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大时代风云战将的“孵化器”

2018-08-29 17:08余玮
中华儿女 2018年16期
关键词:马林黄埔军校黄埔

余玮

黄埔军校,即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后曾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等名,以“挽救中国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在军阀混战的时代,要摆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不容易,更何况依当时所处的环境,黄埔军校的学生所能够接受到的军事理论的教育其实是非常有限的,但并不妨碍他们日后成为屡建功勋的一代名将。

“陆军军官学校”的牌匾镶嵌在欧陆式的白色大门上,简单而不失庄重。校门两侧的围墙上分别刷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大字。在这里,可以领略这所“中国西点军校”辉煌的历史风云,感受到浓厚的英雄气息。

为什么有那么多扬威中外、影响深远的大人物曾经踏过这片土地?为什么从这里走出了那么多战功显赫、声名远播的名将良才?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黄埔同学为什么反目成仇,兵戎相见?抵御外辱的民族战争时,是什么力量让这些同出一门的国共黄埔将帅站在了同一堑壕,同仇敌忾,同敌一向,共赴国难?……记者沿着黄埔军校旧址院落正中的红砖小路缓步前行,寻找着黄埔军校的史迹,回眸黄埔群英的传奇,试图解开一个个掩藏在历史风云背后的真相。此时,耳边仿佛传来了当年黄埔生的朗朗书声和军事操练声。

下定建立军校和革命军队的决心

苏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不仅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也使孙中山对如何将革命进行下去的想法一下子清晰下来,那就是手上要有兵,要有军队。俄国革命所以很快成功,是因为“有了革命军队做革命党的后援,中国革命因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所以便不能完全成功”。

而孙中山在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仍然走了一段弯路。先是天真地想依赖江湖气十足的帮派势力,接着又想拉拢、依靠一派军阀去攻打另一派军阀。当时的广东各派军阀云集,这些“山大王”都在观察风向,谁的势力大就倒向谁,进而向北方的各系军阀讨伐,争得自己的一份利益。这使孙中山深感必须要有自己的军队才有出路,但在建军问题上一直没有寻找到合适的道路。

最早提出国民党要建立军事学校的人不是孙中山,而是共产国际来华进行联络工作的代表马林。1921年初,马林接替共产国际特使维经斯基到了中国。他在中国工作生活了两年。这期间他奔走国共两党领导层之间,广泛地宣传共产国际关于在中国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主张。他于1921年12月10日经上海国民党总部张继邀请,由上海起程经武汉、长沙到桂林会见孙中山。经陈独秀同意,中国共产党党员张太雷以马林的翻译身份随行。23日,马林到达桂林即同孙中山进行会谈。

国民党对这次会谈很重视,孙中山和国民党的要员都参加了会谈,3天内进行了两次长谈。马林的建议是以中国国民党和苏联合作为前提的,内容有如下三点:改组国民党,与社会各阶层,尤其与农民、劳工大众联合;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基础;谋求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马林特别举出苏联把“新经济政策”付诸实行的这一例子,力述苏联政策的“灵活性”,想缓和孙中山对共产主义的戒心。孙中山对“新经济政策”表示了极大的兴趣。

马林南方之行之后完成了两份报告,在北京向苏联公使馆官员口头汇报没有解决问题,又返回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执委会汇报。

尽管建立军官学校的主张不是孙中山第一个提出来,但由于他北伐统一中国的需要,建立一支属于自己统领、能为自己的主义奋斗的军队的思想早已存在。

1922年6月16日,由孙中山一手培植起来的广东革命政府陆军部长陈炯明突然发动武装叛乱,炮轰总统府。孙中山措手不及,连夜上了靠泊在珠江白鹅潭的“永丰”号(后改名为“中山”号)军舰。这是孙中山一生中遭受到的最为惨痛的一次挫折。他未想到“祸患生于肘腋,干戈起于肺腑”。这时,孙中山下定了建立军校和革命军队的决心。

8月9日,由于北伐军回师广州失利,孙中山离粤经香港赴上海,14日抵达上海。此间马林也抵达上海。马林在上海与孙中山就国共合作、苏俄支持孙中山统一中国,以及军事合作等问题作了认真的会谈。

中国共产党十分关注孙中山和他领导的国民党,敬重孙中山的革命精神及其伟大业绩,并站在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把孙中山作为盟友,把国民党视为民主革命势力,尽力帮助孙中山开展国民革命。8月17日,中國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杭州西湖举行特别会议,进一步讨论时局以及与中国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等问题。在会上,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传达了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指令,要求国共两党合作,共同进行民族和民主革命,坚决主张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联合统一战线。经过激烈的争论,大家表示遵从共产国际的意见和指示,并决定中共少数负责人立即加入国民党。

这一段时间,到杭州出席西湖特别会议的中央委员李大钊在上海莫里哀路孙中山的寓所会见孙中山,这是国共两党领导人第一次会面。两人一见如故,“畅谈不倦,几乎忘食”,会谈达成了李大钊第一个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政治协议,为建立国共联合统一战线奠定基础。此后,共产党其他领导人也相继加入国民党。

此时的孙中山,终从陈炯明的叛变中省悟:单纯利用旧军人、旧军阀去打倒另一军阀的道路行不通,必须依靠工农大众,联合共产党,改造国民党,走新的道路,否则国民党将会在堕落中死亡。

1923年8月5日,蒋介石奉孙中山之命,在上海会见了马林,商议组织“孙逸仙博士访问团”,其任务是有关开办军事学校、争取军事援助的细节榷商。同时考察军事、政治和党务,请求经济援助,邀请政治、军事顾问速来广州,帮助改组国民党。

访问团于9月2日到达莫斯科,由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接待,进行了多次会谈和协商。10月15日,国民党党务会通过了“设陆军讲武堂于广州”的议案。11月26日,孙中山在主持召开的临时中央第十次会议上,决定设立国民党军官学校,推廖仲恺和苏联顾问鲍罗廷筹划开办事宜。

校长难产的背后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大会期间决定把设立陆军军官学校一案付诸实施。

1月24日,孙中山以军政府大元帅名义,正式下令筹建陆军军官学校,命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孙中山亲自任校总理,以后方医院和测量局为校址,委任蒋介石为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廖仲恺任党代表,苏联人鲍罗廷、加伦先后被任命为政治顾问、军事顾问。校址经孙中山多次勘察,最后指定黄埔长洲岛原广东陆军学校与黄埔水师学堂为黄埔军校校址。

2月3日,孙中山又任命蒋介石为中国国民党本部军事委员会委员。6日开设军校筹备处,8日举行校务筹备会议。各省招生名额也已拟定,共324名。15日、17日这两日,蒋介石还参观了石井兵工厂、肇庆西江(粤军)讲武堂。但到21日,他却写了一个辞呈,称“自维愚陋,不克胜任”,未经批准,便擅自跑回奉化老家去。

根据叶剑英、切列潘诺夫等人的回忆,蒋介石对筹备处人员宣布军校不办了,给相关人员发了遣散费。至于他为何要宣布筹备处解散,有些记述说滇军范石生当面教训蒋:“你在黄埔办什么鸟学校,你那几根‘吹火筒,我只派一营人就可以完全缴你的械。”苏联方面的著作说:当时他身边许多人都感到,这位校长十分恐惧。广州一些军阀对创办军校很不满,为防备出事,蒋介石就决定逃之夭夭。

关于校长人选问题,孙中山是经过认真考虑的。当初校长的人选,并不是仅蒋介石一人,在国民党内曾经出现过几个人选,即许崇智、程潜、孙中山、蒋介石。孙中山本来打算自己担任校长,后来顾虑自己党务、政务繁忙,就放弃了这一想法。

孙中山曾考虑许崇智任校长。许崇智是粤军总司令,是军界的头号人物,于情于理,孙中山都应当把他作为首要人选,但据刘峙后来回忆:“许崇智力不从心,一切委之于上校参谋陈翰誉,陈目空一切,骄纵自私,处事多失公平,致使各方不满。”

据包惠僧回忆:“黄埔军校开办之前,孙中山派蒋介石到苏俄去考察军事,决定派程潜为校长,蒋介石、李济深为副校长。蒋介石认为这一次的联合战线黄埔建军是开创性的局面,以他同孙中山的关系与他曾到苏俄考察军事的条件,他说一切既是学习苏俄,程潜那一点日本派的旧的军事知识有什么用处呢?他既不愿屈居在程潜之下,就愤然离开了广州。”曾就读桂军讲武堂后来归并到黄埔军校的覃异之,也说到“关于校长的人选,最初决定为程潜,而以蒋介石、李济深为副校长。蒋介石当时无论在党在军,都是后辈,孙中山先生派他为军校副校长,已经是‘不次之迁。但是蒋介石不愿在程潜之下,对这个任命很不满意,就离开了广州,跑到上海,表示消极”。孙中山终于否定了有关程潜任命的考虑。

许崇智、程潜都未能当上军校校长,军界人士又反对蒋介石(此人生性乖张暴戾,同事者实在难与相处),便要求孙中山自任校长。

一名黄埔学生曾记述说:“自孙中山决定创办陆军军官学校之日起,广东各实力派人物,认为是一块肥肉,纷纷向孙中山推荐校长人选,争夺颇烈,而孙则属意于蒋介石,各头头不同意,争论不休,孙曾忿然曰:‘如果不叫介石当校长,宁可不办!”

蒋介石的优势在于,从个人关系而言,他与孙中山有“永丰”舰中的患难与共,安危相仗,关系自然更近一层。从军事才能讲,蒋介石曾留学日本士官学校,加上保定军校的学历,系科班出身,决非草莽绿林民军土霸之属。他受过专项训练,并且在实际作战中,多次出谋划策,练兵布阵,脱颖而出,逐渐赢得孙中山的赏识。再说蒋介石自身也有较高的军人素质,这与在日本的刻苦训练和精神磨炼不无关系。而这正是孙中山认为军校领导必备的素质和条件。

蒋介石离职返乡期间,廖仲愷代理筹备委员长后,积极开展筹划工作,招生入校、制计划、编教材、布置校舍等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进行。因年久失修,败瓦颓垣,荒烟蔓草,黄埔岛已成狐鼠窃居之所。2月中旬,筹委会组织人员前往岛上进行整修,他们披荆斩棘,除秽去污,铺路建房。4月21日,蒋介石在感到再拖下去恐怕凶多吉少的情况下,这才重返广州。

而今,走过黄埔军校旧址的校长会客室,对面墙上的一副对联十分醒目,上书“登高望远海,立马定中原”。这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赠给蒋介石的手书。遥想当年,蒋介石或许曾透过山墙眺望校门前波涛奔流的黄埔水面,不忘戎马军机,力求问鼎中原,一统天下,最终却是黄粱一梦。

将星璀璨的师生群体

1924年6月16日,陆军军官学校开学典礼举行。孙中山到会场给青年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孙中山还宣布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此训词其后成为国民党党歌及官校校歌,该校歌从黄埔五期开始传唱至今。

1926年,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将原陆军军官学校扩大改组,于同年3月正式命名成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尔后,黄埔军校学员成为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国民革命军攻克武汉后,1926年10月27日,国民党中央先决定在两湖书院旧址设政治训练班,后改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后将黄埔第五期政治科学员移往武昌就读。

1927年,蒋介石悍然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4月18日,黄埔军校实行“清党”,400多名共产党人被逮捕,有关三大政策和马列主义课程科目一律禁止,军校出版的革命刊物被停刊或改版进行反共宣传。

国共两党的公开分裂,导致黄埔同学被迫分为两大阵营。从此,黄埔同学之间彼此对垒为敌,兵戎相见,以革命著称的黄埔军校从此改变了颜色。

宁汉合流后,黄埔军校本校迁往南京。1929年9月10日,蒋介石在南京以国民政府名义改学校名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并陆续成立潮州、洛阳、湖南、湖北、江西、广州、成都、昆明、南宁、西安、新疆等多所分校。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6个月间,学校四易其地,学生长途跋涉,栉风沐雨,艰苦备尝。迁校期间,毕业生都一律开赴抗日前线参战。

到1949年底,在大陆共办23期,毕业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计有23万余人。

在激荡的时代风云中,黄埔军校的学生分道扬镳,其中不少人投奔了中共阵营,但也有一些人追随国民党。从东征北伐到十年内战,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黄埔军校的师生都是双方历史的主角。抗日战争期间,黄埔军校出身的国共两党师生为保家卫国并肩作战,共赴国难。淞沪会战、平型关战斗、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一场场重大战役尽显黄埔军魂,血染疆场。历史一再证明,只有团结,国家才能强大,民族尊严才能得到维护,也才能抵御住外敌的入侵。

黄埔军校的第一至第六期,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有近500位中共党员在军校工作和学习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以及人民解放军的军事将领中,担任正军职以上领导职务的黄埔师生就超过40人,而建国后担任中央政府部长、副部长以及地方党政要职的则达数百人。国民党方面,国民党军队的最高指挥机关,基本上是以黄埔军校前6期出身的将领为核心组成的。

黄埔军校虽然是一所速成军校,但不论教师还是学生质量之高,堪称一个奇迹,在日后国共双方高级将领中均占据显赫位置。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能够跋山涉水赶到广州就读的学员和教官基本都认同民主革命,相信孙中山的革命理论,这些学员素质本身就非常优秀。能够抛家舍业读军校可见极具冒险精神,这也是优秀军人的素质之一。黄埔军校能培养如此多的优秀将领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中国十大将之一罗瑞卿是黄埔六期学员,其子罗箭从他那里听过这样的故事:1947年,正值国共内战时期,时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的聂荣臻,部署华北部队在清风店地区歼灭国民党第三军主力17000多人,军长罗历戎被俘。战斗结束后,罗历戎提出一个出人意料的要求——想见见自己的老师聂荣臻。原来聂荣臻在黄埔军校任职时,罗历戎正是黄埔的学员。他对聂荣臻一直非常敬仰,所以直到被俘,都还想再见老师一面。听说罗历戎要见他,聂荣臻就拉着罗瑞卿和萧克说,“走,咱们去见见他们。”在那样的情况见面,聂荣臻非常幽默地说,“我们黄埔师生在这个地方见面了。”罗历戎觉得特别不好意思,说:“你看,我现在是俘虏。”聂荣臻还安慰他说,“我们黄埔师生,后来分裂了,皆因政见不同,你放下武器,我们都还是师生,都是朋友。”黄埔情谊由此可窥见一二。

今天,黄埔军校旧址被辟为纪念馆,成为保护、展示、宣传黄埔军校历史最重要的场所。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向人们诉说着那段不平凡的岁月。

猜你喜欢
马林黄埔军校黄埔
电能计量装置故障分析及维修技术
仿佛在黄埔军校上课
性感过头?
From cashier to world
马林《道德·礼乐》隶书
陈福成:为祖国统一尽力是两岸黄埔人的天职
黄埔军校一期师生中的浙江籍中共党员
刘英杰
庆祝黄埔军校建校九十周年
《同仇敌忾:黄埔将帅浴血抗日记》等56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