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设计的碰撞与融合

2018-08-28 09:44赵晨伊
北方文学 2018年20期

赵晨伊

摘要:本文从中外历史背景和人文环境发展历程入手,以哲学层面论述中外设计的融合性以及差异性。并从不同人种的人物个性以及思维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方面综合研究这两种性质的萌芽与发展。更在所表现的设计形式中浅析其设计形成的观念与思维。其中作为中西方的服装设计集大成于一身的服装设计品牌三宅一生为论文立足点,一方面探讨其进行中西设计观念整合的意义及优劣,一方面拆分其中所包含的中西方设计文化思维的碰撞。

关键词:中外设计史;中西方服装设计;三宅一生设计赏析

所谓设计思维,追根溯源,是以人为本的一种审美情趣。设计一词最早起源于绘画的引申。最早,西方的切尼尼有过类似的论述,他认为设计构思为绘画的基础。而这一种构想在历史的洪流中渐渐明晰,系统化,成为了今天的设计。再次,传统文化对设计及艺术都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力,而设计便可以看作是一个国度哲学与宗教人文最直观的体现。

绘画,无疑是“设计之母”。而今天中外设计观念与思维的差异早在绘画这一艺术形态初始时期,便已初见雏形。中国古代的绘画以写意见长,讲求气韵,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绘画以浓墨与水分融合,相得益彰,并以大面积的留白塑造美感,通过对“水”的掌握,多以黑白灰的恰当使用而绘制出一副好的国画。一副优秀的作品,总是给人以酣畅淋漓的意境,以及仙风道骨的神韵。而西方绘画恰恰相反,他们注重复制与模仿,西方的素描及油画都以写实为至高水准,通过对外形透视,实现三维的立体效果,并通过明亮的色彩调节光线,不予留白。

因此,这种观念也引申在设计思维中,西方以线性见长,主张个体、机械的思维方式。它注重理性的分析和判断并加以演绎。强调无机的组合排列,以矛盾对立为审美亮点,并讲求设计的创意美观,是极具“攻击性”的设计表现。而在中国,受传统文化影响,主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化物质的思想,强调“天人合一”。《林泉高致·画诀》一文中写道“凡经营下笔,必合天地”。因而塑造了整体和谐的,辩证的设计表现,它注重感性与精神内核,形成了厚重、庄严的设计观念。

处于温带海洋气候的法国,在温暖的海风吹拂下,形成了华丽,精美的洛可可风格;干燥,躲闪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严肃认真的德国人以及注重品质而深刻的德国风格;意大利由于社会上对设计师至高无上的尊重,衍生了许多不同凡响高品位的佳作;在日本人心中,设计是赖以生存的手段,广泛学习,融会贯通;美国的设计自由而极具经济效益,并产生了广泛影响……这些设计观念无一不折射出当代的哲学思维。东方的“天时、地利、人和”,充斥在设计的各个領域。而西方的个性与创造力先导着世界的设计观念。归根结底,这些都是由于东西方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审美观所致,从而导致了设计观念与思维的求同存异。

如果说有一个设计领域可以展现出一个时代设计审美观的全部精髓,那便是服饰设计了。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服饰设计的外观和差异上,我们可以探索到最核心的当代人文思想。在中国,服饰的面料与色彩花纹,都被视作是权利等级的标注。同时,中国又十分重视礼仪与宗教。因此,中国人的传统服饰都是注重感悟与修养,是一种“道化”的审美观,这与东方人心中的世界观密不可分。中国人注重自然,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心中自有万物,提倡融合。而西方更注重“人”的自身,世界观是理性而独立的,他们注重个性,现实而开放。与中国含蓄的“宽衣大袍”不同,他们的服装特别注重突出自身身材曲线,意在塑造男子宽阔雄伟,强调上身的宽厚和腿部的强劲;女子婀娜多姿,上身的适当袒露和下半身膨大的裙摆,胸、腰、臀三位一体的强烈对比。而文艺复兴后期,西方的服装设计观念,渐渐向装饰和立体感方向转变。如果说东方服饰观念的象征是“洛神”,那么西方服饰观念的象征便是“维纳斯”。

而在服饰颜色和花纹装饰方面,中西方展现了截然不同的设计思维。中国的颜色与图腾都具备着身份地位的“明文规定”,不得逾越,这与中国传统封建帝制有着直接的关系,这既是奴隶社会的弊端的展现,也是我国古代贵族辉煌的遗产。中国古代的官服用色十分考究而意义明确,寻常百姓不可采用大红、鸦青、黄色和金绣,大都为黑青两色,即使是绫罗绸缎也不可用官色。装饰图案也注重对称统一,忌讳倾斜,而且赋予这些花纹很多特定的意义。而西方则注重色彩的情感表达,通过对服饰色彩的选择,展示自身的性格、身份及年龄。他们会因自身年龄、肤色和体型对穿着不拘一格,很少千篇一律。这便是西方个性的直观体现。而在西方服饰文化中,中国的丝绸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纺织业的交流也促成了欧洲贵族对服饰文化审美的发展和融合。

提到东西方服装设计的最好结合者,那便是三宅一生。作为日本著名的设计师,他的服装设计响彻世界领域。他说:“我试图创造出一种既不是东方的风格也不是西方的风格”,因为三宅一生的设计观念不仅保留着古老的东方审美,还巧妙融入了大量的西方元素。无疑开创了超越东方的“二维”又凌驾于西方的“三维”的完美融合。他在东方整体自然观的哲思基础上,以“褶皱”为突破口,保留东方传统服饰的“道义”,又满足西方的立体美感。在他的作品中,你看到古希腊的多利安式,爱奥尼亚式,科林斯式“三范柱”的褶皱,这样既能使穿着者注重自身个体的活动舒适,又能保留东方服饰的神韵。

三宅一生推崇“空”的概念,认为“少即是美”。他的很多服饰都是“H”型,保留内空间,隐藏人体线条,这也是源自于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传统审美观的体现。他还认为“时尚就是要超越时间”,并提出“一块布”的主张。这个理念最早源于古希腊,他们把这叫做“帕卜洛斯”,丹纳在《艺术哲学》中阐述道:“这些衣服在举手投足中就可以脱掉,绝对不裹在身上,可以勾出一个人大体的轮廓。”而这也是自然高贵的象征。

三宅一生的设计思维离不开本国的人文国情。有人曾说日本是世界上最好的学生,他们也是“拿来主义”实施最好的国家。他们曾作为中国的附属国,大量引进并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教义。因此,在日本文化中,中国风的痕迹颇深,尤其是宗教“禅意”的发展与传承,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设计师。“美到极致是悲”日本唯美大师川端站在佛学的角度说道。作为岛国,出于对自身生存问题的强烈危机感,日本人对自然怀有敬畏和怜悯的复杂感情,因而也渗入到审美层面,展现到服饰设计中,日本这种“物哀”的审美趣味无疑是三宅一生的精神内核。

美国学者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曾首次提出设计科学的思想,他认为设计科学是一门关于涉及过程和设计思维的知识性、分析性、经验性、形式性、学术性的理论体系。通过研究人与物、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寻找设计研究的科学化方向。因此,设计思维就是建立在哲学、文化学、劳动学、心理学、社会学之上,针对社会活动的思想,它是在探索各类关系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思想和思想体系。

如今的设计,越来越多的注重“人本主义”,这种意识形态便是东西方设计思维观念的融合和碰撞后,不断实践和反思产生的积淀。这种人本主义既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又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关注人的需求是“以人为本”设计思维的重要内容,人性化便是其设计特征。一切从人的角度出发,面向人的需求而开展设计活动。这是几千年来传承至今,中外设计思维与观念的核心追求,也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结合,设计价值与设计情感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刘静伟.设计思维[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2]常樱.平面涉及——观念、规律、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陈立勋.设计的张力——设计思维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4]李砚祖.芦影.平面设计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