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涛
(北京千知绘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2015年4月,浙江省政府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对特色小镇的创建程序、政策措施等做出了规划。同时,省委省政府决定创建100个省级特色小镇,并提出“创新、融合、生态、文化、多元”的特色小镇建设要求。
2016年7月1日,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
2016年初,中广核集团正式启动浙江温州苍南县“三澳核电站”项目。作为核电站建设与运营重要保障之一的核电配套区建设,在本次核电站建设前,突破性的选址于距离核电站5km处的沿浦镇镇区一带。与以往国内核电站配套区多数建设于核电站1km范围内不同的是,本次选址的初衷便是统筹协调核电与地区发展,有效带动地方社会经济的综合提升。由此,以核电配套区与沿浦镇融合发展为基础的“绿能智慧小镇”应运而生。小镇建设提出了生活区域与生产区域分设的全新理念,是核电站建设史上的突破与创新,也为核电站事业更好的融入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益示范。
核电产业本身是绿色、清洁的能源产业。绿能智慧小镇是伴随中国核电建设的崭新探索,也是浙江省绿色低碳、生态宜居、创新发展、智慧运营的重要尝试。因此,绿能小镇的规划建设指导思想始于“绿能”发展之智慧理念。本文结合“绿能小镇规划设计”这一规划项目,重点阐释项目编制中如何将“绿能”理念通过“智慧”实施策略,结合地区产业发展引导与规划设计技术手段实现“有的放矢”,使小镇特色逐渐清晰,小镇“轮廓”逐步树立,进而实现针对“绿能”这一小镇核心特色在规划设计层面的完整体现。
绿能小镇选址于素有“浙南南大门”之称的马站平原,规划范围3.65km2,跨越沿浦镇与霞关镇两镇辖区。小镇距离三澳核电站约5km,地处马站平原与沿浦湾的交汇处,成南北狭长滨海布局,兼顾北部的现状沿浦镇镇区与南部拟选址的核电配套区。目前有S78省道南北贯穿区内,也是连接马站镇、沿浦镇与霞关镇三镇的主要道路。
图1 小镇总体鸟瞰图
图2 小镇总平面图
本次绿能小镇规划总体定位为:绿色能源核电社区、生态宜居海滨小镇。“保障核电运营、产业多元发展、生态低碳宜居、滨海生态旅游与浙南人文风情”是规划的重点内容。
小镇现状人口约4千人(主要分布在沿浦镇区),未来通过逐步安置核电站建设运营人员、吸纳产业就业、地区城镇化及旅游度假等人口,规划按3万常驻人口核算。
绿能小镇总体空间结构为:“两带、五区”。两带指纵贯南北的“海滨风情大道”绿能大道与“水岸生态长廊”广浦河。五区指沿两带南北依次布局的:沿浦镇镇区、海西学院预留区、海滨生态旅游区、核电配套区及绿能产业发展区。
绿能特色小镇之内涵应围绕“绿能”理念,突出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为“绿能”小镇之“绿”,应突出绿色生态宜居社区的综合打造;二为“绿能”小镇之“能”,应体现绿色新型能源社区与产业体系的综合构建。因此,“特色小镇”应是基于人的“需求”,营造多元特色空间,打造城乡统筹协作、产城一体发展的“三生融合”(生态、生活与生产)海滨 “公园社区”。
小镇规划采用“空间规划+产业引导”的“绿能”规划策略,“空间规划”重点通过“营水、置土、颐行、活气、乡建、适植、绿技”等7种空间规划技术措施支撑保障小镇在空间层面的“绿能”理念;“产业引导”重点通过核电配套与绿能产业、区域旅游服务产业、地域原生农渔手工业与生活服务业等4类重点产业发展的引导,实现小镇在社会经济层面的“绿能”构想。绿能技术措施与绿能产业发展相辅相成、协同共举。
小镇“绿能”规划建设的核心技术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7个方面。“营水”,海绵保障享优美环境;“置土”,土方平衡兼地形塑造;“颐行”,慢行小镇谋绿色出行;“活气”,因地制宜创宜居空间;“乡建”,绿色建筑的乡土营造;“适植”,滨海盐碱环境种植;与“绿技”,绿能科技综合利用。7大技术措施结合场地特征,紧密围绕“绿能”内涵,通过小镇特色空间的塑造,突出体现规划“绿色、生态、新能、节能”等内涵。
规划通过广浦河等新开掘水系的综合建设,加之现有水系的梳理与疏浚,综合运用“海绵城市”的技术手段构建“弹性”水绿空间体系,为小镇带来巨大的淡水“调节池”。台风袭来、雨洪泛滥期“海绵体系”可以为小镇调蓄洪水、防范洪涝;气候干旱、灌溉需水期,可以储备大量淡水资源,为小镇供水乃至马站平原农业灌溉提供可靠水源。经过估算,“海绵体系”可保障区内蓄滞洪量(即淡水储备量)达200万m3以上,总量可观且河道开掘与水系疏浚的同时还可得到相应土方量以供滨海滩涂区建设填方。
图3 小镇“海绵空间”示意图
图4 小镇土方平衡示意图
规划利用挖掘河道、隧道建设的土石方(约31.95万m3),沿现有堤岸适当抬高建设地坪标高,打造滨水浅坡与海堤带型公园。结合小镇旅游体系布局,同时考虑到周边用地功能,将浅坡地形处理并与休闲、游憩等活动充分结合,形成适合观光、运动等活动的滨海带型公园绿地。
规划结合沿浦老镇区历史肌理,构建“小街坊、密路网”的“步行”小镇绿色交通系统布局。在小镇功能上,考虑旅游业、绿能产业的南、北均衡布置与职住平衡因素,为居民快捷通勤提供可能。在路网密度上,规划考虑了老镇区密路网格局在小镇整体空间上的还原与延伸。通过加密路网与控制道路红线宽度等技术手段,结合地形地貌,打造因地制宜的小镇路网格局。
规划区自北向南:沿浦镇老镇区路网间距:80m~120m,沿浦镇新镇区路网间距:80m~-200m,核电配套区路网间距:80m~250m。
小镇空间布局中充分考虑当地季风气候与城市通风、城市风道空间的相应关系,并在规划布局中予以体现。沿浦镇冬季主导风向为北偏西北,夏季及过渡季主导风向为南偏西。规划中城市道路网强化了西南至东北向道路的规划布局,提高此类道路的规划总占比,尽可能的形成通风廊道,以减少小镇建设对城市自然风的削弱。
图4 夏季通风廊道示意图
绿能小镇规划中,在市民服务中心等滨水公共服务设施区进行绿色节能与地区特色相结合的乡土化建筑设计。力图通过前瞻性的乡镇特色建筑设计探索,树立绿色乡土建筑的浙江示范。绿色乡土建筑设计的要求是选用当地建筑材料,融汇当地特有的建筑元素、文化要素,运用绿色建筑技术手段进行设计建造,构建充满现代气息的绿色节能乡土建筑典范。
在小镇建设中,针对现状种植环境分析提出种植分区,并依据现状植被情况,总结并提出适用于规划区种植的植种目录。增加乡土树种种植,保证乡土树种比例不低于50%。乡土树种对气候的土壤适宜性强,且苗源多、易于管理,尤其更能适应滨海盐碱地区的特殊种植条件,应作为小镇绿化的主要树种选择。
绿能科技主要指结合现有马站平原与周围海域已经形成的风力发电等新能源技术,依托小镇建设,构建相应的绿能技术体系,通过综合布局实现新型能源与绿色低碳节能技术在小镇的广泛应用。新能源技术应用的代表是风力发电技术(主要分布于北关岛、鹤顶山)及海流发电技术(主要分布于沿浦湾、北关湾)。生态节能技术应用的代表是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主要分布于月亮湾)及水源热泵技术(主要分布于核电配套区)。
绿能小镇的产业定位为:重点发展绿色新能源产业、旅游产业,完善生活服务业,特色发展农、渔、手工业等“原生态”产业。
图6 重点绿能技术分布示意图
针对四大主导产业分别提出如下规划策略。
1)核电配套与绿能产业融合发展:核电配套与绿色新能源产业结合核电建设需求,围绕小镇空间科学布局、统筹考虑,强化产城融合发展;
2)区域旅游服务产业特色发展:统筹考虑苍南县南部区域旅游体系综合部署,立足小镇发展特点,构建县域南部旅游服务接待中心;
3)地域原生农渔手工业多元发展:结合旅游发展与小镇建设,适当保留区内农业、渔业等一产,挖掘、再生苍南瓷器(宋青釉)、苍南夹缬等特色手工艺产业;
4)生活服务业共享发展:以生态宜居、共建共享为原则,构建立足小镇、服务周边的现代生活服务产业体系。
1)产业发展思路
围绕核电站建设运营,充分考虑核电配套服务,重点吸引核电相关的设备制造如仪器、仪表和泵阀设备等精密加工产业的聚集,适当发展一些耗材类、施工设备、检修维护设备、装配等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的研发、应用产业,综合构建保障三澳核电站建设运营的“核电运营保障服务区”。
产业选择方面,规划形成涵盖核电建设、运营相关的产业,新能源的研发与应用产业,清洁产业三个方向,总体形成精密加工、零部件及管材生产、部件装配三大核心产业集群,构建以串联研发创新、高端制造、中试基地、教育培训及核电旅游等产业的核电产业链条。
2)产业空间布局引导
重点打造“核电运营保障服务区”。围绕核电站建设运营,充分考虑核电配套服务产业的吸引、聚集。服务核电建设,利于小镇人口集聚与居民就业。预留绿能产业发展用地约37.67hm2,包含精密加工、零部件及管材生产、部件装配三大核心产业片区。
1)产业发展思路
绿能小镇所在的苍南县南部,是县域旅游体系中S78省道旅游发展带与滨海旅游发展带的交汇处,是县域南部旅游发展的核心区。同时,小镇位于南部旅游发展区的几何中心,是区域旅游服务、接待的合理选择。因此,旅游产业发展思路确定为:构建县域南部旅游发展区的“旅游服务接待中心”。结合小镇区域旅游发展定位,精准发展旅游综合服务与配套。
2)产业空间布局引导
构建小镇“四大生态公园、两个旅游区、一个渔业体验区、一条特色商业街”。四大生态公园包括:沿浦河口湿地公园、月亮湾水公园、太阳港绿能主题公园及红树林海洋生态公园;两个旅游区包括:月亮湾旅游度假区和太阳港商务休闲区;一个渔业体验区即:传统渔业养殖区的保留与改造提升;一个特色商业街即:沿浦浙南水乡商业街。
小镇旅游产业发展秉持“绿能”特色,策划安排各类旅游项目。在突出生态环境优势的同时,打造海滨“生态公园区”。以完善的配套与服务,紧密结合小镇特色空间建设,综合打造县域南部的旅游服务与接待中心。
绿能小镇的规划建设,对核电产业与特色小镇创新发展而言,具备新时期国家社会经济转型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双重、特殊意义。
绿能小镇的规划建设当下契合了中国乃至国际核电发展的现实需求,通过小镇建设,突出供给侧改革创新,转换发展思路,探索路径突破,为核电站以及“配套小镇”(生活服务区)的科学建设、安全运营、多元发展等,趟出一条崭新道路。
绿能小镇的规划建设在城镇空间设计、用地综合布局、道路交通系统、水绿空间组织、产业发展引导等多个规划设计范畴内,对“绿能”这一小镇核心特色进行了综合解读与创新展现。通过“空间规划+产业引导”的模式探索,积极寻求小镇规划在空间层面的“绿能”理念与社会经济层面的“绿能”构想的综合实现,为营建技术措施与产业发展并举之“绿能”小镇在规划层面上进行了系统思考与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