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江华
摘 要:体育是最能体现德智体美劳相互融合的基础学科,体育为德育提供理论实践的场地,德育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学实效性。体育教师要研究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寓德育于体育,实现德育体育有机融合。要围绕核心素养,时时有意渗透;结合教学内容,因材施教渗透;根据学生特点,因人施策渗透;关注课堂生成,因势利导渗透。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教学;核心素养;因材施教;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19-0011-02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该课程旨在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要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这是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与方向。体育教师要贯彻落实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循序渐进地向学生传授体育与健康知识、运动技术技能,全面增强学生体质,同时还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实现德育体育有机融合,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的。
一、围绕核心素养,时时有意渗透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偏向关注运动能力而忽视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甚至存在体育课程渗透德育是难为之事的认识误区,存在体育与德育“两张皮”的实践误区。事实上,只要体育教师时时处处留心,德育渗透是轻而易举之事。备课时,体育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分析研究每一堂课的体育教学目标,明確具体的德育目标与渗透措施。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衣着得体,行为端庄,举止大方,展现体育教师的健与美;讲课语言清楚、表达准确、声音洪亮、铿锵有力,善于用正能量感染学生;进行动作示范时,做到娴熟老练、规范到位、动作优美,让学生获得动作美、形体美的积极心理感受;指导学生训练时,要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并以一个欣赏者的目光鼓励学生勇于面对、刻苦训练。要经常采取小组互助、集体探究、团队合作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与体育运动能力。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穿插体育明星的奋斗故事来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运动兴趣、健身信心,培养学生挑战自我、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在进行体育理论知识教学时,要介绍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方法与注意要点,启迪学生克服困难坚持锻炼身体,培养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要让学生做到“循规蹈矩”、规律作息、长期锻炼,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与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支持并指导学生培养一项或多项运动爱好,让业余生活丰富多彩,让人生过得充实而富有意义;要运用榜样示范、典型激励、名人效应等方法,指导有特殊资质与潜能的学生自我加压,坚持训练,努力成为体育特长生,考入各级体育院校深造,甚至成为职业运动员;要将优秀学生树为典型、立为标杆,在课堂内外不断宣传,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
二、结合教学内容,因材施教渗透
体育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敢拼会赢、积极向上的优良品质,但体育运动项目不同,思想品德内容的渗透也有所不同。体育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围绕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在每堂课中融入一定的德育主题,让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同时得到思想的锤炼、灵魂的洗礼、精神的升华。例如,在进行足球、排球等集体项目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分层训练、小组探究、组队竞赛等,要求学生讲究团队配合,培养学生的配合意识与合作精神,从而渗透组织纪律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部分学生初学田径项目时,经常担心体力不支因而心情紧张,教师要耐心讲解并示范技术动作,指出注意要点,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调整呼吸的节奏上,并让学生运用心理暗示法进行自我激励,努力克服紧张情绪,满怀信心地去完成训练任务,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初学体操项目时,部分学生担心危险而心存畏惧心理,教师要引导他们跟教师默念技术要领“口诀”,让他们通过反复的有意识的意念训练,在头脑中建构正确的技术动作。然后教师通过自己示范、“小先生”示范等方式,鼓励这部分学生大胆训练,培养他们敢于突破自我、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与坚强意志。
三、根据学生特点,因人施策渗透
根据不同年段、不同年龄学生的身心特点,经常改进教学方式,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这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措施。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运用激励策略,鼓励学生大胆训练,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与运动能力。但在一个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身体素质及运动经历等方面往往有所不同。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区别对待,有的放矢地进行激励教育,确保每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让学生享受运动的快乐,形成良好的健身习惯与思想品德。例如,对于比较内向、胆小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与指导,提高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信心,培养他们积极勇敢的性格;对于聪明但有惰性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激将法,促使他们走上训练场地,让他们明白“勤奋出人才”的哲理;对于运动素质偏差的学生,教师应当多加指导、多加鼓励,让他们体验到成功、体验到快乐,感悟“运动无难事,只要肯努力”的生活真谛;而对于那些好强逞能的学生,体育教师必要时可以露几手“绝活”,让他们明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人生道理。又如,在篮球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采用分组与合作的教学方式。对于篮球水平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单人运球、投篮或两人运传球等基础训练,鼓励他们循序渐进学好篮球技术,启发学生明白从易到难的做事道理;而对于有一定篮球基础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战术训练或分组进行“三打三”“四对四”“五对五”比赛,在提高他们实战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配合意识与团队精神。
四、关注课堂生成,因势利导渗透
一堂体育课,大致可以分为开始、准备、基本、结束等四个部分。在备课时,教师要针对各个教学环节,认真地备学生、备大纲、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等,预设各种可能的“生成”,以便上课时能够从容执教、应付自如。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活动可能随时发生变化,不能完全按照教师预先设计的方案进行。这就需要教师因时而异、因势利导,进行教法、学法甚至教学内容等方面的调整,并在调整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众所周知,上课时间一到,教师就要快速组织学生整齐列队,这是课堂基本纪律之一。但是,常有个别学生因为天气炎热或寒冷而迟到。对那些吊儿郎当、不听规劝、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教师要有礼有节地进行批评教育;对屡教不改、没有正当理由却拒绝训练的学生,要给予他们打扫班级卫生、浇校园花草、做一件好事等必要的“绿色惩戒”,培养学生守时守纪的良好习惯。重复上同一运动项目的课时,部分学生容易因缺乏新鲜感而不愿参与训练,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适时穿插一些游戏活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例如,在进行短跑项目第二次教学时,教师可以穿插“听口令做相反动作”“有效无效口令”等小组游戏;在跳绳复习教学时,可以穿插“集体跳绳”“花样跳绳”等趣味游戏。这些游戏活动离不开小组合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兴奋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重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集体主义精神。
综上所述,体育与德育是相辅相成的。体育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德育的渗透反过来能够促使学生喜欢体育运动,并且爱上体育课。因此,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德育的渗透。要围绕核心素养,时时有意渗透;结合教学内容,因材施教渗透;根据学生特点,因人施策渗透;关注课堂生成,因势利导渗透。要通过有的放矢地将德育渗透于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到寓德育于体育、融体育德育于一体,从而达到提升体育教学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彭蕾.学校体育德育功能的实现[J].教学与管理,2016(07).
[2]秦海生.德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教育探索,2012(04).
[3]张晓勇.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J].教学与管理,2011(05).
[4]张军鹏.现代德育困境視角下体育课的“生活德育”价值[J].浙江体育科学,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