(6)术后康复训练。患者术后未按要求佩戴支具,且在骨髓道或者移植物未愈合情况下过早活动,则会过度牵拉移植物,并产生损伤。所以术后必须采取正规的康复训练,且支具佩戴需坚持12周,以确保骨性隧道与移植物充分愈合[19-20]。

综上所述,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疗效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术后康复训练、移植肌腱固定、髁间窝撞击、移植物张力、骨髓道位置、膝关节继发性疾病等,因此必须加以正确认知和处理,才能有效提升患者治疗的成功率和疗效。

参考文献

[1]张海军,李世平,肖建斌,等.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翻修及影响首次重建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2):53-54.

[2]张理选,章莹,郭汉明.重建前交叉韧带中Endo-Button和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的对比[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7(3):489-495.

[3]于淼,刘忆冰.人工韧带修复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7(8):1441-1448.

[4]任振峰,刘後宾.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解剖特点与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2):13-15.

[5]朱素芹.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的选择及康复护理进展[J].中国临床护理,2013,5(3):268-271.

[6]韦辉贤,磨惠君,甘炜.膝关节镜下采用两种自体材料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微创医学,2013,8(4):497-498.

[7]张勇.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选择性重建前交叉韧带部分束[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7):1023-1027.

[8]樊瑾,刘文杰,刘晓松,等.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感染的临床分析与治疗[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15):3534-3536.

[9]左金增,史福东,刘仕杰,等.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断裂合并ramp损伤手术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研究,2015,28(9):1167-1169.

[10]邵鸿,戴刚,李玉吉,等.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并同期FAST-FIX360缝合半月板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6,18(12):23-26.

[11]陈均源,王华军,罗斯敏,等.前交叉韧带重建本体感觉恢复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4(24):2264-2268.

[12]张太良,张磊,廉志明,等.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保留残端与否干预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恢复的Meta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7,21(3):471-477.

[13]高凤辉,高凤娟,刘欣梅.体重指数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病人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7,31(9):1112-1115.

[14]郑晓佐,李彤,王娟,等.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临床效果及关节镜下再探查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5(8):695-699.

[15]田彦斌,何仲义,滕泰,等.应用不同直径5股自体腘绳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研究[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7,39(8):891-894.

[16]王欣,王宏,陈秀云,等.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功能康复的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3):197-199.

[17]王伊倫,谢东兴,李辉,等.自体与非放射线处理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荟萃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42):6863-6870.

[18]陈均源,杨杰,李劼若,等.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保留与不保留残端临床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6,16(2):153-159.

[19]温惠芬,刘伟媚,莫瑞琼.艾灸疗法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12):59-61.

[20]沈强.等速训练对关节镜下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6,18(5):428-430.

(收稿日期:2018-02-01) (本文编辑:周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