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艳艳
摘要:央视一套推出的以追溯家族历史的真人秀节目《客从何处来》,在探寻嘉宾家族历史的同时,也将属于那个年代的历史展现给观众,呼吁人们偶尔回头问问身边的老人关于自己家族的故事。本文将详细分析关于《客从何处来》的节目内涵及它所带来的现實意义。
关键词:寻根之旅;家族历史;记忆
时间带给人的不仅有对未来的憧憬,还有那些被永远尘封在某个角落的记忆,或喜或悲,代表它真正的存在过。当你回首细细品味时,它就像一只翩翩起舞的彩蝶向你扑面而来,似乎它一直就在那里等着你,等着你的偏爱和触碰,然后带给你遗忘了的或者未知的惊喜。远走的记忆像一封等待许久的信笺,随时等着你任意的打开方式,而《客从何处来》就是其中的一种,带你寻找过去。
《客从何处来》是一部以追溯嘉宾家族历史渊源的真人秀纪录片,从2014年正式登上荧屏,节目组跟随着嘉宾的脚步去翻阅那些对自己至关重要的人的人生轨迹,与祖辈不期而遇,那些骄傲的、质疑的、欣喜的、沉重的、悲恸的回忆,将使我们更加珍惜眼下所拥有的,让我们一起坐上时光机回到过去,细细品味属于他们的年代吧。
一、寻枝寻叶必知根——节目的运作方向
一个人无论他是金光闪闪的知名成功人士,还是默默无闻的平庸者,他都有根——家族历史,经过历史长河的冲刷留下的都是残枝断叶,支离破碎的片段,通过《客从何处来》来拼凑。
《客从何处来》以“我来自哪里,我是谁”为视角展开对五位明星嘉宾陈冲、马未都、易中天、曾宝仪、阿丘家族历史的追溯,跨越两岸三地六国,一次次在惊喜、意外、感慨、悲怆中,和自己的祖辈不期而遇,与自己的祖辈跨时空的“交谈”,[1]他们的教导、欢笑、苦难、无奈、坚持,促成了今天的自己。《客从何处来》意在通过追溯嘉宾的家族历史,用摄像机记录寻找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展示给人们亲人之间真挚的感情,提醒身边的人偶尔回头问问家里老人他们的过去,听听老人的教导,不要造成“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终身遗憾。
本片的内涵来源于一首古诗,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风华正茂时离开家园,回家时已经两鬓苍苍,家乡的儿童也把他当成外来客。[2]面对着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这一切怎能不让他伤怀呢?时光易逝,世事沧桑,弹指间的感慨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自然地抒发出来。那些古老的文化传承,时时刻刻都在陪伴着我们。正如这首诗一样,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事事休,再回首往事,你还能找到曾经的自己吗?知道自己来自哪里吗?
现在各种类型的真人秀类电视节目迅速走红,像当下的《奔跑吧,兄弟》、《极限挑战》、《全员加速中》等此类节目以其搞笑,各种游戏竞赛,或者极限挑战为内容,营造了轻松搞笑的节目效果,所以获得了观众的青睐。而《客从何处来》在真人秀的基础上,以追溯名人家族历史为背景打造全新的真人秀模式,打破了娱乐性的真人秀传统,推出具有宣扬古老传统文化的节目类型,不仅可以让观众了解名人背后的故事,也对整个中国过去的历史有了预演,突出了时代变迁所给人带来的现实意义。
二、泪眼问花花不语——节目对人性的解读
(一)《客从何处来》以故事为线索进行观念阐述
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事,每个家族都有一段历史。[3]“若想炮制小情节和反情节作品,作家必须顺应或者反着这一预期来进行操作。只有精心而富有创见地将经典形式揉碎或弯曲,艺术家才能导引观众感知到潜藏在小情节中的内在生活或接受反情节的荒诞冷酷。但是,作家怎么能够富有创见地将连自己都不明白的东西进行缩微或逆反呢?”[4]罗伯特·麦基在《故事》里阐述了对故事的理解,而《客从何处来》就是通过故事中的小细节进行大处理,让观看的人产生共鸣。
《客从何处来》的嘉宾易中天,他的寻根之旅始于一张“死亡名单”,从这份“死亡名单”中慢慢摸索关于家族的历史,从到父辈到母辈,那祖辈过去的隐忍、坚持和对后辈的期许,还有那本等待后辈一百多年的书,在得知自己祖辈空有抱负无法实现的时候发出的悲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那份在许久之后触摸到的感动,想和祖辈谈谈心说说话已然是不可能,但是经过寻根之旅的探索,会发现看似断了联系,实则关系紧密不可分割,但是祖辈的无奈与惆怅却是永远定格在了他们那个时代,在历史长廊这端的我们只有“泪眼问花花不语”的感慨了。
(二)《客从何处来》巧用“道具”的思想表达方式
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而《客从何处来》就成功运用细节表达一种回忆过去百感交集的观念。比如在易中天寻根第一站,他的父辈躲难的地方——五车堂,他的大哥给他写的信全部都是对过去生活的怀念,或许那时候的日子不是最好的,但却是最幸福的,他保存了几十年的绿色织布、做蜡烛的木盒、盖有易仁荄印章的书本,通过这个微小的细节看来,曾经的细枝末节对他来说都是无比珍贵。得知大哥命不久矣时,他去探望大哥,大哥交给他一块怀表,并且将自己的遗愿托付给他,让他探索易家家族先人的奋斗史和源头,还有那种不屈不饶的灵魂。易中天手紧紧的握住怀表,似乎想抓住那些流失了的记忆。
通过对细节事物的刻画,让寻根之旅对先祖的探寻更加深入,对嘉宾言行举止的表现,让人性的流露凸显于荧屏之上,充分表达了节目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敬畏,还有对于面对过去历史时候的勇气,最多的是让人们不要忘记先人的精神和灵魂。
三、物是人非事事休——节目的整体画风
(一)《客从何处来》的多种叙事策略
节目中处处设置悬念,如易中天一开始收到的“死亡名单”,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阿丘的大姨十一岁就一个人留在马来西亚,她是怎么生存的?曾宝仪从外公老家带的东西包的里三层外三层的东西是什么?这样的叙事结构大大勾起了观众的好奇心,迫不及待的想要看下去。以“寻根”为线索,将每站探寻到的历史很好的串联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框架。“我”的亲身经历的每一站,都让“我”翻阅了亲人的过去,让记忆再一次重现,那种物是人非的感觉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节目中采用双层叙事线索的交叉。曾宝仪篇的结构几乎很少在同类节目中出现,采用两条线索平行叙事,一条是倒叙曾回大陆寻根的过程,另一条则是记录寻根结束后她与外公的交流,交流过程中每一件道具引出寻根的一个故事点或现场。叙事结构不仅要带动观众,还要为主题表达的实现铺设路径,阿丘篇的导演在前期调查中就已经知道外公是不是叛徒这个问题无法求证,但因发现了姨妈这条故事辅线,节目转而表达的是在颠沛流离的时代一个家庭如何抵御苦难和创痛,主题也就从“叛徒”这个起点走向了“亲情的回归”。[5]
(二)《客从何处来》直指人心的解说词
“黑格尔说悲剧就是善的冲突……而我们全人类的文明史,实际上就是这一种善的冲突二律背反中悲剧性地往前走”这是易中天第三集中寻找到先祖死亡之谜后的自我感悟,世界上确实是没有绝对的善与恶,之前听历史老师说过,其实人一生下来是本恶的,因为婴儿刚出生就大声啼哭,好像在诉说人世的不公。易中天先祖的牺牲作为一位精忠报国的人属于正义的牺牲,而越南人民作为一个想要独立的国家也是正义的,所以,无论任何年代,都逃不脱历史必然的发展趋势。
“人人应该都有故事……好像所有的一切都被历史遗忘了……我错过了他们,但幸运的是,我找回了这些支离破碎的痕迹,最普通的,却又努力生活过的痕迹,也可能这就是属于我的历史”,这是第二季中萧敬腾篇的解说词,无论是谁,一旦走过历史的长廊,那些零星的记忆便会跟着汹涌而至,那个被岁月模糊了的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那一件件曾经微不足道的小事,在你永远都不再会经历的时候,才会突然发现它是那么的珍贵,那些遗憾的事只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为心间的一道疤痕,偶尔揭开便会血流如注。所以,请珍惜身边你爱的,爱你的人。
综上所述,相对于《风雅钱塘》这部人文地理性的纪录片的解说词而言,虽然《客从何处来》的解说词不像前者那么优雅充满诗情画意,句句辭藻华丽,但是它所表达的都是人性最柔软的部分,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句句说到人的心坎里,更是一种声画同步的体现,让《客从何处来》的现实意义更加深刻。
参考文献:
[1]潘娴.从传播学视角浅析《客从何处来》的成功要素[J].今传媒,2015,23(10):87-88.
[2]何雁.渐失的乡音[J].今日海南,2015(04):24.
[3]马勇.刘震云的寻根之旅[D].湖南大学,2008.
[4](美)罗伯特·麦基(Robert McKee)著;周铁东译.故事 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5]龙艾.《客从何处来》的“创新性生存”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5(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