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还看今朝·内蒙古》谈电视新闻的多元化发展

2018-08-29 11:22刘晓波
新闻论坛 2018年3期
关键词:视频直播电视新闻

【内容提要】2017年十九大召开前,中央电视台联合各省级广播电视台推出的《还看今朝》大型新闻节目,从多个角度呈现了当前电视新闻多元化的样态。该节目集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报道、新闻解读、景观直播报道、新闻故事报道、新闻人物报道于一体,利用了多种技术设备,既有精致宏大的画面,又有实时的新闻快餐,涉及地方成就的深度展现,人物精神的立体刻画,更糅杂了网络视频的传播方式。一句话,让电视新闻有广度、有深度、有态度、有高度,同时让普通观众也能从直观的画面中轻易解读出新闻本身要表达的含义,这就是如今电视新闻多元化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电视新闻 多元化 直播 新闻故事 视频

一、《还看今朝·内蒙古》的谋篇布局

2017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还看今朝》开播在大庆之后。因为大庆的关系,这一年各大媒体把内蒙古自治区的家底翻了不只一遍。在这样的宣传环境下,做好喜迎十九大《还看今朝·内蒙古》这样一篇文章,可以说很难再有某种突破了。好在《还看今朝》本身就不是一个传统报道,从策划之初就被定义为用另一种视角看一方五年变化,用人物精神点亮时代航灯的特别节目。于是,在几轮策划之后,一个类似电视杂志、专题片的节目方案出炉了。

首先,《还看今朝》是在国家这个大坐标系下展开的,通过内蒙古的某种变化,来反映出整个中国的变化,反映出时代的变化。因此策划之初,着力点就放在了人上,去寻找“变化”背后的源动力。而这种动力,就是一种时代精神,我们把这种精神确定为总书记提出的蒙古马精神。

为什么选择蒙古马精神呢?因为蒙古马既是马背民族千百年来所公认的一种文化符号,甚至是一种民族信仰,又是新时代下,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期间,对内蒙古人民提出的期望。总书记对蒙古马赋予了“一往无前、吃苦耐劳”的诠释。承载过去,启迪未来,作为串联节目始终的核心精神,再恰当不过。

坐标系的不同,在选择核心故事,选择叙事方法上就要有根本性的转变。弄明白这一点后,我们很快就确定了《还看今朝》的选题标准,那就是:

1.必须符合国家性(变化必须是在全国范围内做的最好的,或者具有唯一性的)

2.必须要有独特性,明确的地域性(让观众觉得这就是内蒙古)

于是我们选择了:

1.腾格里沙漠越野英雄会(有新闻时效性,寓意内蒙古变黄沙为黄金,挖掘潜在资源)

2.包钢的无缝钢管生产技术(世界难题,中国方案)

3.苏尼特右旗羊群出栏(龙头企业与牧民相结合的利益联结机制)

4.世界最細羊绒(世界羊绒看内蒙)

5.马铃薯:小金豆大作为(马铃薯主粮化的国家战略)

6.周末妈妈(民族团结)

7.生态修复:承载希望的小草(我国生态修复技术走出国门)

8.鬼城康巴什的城市转型(全国最有名的鬼城如何蜕变)

9.蒙古包的世界足迹(文化产业以及文化软实力的对外输出)

10.满洲里边城追梦人(中国向北开放,俄蒙经济走廊)

以上题目,从选题上看与传统节目没有什么区别,要承载的内容也没有高到哪里去。但是通过电视特有的技术手段,借助演播室特殊设计、现场直播、航拍、长镜头、短视频等一系列方法,穿插专题片式的刻画与布局,100分钟的节目,最终让人耳目一新。

二、用“直播”架起特别节目的骨架

《还看今朝·内蒙古》是由多种电视表达组合起来的特别节目,形式多样,但不是大杂烩。它有主题、有脉络、有筋骨,就像是盖一座房子,架构整个节目,起到支架作用就是电视新闻直播。

直播,按播出场合可分为现场直播和播音室或演播室直播等形式。《还看今朝·内蒙古》恰恰把现场和演播室直播都囊括了其中,通过四场记者连线式的现场直播和演播室直播台共同搭建了一个完整的直播特别节目。场内场外都是新鲜的视角、实时的动态。

首先说记者的现场直播,《还看今朝·内蒙古》一共呈现了四场记者连线式的现场直播。阿拉善越野英雄会现场、包钢无缝钢管生产车间现场、苏尼特右旗羊群出栏现场,以及鄂尔多斯空中直播现场。每个场景的直播都是场面宏大,气氛热烈,动态十足。其中,阿拉善越野英雄会的现场直播在单独的卫星车直播系统外,还引入了现场网络直播的画面。直播半径从300米扩展到3公里。空中有实时的航拍画面下传,地面又引入绑定在比赛车辆上的GPRO主观镜头,将能预想到和预想不到的一切场景尽收,实时展现了新闻现场每个精彩的瞬间。

与第一场直播的场面热烈、爆点不同,接下来的三场则相对要静态得多。包钢无缝钢管生产车间现场要展现内蒙古的现代化发展和钢筋铁骨,苏尼特右旗羊群出栏现场展现当代牧民与企业共利共赢的生产模式,鄂尔多斯空中直播现场则是展现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中也有时代感超前的城市集群。为了呈现热烈的氛围,摆脱静态直播的尴尬,在包钢无缝钢管生产车间,记者做了一个实验。这是最近几年电视新闻在处理一些难于用语言和直观画面进行表达的事和物的一种特殊表达手段(代表作可见2012年12月,央视记者在根河极寒天的现场直播)。苏尼特右旗羊群出栏现场直播,记者动手制作题板,用数字解读惠民政策,讲解企业牧民联合机制,这也是近年来比较推崇的直播表达方式之一(多见于突发事件直播)。鄂尔多斯直播,直接动用直升机进行了空中直播,这是内蒙古地区第一次真正的空中直播。

作为整个节目的骨架,不只是四场记者连线直播,还有演播室内的直播。如果说场外连线是这期特别节目的四根立柱,那么演播室就是横梁,两个共同构架了《还看今朝·内蒙古》的整体框架。不同于日常的新闻直播,这里的演播室增加了两段互动内容。主持人借助蒙古包和一瓶小草展开话题,互动引出新闻故事。同时在整个篇章的节奏把控上,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

总之,电视新闻直播能吸引人,在于其即时展现事件进程,不像晚会直播、会议直播那样一切都是设计好的,直播过程中有很多未知让人期待,同时又不缺少设计感。

三、用多种表达在同一空间打造异彩纷呈的风格

搭建好节目的骨架后,就是要不断地添砖加瓦。添什么砖,加什么瓦,在《还看今朝·内蒙古》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马赛克式的世界。这些砖瓦各有风格,景观解说、核心故事、创意短片、海采,还有来自网络征集的短视频等等,内容几乎囊括了当下所有电视节目中最新的形态。同时,还大量应用了航拍、移轴摄影等新的拍摄和制作技巧,整个《还看今朝·内蒙古》打出了一手花样繁多的好牌,好看且有内涵。

(一)景观解说

《还看今朝·内蒙古》的景观解说一律采用了航拍结合地面拍摄的模式,解说词要求接地气有内涵。这种操作主要借鉴了《俯瞰中国》的表现手法,追求视觉的陌生感和极致化,特别的角度、特别的内容、特别的讲述方式成为节目最大的亮点。拿《还看今朝·内蒙古》开场的第一组景观“凤凰马场”来说,这一部分不仅有从空中看大地的极致画面,解说词还直接点名,寥寥几句讲述了一个人的牧马情结,鲜明的阐释了画面所蕴含的内蒙古地区各族群众不畏辛苦一往无前的精神。像这样的画面和叙述风格,贯穿于整个节目中。

(二)核心故事

这一部分顾名思义就是要直接表达主题,成为《还看今朝·内蒙古》节目的灵魂。《还看今朝·内蒙古》共设计了《周末妈妈》《蒙古包的世界足迹》《满洲里边城追梦人》《承载希望的小草》四个节目。《周末妈妈》旨在通过一个温暖的志愿者无私奉献的故事,讲述民族地区团结一家亲;《蒙古包的世界足迹》讲的是民族文化如何一步一个脚印走上世界舞台的;《承载希望的小草》则是勤劳的内蒙古人,借助科技的力量修复青山绿水,建造金山银山的故事;《满洲里边城追梦人》的故事反映的是,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年轻的创业者如何一步步实现梦想。

四组核心故事共同刻画出内蒙古人身上的蒙古马精神,同时反映出一个边疆稳固、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时代风貌。每个核心故事早期都是8分钟的篇幅,后期节目为了给几场关键的直播留足空间都进行了压缩。节目最初拍摄时都是以人物为中心,运用了专题片的手法,剪辑时又反复尝试了交叉剪辑和平行剪辑等技巧,基本上做到了用人物故事讲述地方砥砺奋进的这五年。个别片子还学习《浙江:横漂女孩》,采用了主人公自述的制作方式。拍摄和剪辑手法上既有电影的痕迹,同时又借鉴流行的网络视频作品,融入了很多从前不会在新闻节目中出现的表现手法。总之,该节目有内容、有想法,把主人公的故事讲透彻讲完整,这就是核心故事要做到的基本要求。

(三)创意短片

《还看今朝·内蒙古》有三个创意短片,分别是《无牛羊 不草原》《五年筑起新地标》《内蒙古24小时》。三个短片各有特色,拍摄手法也各不相同。其中《无牛羊 不草原》采用的是动物拟人配音。这个短片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另类的自述体视频节目,不过自述主角是几只动物。像这样的电视表达,以往在趣味性的电视新闻中也曾反复出现,在网络上一直占有不小的流量。《五年筑起新地标》从题目上看绝对是一个新闻联播体的节目,实际上拨开皮,里面是新鲜的内容。记者走了6个盟市,在当地最新的地标建筑前,请人一边颠着足球一边用说、唱、演等方式讲述着当地五年的变化。拍摄上也是灵活使用了航拍设备,同时考虑场景衔接,每一个人物的开场和结尾都能流畅的剪辑在一起,具有当下流行的网络传播特质。而选择足球这样一个载体,不仅是为了好玩,背后更点出内蒙古作为全国唯一一个足球示范区,对体育事业的支持和人们当下美好的生活状态。第三个短片《内蒙古24小时》虽然比较新闻化,内容却很有艺术性。节目就像一个个精心压缩后的《真诚沟通》(央视经典公益宣传节目),从日出到日落,每一个段落有一个讲述人,每一个段落有一个故事,每一个段落承载一个领域,合起来共同讲述一个五年变化的故事。在突出人文情怀的同时,能看出一个地方的烟火气。

(四)海采和网络短视频

海采是近年来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新闻制作方式,典型代表就是《你幸福吗?》《家风是什么》。海采的特点,看似是一种自由度极高的街边采访,实际上海采是有很深的套路。海采好不好看,不在于采访对象回答问题多么出乎意料,而在问问题的记者能否抓住重点,设计好问题,还要具备随机应变的机灵劲儿。大问题、小切口,这是海采题目设置的关键靶向。循序渐进,像剥玉米一样层层设计问题,层层递进。从这一点来看,海采直接面向观众,就像真心话大冒险一样。《还看今朝·内蒙古》中自然不会少了这个环节,这组海采前半部分引出话题,创造轻松氛围,后半部分深入解读,画龙点睛,整体还是很好的达到了预期效果。《还看今朝·内蒙古》还有两段网络征集视频,这两段视频其实也可以看作海采的另外一种形式,统一采用了网友自拍上传的形式,个别自拍视频中还应用了航拍器,可见网友的参与度不一般。而且这些网络视频以歌唱、段子、滑稽表演等各種样态呈现出来,让整个节目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接地气。正因为以上的优势,这两年无论是海采还是视频征集,在我们的电视新闻节目中,尤其是节假日新闻中常会出现。

(五)数据解读

《数说内蒙古》是一个利用大数据来解读自治区成就和亮点的小单元,节目以实景拍摄+大数据动画进行包装。亮点变化在实景画面中,随着记者的走走停停,挥手间就能看到。其实,在《还看今朝·内蒙古》系列节目中,每一期都有这样一个固定的版块,每一期都没有就数据说数据,而是在挖数据背后的深层信息的同时,加入了故事化的表达。每一个数据的选择与放大,都与当前的民生、经济等重大问题衔接,直接在表达上触及到与个体的人之间的关系。同时《还看今朝·内蒙古》的数据解读部分基本上采用的都是动态图标、动态数字,满足了观众不断增长的视觉欲望。一粒沙、一棵草、一抹阳光、一股风,不停闪现的数据折射的是地方在生态建设和资源转型方面做出的不懈努力。用数据解读来展现成就与发展,这在我国的电视新闻中也是最近两年开始兴起的,先是复杂的虚拟演播室再到实景包装,如今类似的节目越来越好看,越来越新潮,记者对数据的选择和解读也越来越精准。电视新闻运用可视化的方式,直观、生动的将这些复杂的数据呈现在受众眼前,降低了受众的信息接受难度。

总的来讲,《还看今朝·内蒙古》做到了用多元的电视表达,汇集景、事、人,在跳动的画面间起承转合,用感动的人物故事找到精神寄托,辅以扎实的数据和娓娓道来的直播现场。在看这个节目时,像是在翻书,又像是在听广播故事,还像在看一个电影串烧。

四、结语

站位不同,观世界、看内蒙古、谋发展的视野和角度也就不同。《还看今朝·内蒙古》节目特别,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主线,展示当地五年来的变化、成就和百姓的精气神。它以一种更为宏阔的视野和角度,叙述行进中的内蒙古故事;用鲜亮明快的节奏呈现内蒙古人不服输、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精神;用一组组数据,一个个现场共同交织成跌宕多姿、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展现不断奋进的内蒙古前所未有的新气象、新格局。

《还看今朝》形式上一定程度的反映了当下中国的电视新闻能力;表达上有诸多意外感,选择的故事和细节新鲜、有张力。用极致的画面讲了当下中国奋力发展的故事,用小人物的故事写了一份五年成就的答卷。

参考文献:

[1]刘东华、关玉霞、魏力婕.大数据时代的电视新闻创新——以央视“‘据说”系列节目为例[J].新闻与写作,2014(4).

[2]谭佳、俞燕.电视新闻节目表现形式多元化分析[J].新闻传播,2015(17).

[3]周德军.电视海采的“进化”:从《你幸福吗》到《家风是什么》[J].电视研究,2014(4).

[4]何春.新媒体生态下的电视新闻直播——以央视系列纪录片《江山多娇》《还看今朝》为例[J].新闻窗,2017(6).

[5]陈文颂.电视新闻直播的可持续发展之路[J].中国传媒科技,2017 (10).

作者简介:刘晓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电视台驻内蒙古记者站站长

编辑:王洪越

猜你喜欢
视频直播电视新闻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广播二次传播和可视化路径探析
基于IPv6组播技术校园网络视频服务设计
怎样提高中小学日常教学视频资源拍摄的整体质量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电视新闻后期制作技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