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信息时代打造智慧武汉

2018-08-29 11:45陈桂龙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8年13期
关键词:武汉市云端全市

文|本刊记者 陈桂龙

智慧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潮流,也是推进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新引擎。作为国家首批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武汉市从2011年开始,向全球公开招标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是国内首个也是当时世界唯一向全球公开招标并制定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城市。通过编制实施《武汉市智慧城市总体规划》,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和“互联网+行动计划”,打造“云端武汉”系列应用品牌,推广一批“互联网+”示范项目,推动了互联网与全市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理顺体制机制

(一)领导重视,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早在2010年10月,武汉市就成立由时任市长任组长的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把建设智慧城市列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5年,为抢抓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机遇,武汉市在全国率先成立高规格推进“互联网+”行动委员会,建立联络工作机制。同时,全国首个组建集互联网内容,信息化应用、设施、安全和产业发展职能于一身的主管机构—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使武汉市成为全国唯一一个真正实现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全口径管理的城市,得到中央网信办的肯定。

(二)强化归口,理顺信息化项目管理体制。为从源头上杜绝信息化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严把“三个一律”(如非特殊情况,各部门一律不得新购硬件设备、新建网络、新建机房)审查关,对市财政投资信息化项目全部实行归口审查,显著节约了财政资金。利用财政资金杠杆有效推进政府部门信息互通共享,通过管住资金渠道,有效遏制了有些部门盲目投入硬件、扩大机房和重复、多头建设的冲动。

(三)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相关设备和软件投入巨大,单独依靠财政或私人投资均力不从心。武汉市在项目建设中,不搞政府大包大揽,注重发挥市场作用,凡是企业能做的,都交给企业做,政府需要做的,也通过购买服务交给企业做。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将系统集成、软件开发、服务器托管和大量的运维工作交给专业公司。企业通过承担政府信息化项目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信息服务业产业链,成为武汉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四)示范引领,循序渐进推进部署。武汉市在全国首创试点示范先行突破,注重因地制宜,由易到难,再全面推广复制的做法,坚持以“需求导向、民生优先、两个效益并重、强调可复制、注重辐射效应”为指导方针,自2011年起,在全市广泛组织实施并公开征集智慧城市试点示范项目,并对遴选出的优秀项目授予“示范项目”称号,以此带动社会各界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积极性。

规划注重需求

武汉的智慧城市总体建设规划和设计,是在综合全球智慧城市建设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基础上,结合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凸显“大江、大湖、大武汉”的城市特色,提出的“113”的总体架构。即:确立一个发展目标,建设一套信息基础设施,构建“应用、产业和运行”三大核心体系,全面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实现武汉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在实际工作中,武汉市采取“顶层设计、应用落地,需求导向、示范推进”的方法,认真探索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大力推进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应用体系建设和支撑性产业建设,积极引导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转化应用,组织实施了一批涉及智慧政务、智慧城管、智慧医疗、智慧农业、智慧交通、智慧生活、智慧居家养老、智慧商贸物流以及智慧生活等领域71个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努力使武汉成为“发展更科学,管理更高效,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的中部“智慧之都”。

建设打好基础

一是大力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升级,着力提升城市信息化供给水平。

目前,武汉全市基本实现光纤到户全覆盖,固定宽带速率在全国城市排名前列。启动千兆宽带小区建设,200M及以上高带宽用户超过1万户。以铁塔基站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实现移动网络全面深度覆盖,推动城市公共资源向通信建设企业开放。全市所有街乡镇和行政村实现4G网络全覆盖,自然村4G网络覆盖不断完善。加快发展蜂窝窄带物联网(NB-IoT),2017年全年开通NB-IoT基站1900个,并在智慧水务、智慧燃气等领域获得初步应用。全市公益WiFi共建成上线热点1235个,正常在线率保持在97%以上,活跃用户达到295万人。调查结果显示,公益WiFi群众知晓率和服务质量满意率均达到90%以上。

在感知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根据武汉全市各个领域的不同需求,按照顶层设计的规划,分别或综合运用视频、移动终端、射频技术等感知手段,采用有线/无线传输技术进行传输,形成覆盖全市包括城市生态环境感知、环境质量监测、交通监管、建筑设施监测、工地监管、垃圾车渣土车监管、电梯等重要公共设施监控等在内的智能互联感知网络。

在云计算基础建设方面,建成国内首个位置源数据中心,初步实现了地理空间信息的“智慧感知、智慧分析、智慧服务、智慧决策”。建成武汉城市云平台和超算平台1期工程,分别实现3万核vCPU、60TB内存、10PB存储和200个计算节点、10PB存储服务能力,为市公安等部门提供云计算及超算服务,每年为市财政节约6800万元。

二是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着力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积极推进“网上办事为常态、网下办事为例外”,用“数据网上跑”代替“市民路上跑”。

武汉市在全国首创“虚拟化、分布式、软件定义”云架构模式,搭建“云端武汉·政务”平台,基本实现全市重要政府部门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平均每天提供超过15万次数据交换服务,累计超过2亿次。通过向“云端武汉·政务服务大厅”开放数据接口,日均支持市民跨部门办事6000多人次,并支撑建设“云端武汉·政务服务大厅”“云端武汉·公开数据库”等一批便民惠民应用项目。其中,“云端武汉·公开数据库”汇聚99个政府部门1824项公开数据及服务资源,向社会公众提供1267 项可下载数据、205 项数据地图服务和54个APP应用,数据公开量全国第一。

探索推进政务服务“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改革,市级575项审批服务事项办理时限较法定或原承诺时限共压缩6095天,平均每个事项压缩10.6天,申报材料平均每个事项减少0.87份,努力打造党政机关服务最优城市。

三是大力推进重点领域大数据应用,着力提升城市治理智能化水平。

武汉市通过建立“易行江城”智慧交通系统,集成行车停车诱导、车驾管服务等40多项功能,市民可通过定制常用路况信息,掌握实时道路交通状况,合理躲避拥堵线路。2017年,在机动车和驾驶员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武汉道路交通拥堵延时指数不升反降,城市拥堵排名不断后移。

武汉市还采用物联网和北斗定位技术,对全市4402辆渣土车全部安装智能监控设施,实现重量、高度、密闭、车速、线路“五控制”,有效改变了渣土运输沿路抛洒现象。据2016年数据统计,自“智慧城管建筑弃土监管”平台上线以来,渣土车辆事故率同比下降了40%,弃土路面污染减少5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增加了10天。

四是大力推进数据惠民,着力提升市民生活信息化水平。坚持以人为本,抓住“能为老百姓办事”和“为老百姓办成事”这两个关键环节,把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帮助市民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有机结合起来,集中优势资源,多管齐下,解决市民最切身的需求“痛点”。

创新集成“社保卡”+小额支付+公共交通+全市160多个政务和公共服务等功能,建成“云端武汉·一卡通”,在全国首创全功能、双界面、具有小额支付功能城市居民一卡通的“社保卡”。有效整合政府部门和汉口银行资源,免费建成“云端武汉”市民等服务平台,为每个市民提供专属虚拟空间,市民可以获得个人空间、政府办事、便民生活、普惠金融4大类共计130项服务功能。

武汉市还积极打造全国领先的“移动生活城市”,全市3大火车站、8条地铁线路、11个客运站点、8000多台公交车均实现网上购票,70万辆共享单车全部实现无桩借还、移动支付,1.9万个路边停车泊位实现移动支付,全市18家大型医院均实现手机挂号预约、健康咨询、检验结果查询等移动医疗服务。

猜你喜欢
武汉市云端全市
四海心连·云端汇聚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武汉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成功举办
在云端永生
云端之城
第十届中国足球协会第三次会员大会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