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智能建筑?智能建筑(Intelligent building)是以建筑物为平台,基于对各类智能化信息的综合应用,集架构、系统、应用、管理及优化组合为一体,具有感知、传输、记忆、推理、判断和决策的综合智慧能力,形成以人、建筑、环境互为协调的整合体,为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利及可持续发展功能环境的建筑。这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最新发布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14—2015)对智能建筑的定义。
早期的智能建筑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十年后中国也有了第一座传统意义上的智能建筑——北京发展大厦。自此智能建筑便“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开遍了北京、上海、深圳、武汉、广州、杭州等等大中城市,甚至有些中小城市也能看到智能建筑的身影。
如今,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智能建筑不仅仅与高楼大厦相结合,更是拓展到了居住区,延伸到城市的大街小巷。
就像冯仑先生的《野蛮生长》所说的那样:一个变革的时代,一群过河的人,一种野蛮生长的力量!智能建筑是这个变革时代的排头兵,野蛮的前进、野蛮的生长。
在巨大市场的风口下,智能建筑的野蛮发展出现了许多问题。
前期建设缺少规划:许多建设单位盲目追求高标准智能建筑,打出噱头,要配套完整的5A系统,可是往往建设期望高,设计和施工人员没有能力或者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撑建筑的整体建设,缺少整体的规划设计。
中期运维人员缺失:虽然有些建筑建造完成,但是往往会因为没有专业的管理队伍和运维人员,造成建筑和系统的维护不良,使得建筑、系统不能正常运行或者是出现空闲搁置的情况,造成资源的浪费。
后期节能减排成为问题:智能建筑的建设离不开大量用电设备的安装与布置,中央空调的运转、无死角的照明设备、24小时视频的监控、各类门禁设备以及机房中心的持续运转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电子资源,节能成为重要问题,建筑日程运转的电力消耗、水资源浪费、其它垃圾的排放,都是日益凸显的问题。
信息安全被忽视:随着各类智能化系统的应用,数据接口越来越多,通信协议也各不相同,而这些往往成为了整个建筑系统的漏洞。现代企事业机关单位,电子办公趋势愈发明显,很多人员信息、工作信息甚至是机密信息都依靠电子信息技术储存。而建筑系统的漏洞往往也会成为第三方非法获取这些关键信息的入口,所以在享受智能建筑便利的同时,不能忽视信息安全。
智能建筑目前出现的问题,是因为长时间以来标准体系不完善,又缺乏整体建设的理论引导与规范,任由智能建筑行业野蛮生长所导致的必然现象。
鉴于目前存在的客观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开展了“以问题为导向推动安全、节能技术在我国智能建筑领域的应用”“国产密码算法在智能建筑应用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智能建筑绿色发展项目”等三个课题项目,由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智标委”)主要承担。课题组成员结合智能建筑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编写研究报告,制定关键技术的实施路径及机制和相关试点落地。
对于其中信息安全问题,近日,全国智标委前往浙江浙大中控,与浙江源创建筑、合肥工业大学等单位开展座谈交流活动。浙大中控是中国领先的自动化与信息技术、产品与解决方案供应商,在智能楼宇控制系统方面有着丰富经验。通过探讨,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在智能建筑安全技术研究及应用方面开展合作。
讨论会前期,浙大中控张伟总工程师为参会人员介绍了浙大中控基本情况,带领参会人员参观浙大中控展厅,对其涉及的智慧城市、智慧建筑、智慧水务、智慧交通等领域的工作进行了简要介绍。
随后,全国智标委副主任委员张永刚也对全国智标委进行了简要介绍,并依次介绍了目前正在开展的三个课题情况和其中主要涉及到的智能楼宇控制系统安全问题。
根据课题开展情况和问题,全国智标委与浙大中控和浙江源创建筑,讨论确定了智能建筑安全研究技术范围,计划围绕整个智能楼宇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涉及智能建筑信息域到控制域的相关方面展开研究,完善课题中关于信息安全环节的内容。
智能建筑作为未来建筑行业内的领军者,其功能将会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更强大、更便捷,系统和技术也会向集成化、集约化发展,更节约、更安全、更便于管理。
作为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传统工程建造的权重将会越来越低,政府、科研机构、大学、企业都应该牢牢的把握住智能建筑的风口,进行政策的引导、技术的研发和资金的支持与投入,使得智能建筑能够更加规范,更加安全,绿色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