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奕萌
摘要:唐代诗人白居易诗歌与当代作家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为同名作品。两部作品虽然为不同时代所创作的不同体裁的作品,然而二者之间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相似性多表现在思想上和手法上。通过比较,文学的整体性展现在眼前。
关键词:白居易;王安忆;《长恨歌》
白居易与王安忆的《长恨歌》为同名作品,经过历史的变迁,通过两部作品既可以看到唐代诗人白居易这首歌行体叙事诗的永恒价值;也可以看到当代作家王安忆在创作小说作品时,对于传统的追溯。两部不同体裁的同名作品在不同的时代产生于不同作者之手,仔细比较会发现今版《长恨歌》中可以找到许多古版《长恨歌》的诗句。两部作品在写作手法和思想情感等方面具有很多联系。这种相似性是古代文学上的一种延续,也是当代文学上的一种继承,他们的创作无论对古代文学,还是对当代文学的继承与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古今《长恨歌》的跨越性
白居易作为唐代诗人,他的歌行体诗歌所吟咏的故事也发生在唐代,但白居易的创作晚于文本的起始年代,以回望的姿态吟咏曾经的李杨爱情故事。关于白氏《长恨歌》的主题众说纷纭,在此以“爱情说”进行讨论。根据“20世纪80年代,王拾遗考证白居易贞元末在徐州符离曾与一位叫‘湘灵的女子感情甚笃,为礼教所限而忍痛分别,后在诗中一再提到,因此《长恨歌》寄托着自己的长恨。”[1]白居易作为一位诗人,在自己的爱情失意之时,需要借助李杨的宏大爱情故事来抒发自己的遗憾之情,寄托自己对于爱情失意的惋惜之情。古今版《长恨歌》的外部也经历了文体的跨越,古版《长恨歌》以诗歌的形式描写杨玉环由生到死的生命历程,今版《长恨歌》用小说的文体描写了王琦瑶由生到死的生命历程。二者在描写的比较上,可以看到诗歌的不尽完整但却浪漫激发想象的表达和小说细致具体但直露粗制的表达方式。
二、古今《长恨歌》中女性的“长恨”
无论是白居易的诗歌还是王安忆的小说,最终都以悲剧而结尾,与其说是悲剧,倒不如说是一种遗憾。这也应和了“长恨”的主题。今版《长恨歌》要用古代叙事诗的悲剧氛围为自己的小说奠定悲壮的色彩。“王安忆的《长恨歌》演绎了继白氏《长恨歌》以来又一曲女性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环境里始终得不到爱情的‘长恨歌,堪称新的绝唱。”[3]
白居易作品中的杨玉环一位长在闺阁中的美女,受到帝王的赏识与宠爱,诗歌中曾描写“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杨贵妃作为美的载体,但无法摆脱“红颜误国”的命运。这一命运的使然,也导致了她与李隆基的爱情悲剧。避开史实,从艺术世界诗歌的角度进行分析,杨玉环的“长恨”原因来源于对爱情的专一。杨玉环与李隆基的爱情跨越生死,只有生时经历刻骨铭心的爱情才会有死后梦回萦绕的思念。白居易写杨玉环的眼泪,也写得委婉含蓄,令人心生怜惜,“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是人也为如此的美人遭遇如此的变故而惋惜。杨玉环本可以伴在帝王身边,享受荣华富贵。却因突如其来的政治变故,让她成为了这场政治角逐的“牺牲品”。唐玄宗对于杨玉环的死也变得郁郁寡欢,祈求梦里相见。梦中的杨玉环形象带有仙境色彩。但生死的离别最终为爱的人恪守着千古流传的誓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种遗憾没有尽头,随着杨玉环的离去也将成为千古遗憾。
三、古今《长恨歌》中的叙事与抒情的融合
在文学体裁上,提起诗歌,往往联想到抒情,阅读小说,一般关注于叙事。在古今版的《长恨歌》里,无论是白居易的诗歌,还是王安忆的小说,都实现了抒情与叙事并行。这种手法的运用,可以大大增强作品的审美性,让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头脑中既有清晰的故事脉络,又可以更好地体味作者的情感。这也是这两部作品之所以流传之广,也与此种手法的运用有着密切的联系。
古版《长恨歌》以诗歌的形式讲述了李杨爱情故事的始末,故而详略得当,想写杨玉环死后,二人情感的缠绵悱恻,略写二人在一起的朝夕相处,给人想象的空间。诗人却利用突出意象,浪漫手法续写死后仙境,大肆渲染美好的场景进行抒情,让作者这一感情具体可感。今版《长恨歌》作为小说偏重于叙事,可作家王安忆在利用小说填补空白的同时,参杂了抒情的手法。
四、结论
文学具有整体性,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历史长河的积淀,古今《长恨歌》因同名而联系起来,通过二者进行细致比较,可以看到古今《长恨歌》作品内外时空的跨越及作者生卒年代与创作年代的跨越,让我们在今后处理文學创作与时代发展的关系上提供了借鉴意义;看到古今女性针对爱情上的悲剧及女性面对时代更替下的应对选择,这会让现代女性透过经典,更好的审视自己当下的生活;可以看到诗歌与小说这两种体裁手法方面的联系,为今后的作品创作中体裁的融合方面提供创新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中宇.白居易《长恨歌》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5,17.
[2][4]曾艳.白居易与王安忆的《长恨歌》[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02).
[3]魏建,房福贤.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