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两性要求的不对称现象

2018-08-28 07:10陈湘豫张碧玉
北方文学 2018年21期
关键词:成语

陈湘豫 张碧玉

摘要:任何一种语言中皆存在着两性差异和相通的成分,为研究汉语中性别差异的表现,本文选择成语作为研究语料,借助标记理论,探讨两性要求在词义上的不对称现象。成语中涉及女性的成语远多于男性,在包含对立性别语素的成语中,按照“男先女后”、“雄先雌后”顺序排列的多于“女先男后”、“雌先雄后”排列的。无论是自我发展、家庭或是社会中的两性角色,都存在着差异化的要求,那些专门指代女性的成语大多会带上女性标记,而指代男性的成语则有一部分无性别标记。两性要求上,性别标记的不对称现象折射出了传统文化下男女的个人发展、家庭地位和社会处境的不平等,女性群体苦于传统思想强加给她们的精神束缚,男性则能在相对自由强势的氛围下生活,并实现个人发展。

关键词:成语;性别标记;不对称

关于两性成语中词义褒贬的不对称现象,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大方面看待,一是个人品貌,二是婚丧嫁娶,三是社会角色,这三个大方向较详尽地概括了两性在自我、社会和他人视角下的不同,将在下文中进行详细探讨。

一、个人品貌

女性的美丽在传统文化中是一种被过高要求的存在,女性被要求在五官、身姿、神态上达到一定要求,才有资格被称为美丽。对女性的美丽提出诸多要求的是男权社会中的话语权掌握者,他们的审美期待也逐步成为了传统文化的审美取向。这些是只适用于女性的成语,因此带上了女性标记,相反,对男性的外貌没有那么多的要求,更多对男性的才能、道德、男性气概做出一定的要求,例如:

才貌双全 逸群之才 玉树临风 温文尔雅 淑人君子 清新俊逸 品貌非凡 才貌双绝 惊才风逸 风流才子 玉面郎君 风度翩翩 气宇不凡 翩翩少年 顶天立地 血性男儿 足智多谋 风流倜傥 正义之士 身材魁梧 神勇威武 昂藏七尺 惨绿少年 七尺男儿

对女性外貌的描述与赞美,文人墨客们会从自然万物中搜罗最美好的字眼来比拟、形容,例如:

珠圆玉润 仙姿跌貌 蛾眉蟋首 皓齿明眸 花容月貌 烟视媚行 环肥燕瘦 粉白黛黑 倾国倾城 艳若桃李 肌理丰盈 齿若编贝 静若处子 动若脱兔 吹气如兰 娇小玲珑 绰约多姿 粉面含春 软玉温香 吹弹得破 肤如凝脂 千娇百媚 千姿百态 沉鱼落雁 闭月羞花 国色天香 花枝招展 亭亭玉立 嫣然一笑 皓齿朱唇 花红柳绿 傅粉施朱 秀色可餐 袅袅婷婷 秀外慧中 姱容修态 娉婷婀娜 冰肌雪肤 纤纤细步 出水芙蓉 琼姿花貌 绝代佳人

以上成语皆只适用于女性,而且大部分只适用于妙龄女子,从肌肤到神态,从颜色到拟物,用最美好的植物和动物去比喻、衬托、夸张女性的美,传统文化对女性外貌之美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是一种极度的苛求。这些词语自然无法适用于男性,它们在语义上自带女性标记。关于女性的才华,传统社会出现了两种看法,更为主流的看法是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德言容功”,他们认为女性的个人发展并不重要,而在依附男性的道德和能力上做到顺从才是最重要的,这种看法反映了封建礼教中女性地位低下和对女性自我意识的禁锢。还有一种看法,承认了女性的才干,却没有直接表现对女性才能的赞颂,例如:不栉进士 扫眉才子 女中尧舜 巾帼不让须眉

这些成语通过借助男性中的能人异士来赞赏女性,自然带上了女性标记,女性的个人才华与她们的外貌相比,没有受到更多的重视,在传统社会中建立婚姻关系时,男性注重的更多是女性的外貌和“妇德”,这些仿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般,对女性关于自我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当时的社会交际中,无论是同性还是异性的交际,理应是平等自由的,但事实上,传统社会对女性的交际要求十分之严苛,例如在言语交际上,刻板地认为“女子多言”,“妇有长舌”,“婆婆妈妈”等,认定女性唠叨烦人,热爱议论是非,甚至在婚姻生活中,这也能成为男性休妻的理由,仅由男性单方面决定婚姻关系是否进行下去。

二、婚丧嫁娶

在传统的社会中,一段标准的婚姻关系,必然包括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这说明在旧时的婚姻关系中,男女双方的自主成分很小,男性对婚姻另一半的期许通常只是青春和貌美,而女性对另一半的期许是男性的才能和社会地位,这种不对等的需求催生了许多关于婚姻嫁娶的性别标记的不对称现象。首先,传统社会中家长认为女儿结婚之后便成“外人”,例如“女大不中留”,“女生外向”,而男性娶妻却从未有过如此说法,这些成语自然也是存在女性标记的。

其次,女性在传统婚姻中是不能主动提出离婚的,只有男性才有“休妻”的权利,女子就算婚姻不幸,也只能秉持着“嫁鸡逐鸡”、“嫁狗逐狗”、“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信念度日,几乎不可能去重新建立一段新的婚姻,正因如此,女性心中才會产生“遇人不淑”的想法,许多小说传奇中的爱情悲剧才得以成立,“倩女离魂”概括了许多女性不幸的爱情遭遇(1)。

女性被要求在婚姻中勤劳贤惠,要操持家事,但又不能逾矩,否则会有“牝鸡司晨,惟家之索”的指责。在家庭关系中,女性作为儿媳,始终会受到来自夫家母亲的管束和制约,“妇姑勃溪”描写了婆媳不合的场景。

最后,如果丈夫逝去,女性作为男性的附庸,仍需保持对丈夫忠贞,人们会对这种忠诚大加赞赏,例如:“九烈三贞”,“七贞九烈”,“碧海青天”,“坚心守志”,然而这种赞赏只是一种无人道的压迫,传统社会会把这种忠诚上升到极高的高度,例如:“一马不跨双鞍”,“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些都仿佛心理暗示般警醒着女性绝对要守护自己的贞操,那是比自身生命还要重要的存在,女性的地位可见一斑。

三、社会角色

在所有描写社会角色的成语中,女性只有一种社会角色,便是靠身体谋生的风尘女子,例如“墙花路柳”,“神女生涯”,“花门柳户”,“花月之身”,“倚门卖俏”,“烟花贱质”,“冶叶倡条”,“山梁雌锥”,这些成语都自带女性标记。

男性的社会角色则丰富许多,帝王将相——“爱民如子”,“独夫民贼”,“八叶宰相”,“白衣宰相”,“伴食宰相”,“封侯拜相”,“必胜之将”,“将门有将”,“登坛拜将”,“断头将军”,“悍将武夫”,“大将军怕谶语”,“公子登筵,不醉则饱;武夫临阵,不死则伤”,“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备位将相”,“出将入相”;贵族公子——“列宿名卿”,“平允之士”秀才书生——“牛角书生”,“白面书生”,“白衣秀士”,“秀才人情”,“燕颔儒生”,“书生之见”。

以上这种词量、词义褒贬的性别标记的不对称现象,充分说明了女性在政治上难以拥有建树和地位,事实上,女性几乎不能进入政治领域处事,家庭婚姻和封建伦理观念、男性强权约束了她们的自我发展。中国传统女性人才很少被重视,封建落后的女性观念严重压迫着她们,另一方面,女子夫权越来越壮大,他们对女性进行一种“三从四德”、“德言容功”的教育,这实质上是一种奴性教育。女性拥有仁德,也会被视为“妇人之仁”,这是对女性美德最轻蔑的无视。

注释:

韩滨《汉语女性成语初探》,山西大学,2006年.

参考文献:

[1]汉大成语大词典[Z].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624.

[2]钱进.成语和熟语性别差异的文化透视[J].语言与翻译,2003,74(2):54-57.

[3]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53.

[4]祝畹瑾.新编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成语
猜成语
看图猜一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