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一丹
摘要:《全唐诗录》为清代康熙年间徐倬所撰。全书共100卷,得诗9634首,作家451人。恒人认为《全唐诗录》是摘录于《全唐诗》而成书;也有人认为是以季振宜《唐诗》为蓝本,择其精华而成。然而,目前学界对这一选本的底本来源还没有相关论文研究,不得不说是个遗憾。
关键词:徐倬;《全唐诗录》;底本研究
徐倬(1624-1713),字方虎,号苹村,浙江德清县人,工诗,有《道贵堂类稿》。康熙四十五年(1706),徐倬此时84岁,康熙帝南巡之际进呈了一部《全唐诗录》,为了嘉奖徐倬耄年好学,康熙遂授徐倬为礼部侍郎,并亲自为此书作序。《全唐诗录》凡一百卷,入选作家451人,选诗9634首。关于《全唐诗录》的版本,据《简明中国古籍辞典》:“有康熙中刊本。《四库全书》以徐天柱家藏本著录。后有俞思谦《全唐诗录》补遗一卷,载入《销夏录旧》中。”《中国文学大辞典》:“有康熙四十二年(1703)抄本和四十五年扬州诗局刻本,《四库全书》据以采录。另清俞思谦《全唐诗录补遗》一卷,补诗一百五十余首,辑入同治间管庭芬抄《销夏录旧五种》本。又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亦在此书基础上重加精选,订补而成。”[2]P334
(一)
有关《全唐诗录》的版本,其最重要的如康熙四十二年(1703)抄本和四十五年扬州诗局刻本,在《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录》里并没有查到存放在哪里。现有以下三个版本,并对此进行了对校,从而也发现了一些异同:
1.《全唐诗录》常见的为六十五年孟春台湾宏业书局印行本,共四册。书的最开始则是《<全唐诗录>提要》,介绍了作者以及此选本的一些情况。接着第一页到第十页是康熙皇帝在康熙四十五年三月初七日写的《御制<全唐诗录>序》、之后又是从第一页开始到第四十四页是徐倬写的《御定全唐诗人年表》,以便查阅。此年表在徐倬《进呈<全唐诗录>刻样剳子》里也有说明:“今旨日夜靡宁,心目交用,更集群书,严加考订,并为《唐诗年表》一卷,盖以诗原通史,不可无表以系之;诗有别裁,不可无表以统之。事皆愚臣之管见,深恐无当於圣心。”此表以帝王年号为标准,分纪年,纪事,诗及附录四栏。如太宗六年“纪事”一栏:九月上兴庆善宫;“诗”一栏:太宗《过旧宅》;“附录”一栏里则没有记载内容。
之后还是从第一页开始到第五十四页为《御定<全唐诗录>总目》,卷一为帝王之诗,如:太宗皇帝 古体诗二十八首近体诗四十九首,高宗皇帝 古体诗二首……无名氏 古体诗十五首近体诗二十五首。徐倬在序言中说道“臣谨起自武德、贞观,迄於天祐,历年递降,不沿初盛中晚之名。”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徐倬是按照作者生活年代的先后顺序进行编排的。每位诗人的诗作都是按照体裁进行编排的,依次为:五古,七古,五律,排律,七律,五绝,七绝。在《<全唐诗录>提要》里也有说道:“倬书惟仙鬼之诗仍不分体,余皆以古体今体分编。”而《全唐诗录》里的每位诗人各附小传,又间附诗话、诗评。诗评主要来源于《唐诗品汇》、《唐诗纪事》等,也有一些后世评论家对他们的诗评语。此外,《全唐诗录》卷九十八录“方外诗”,如虚中,无可,慕幽等人的诗作。卷九十九录“宫闺诗”,如裴羽仙,步非烟,杜秋娘等人的诗作。卷一百录“神仙诗”,此卷不分古近体,如裴航,梦中美人,碧衣女子等人的诗作。卷一百之后则有三篇《御定全唐诗录后序》,分别是张英谨,张玉书,陈廷敬撰写。
2.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四库全书本,全二册。第一页到第三页为出版说明,接着还是从第一页开始到第三页为《全唐诗录》目录,如:御制序,总目,卷一,卷二……卷一百,分別对应相应的页码,便于更好地查找。接着则是《御制<全唐诗录>序》,再有《御定<全唐诗录>总目》,如卷一:太宗皇帝 古体诗二十八首近体诗四十九首,高宗皇帝 古体诗二首……卷一百无名氏 古体诗十五首近体诗二十首。但在此目录之后,还有一篇总校官路费墀等人的一篇序,这里介绍了徐倬及其进呈《全唐诗录》的一些情况。之后则是所录诗人作品,一直到卷一百的最后一首诗。卷一百之后没有后序。
3.此外,还有一部《御定<全唐诗录>》,共二十四册,可看出是直接影印《四库全书》本。开篇则是《御制<全唐诗录>序》,接着为《御定<全唐诗录>总目》,之后的则与上古全二册的版本相同。
可看出,《全唐诗录》这三个版本在体例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二)
从《全唐诗录》这一书名来看,恒人认为是其摘录于《全唐诗》而成书也。今编《简明中国古籍辞典》:“以先有季振宜编《唐诗》七百一十七卷,倬认为卷帙浩繁,乃选其精华,辑为一集。”[1]P345《中国诗学大辞典》:“全书略依胡震亨《唐音统签》之例,自太宗至无名氏,各家诗皆因其原集,或分体,或不分。”[3]P754所以,这里将徐倬《全唐诗录》与《全唐诗》、季振宜《唐诗》、胡震亨《唐音统签》这四部唐诗总集作了系统比勘,从而发现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1.徐倬本与《全唐诗》比较
从收录作家来看,徐倬《全唐诗录》里所收作家虽在《全唐诗》里也都有此人,但在姓名上还是有差异的,如徐本里的长孙皇后在《全唐诗》里作文德皇后、卢鸿作卢鸿一、崔灏作崔浩、宋邕作宋雍、薛逄作薛逢、来鹏作来鹄、王遵作汪遵、张佖作张泌、宋若照作宋若昭、宋若荀作宋若宪、宣宗宫人(韩氏)作宣宗宫人、金德镇作金真德、蒋蕴作薛馧、杜羔妻(赵氏)作赵氏、长孙佐(辅妻)作长孙佐转妻、慎三史作慎史、葛亚儿作葛鸦儿、刘瑗作刘媛、薛瑗作薛媛、夷陵女子作夷陵女郎、杜秋娘作佚名、章台柳作柳氏、古丈夫作芙蓉古丈夫、郎子神作滕传胤、梦中美人作邢凤、碧衣女子作佚名。
此外,李弄玉、无本、清塞的诗作在《全唐诗》里虽可找到,但都归入他人名下。如徐倬本收李弄玉近体诗2首,其中一首为《哀愤诗》并序,而在《全唐诗》中此诗归在“若耶溪女子”名下,且题目为《题三乡诗》,诗歌内容也稍微不太一样。徐本收录李弄玉的诗还有一首《题兴元明珠亭》,内容为:
寂寥满地落花红,独有离人万恨中。回首池塘更无语,手弹珠泪背东风。
而在《全唐诗》中,此诗归在“京兆女子”名下。题目也为《题兴元明珠亭》,但内容则有稍许不同:
寂寥满地落花红,独有离人万恨中。回首池塘更无语,手弹珠泪与(一作背)春(一作东)风。
可看出,两首诗在作者、内容上都有不同之处。
2.徐倬本与季振宜《唐诗》比较
从入选作家来看,两个本子也存在差异,徐本收录而季振宜《唐诗》没有收录的作家:孙逖、张巡、吴筠、李德裕、牛僧孺、周贺、赵嘏、王遵、胡曾、王贞白、法宣、慧宣、开元宫人、天宝宫人、宣宗宫人韩氏、金德真、赵氏、杨荣华、王韫秀、孙氏、长孙佐辅妻、刘元载妻、陈玉兰、慎三史、杨德麟、刘云、李弄玉、廉氏、刘氏妇、关盼盼、步非烟、杜秋娘、周德华、盛小业、章台柳、妓常浩、王苏苏、平康妓、太上隐者、许宣平、古丈夫、毛女、沈廷瑞、许坚、伊用昌、紫微孙处士、樊夫人、吴彩鸾、慈恩塔院女仙、郎子神、清远道士、梦中美人、碧衣女子、李真、崔常侍、西鄙人。
除了两个本子有不同作家外,在入选诗人诗作方面也存在差异,如僧栖白,徐本录其近体诗《八月十五夜月》,季振宜本题目则为《八月十五夜玩月》,而两个本子的诗歌内容则相同。可看出,这两首在题目上是有不同之处的。
3.徐倬本和胡震亨《唐音统签》比较
从入选作家来看,二者也存在差异,徐本收录而胡震亨《唐音统签》没有收录的作家:无本、金地藏、清塞、文益、上官昭容、宋若照、宋若宪、宋若荀、金德真、赵氏、林氏、张夫人、张文姬、王韫秀、杜羔妻(赵氏)、长孙佐(辅妻)、陈玉兰、慎三史、张氏、李弄玉、崔萱、刘氏妇、崔仲容、刘采春、杜秋娘、周德华、盛小丛、王苏苏、平康妓、故台城妓、太上隐者、古丈夫、梦中美人、碧衣女子、严武、徐安贞、王冷然、独孤及、元季川、张巡、吴筠、畅诸、严维、宋济、何扶、宋邕、路德延。
除了两个本子有不同作家外,在入选诗人诗作方面也存在差异,如王勃:徐本录其古体诗《詠风》,内容为: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而胡震亨本题目也为《詠风》,但内容上有所变化:
肃肃凉风(一作景)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可看出,两首诗作者、题目是一致的,但在内容上略有所不同,并且胡本诗下有小序,徐本无。
从以上他校可看出,徐本与《全唐诗》、季振宜《唐诗》和胡震亨《唐音统签》在收录作家作品方面皆存在较大差异。不仅体现在收诗的数量上,即使同一首诗歌,也存在较多异文。在选录作家方面,徐本和另外三个本子都存在不同的作家,但主要集中在一些小型作家身上。
(三)
徐倬《進呈<全唐诗录>刻样剳子》云:“礼部侍郎臣徐倬,翰林院侍读学士臣徐元正,於康熙四十五年正月初一日,敬设香案,北向叩头,恭敬《御定全唐诗录》今刊工将竣,谨以刻成者五十卷。绵纸,竹纸,分别装订。遣臣孙国子监生臣徐志华,敬齐进呈恭求。”此剳子是于康熙四十五年正月初一日进呈的,之后康熙帝在此年三月初七日写了《御制<全唐诗录>序》。而《全唐诗》是在康熙四十六年十月才编纂成书。可看出,《全唐诗录》比《全唐诗》成书还早了一年,又根据这两部唐诗总集的比勘,二者在一些诗人的姓名、收录诗歌方面皆存在差异。所以《全唐诗录》是不可能录自于《全唐诗》的;又和季振宜《唐诗》,有人认为《全唐诗录》是以此为蓝本,择其精华而成,而从这两个选本的比勘可看出,徐本中收录了一些季本中所没有的作家作品,若是徐本完全参照于季本,是不可能多出一些作家作品的。所以,可推断出徐本并没有以季本为底本;而徐本虽和胡本在体例上比较相似,但从所选作家作品来看,二者也有不同之处。因此可得出结论:《全唐诗录》的成书并不是录自于《全唐诗》,并且和季振宜《唐诗》、胡震亨《唐音统签》也没有直接联系。
至于此选本的底本来源,徐倬《进呈<全唐诗录>序》中有明确说明:“臣谨起自武德、贞观,迄於天祐,历年递降。不沿初盛中晚之名,原集少删,悉存律绝古排之体。诸家自为诠次,众体不以类。”这里可看出,徐倬编写此书,是因诗家原集编写而成。这里的“原集”当指各家别集,徐倬应是在各家别集的基础上“少删”而成,至于一些没有别集传世的小作家和一些无名氏作品,当是录自总集。
参考文献:
[1]吴枫.简明中国古籍辞典[M].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
[2]钱仲联,傅璇琮等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3]傅璇琮.中国诗学大辞典[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