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勤
摘要:本文概括了作曲家格鲁克的歌剧创作,并就其歌剧《伊菲姬尼在奥利德》的创作及音乐特征作了简要的概括。
关键词:格鲁克;歌剧;伊菲姬尼在奥利德
格鲁克(Christoph Willibald von Gluck, 1714 - 1787)作为18世纪歌剧改革的预言者和践行者,他反对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正歌剧,创造具有法国戏剧观念的新型歌剧,用更加内在的情感满足日益强大的中产阶级观众的需求。他的歌剧《奥菲欧与尤丽迪西》、《阿尔切斯特》、《帕里斯与海伦》以及《伊菲姬尼在奥利德》、《伊菲姬尼在陶里德》都体现了古典歌剧的理想与风格。
歌剧《伊菲姬尼在奥利德》(Iphigenie en Aulide)是一部三幕歌剧,由迪罗莱根据拉辛的戏剧撰写脚本,而拉辛戏剧的台本是根据欧里庇得斯的悲剧撰写而成。为了完成这部委约作品,格鲁克在巴黎呆了三年,该剧在1774年5月19日首演于巴黎。作为对其歌剧《奥菲欧》和《阿尔切斯特》的回顾,该剧轰动一时,作品中舞蹈、戏剧、合唱和独唱达到了空前的融合,成为践行格鲁克歌剧改革理想的一部力作。
第一幕,希腊的军营及树林,由阿伽门农(男中音)统帅的希腊舰队在西征特洛伊的路上。祭司长卡尔克斯(男低音)预言:因阿伽门农触怒了狩猎女神,要想获得顺风,必须要把女儿伊菲姬尼(女高音)献给狄安娜女神。伊菲姬尼即将与希腊英雄阿喀琉斯(男高音)成婚,在去往希腊的路上。阿伽门农经过痛苦的抉择派人将伊菲姬尼追回,借口是阿喀琉斯不忠。
歌剧的序曲暗示着歌剧将要涉及到的激烈的情感矛盾,在阿伽门农开场的咏叹调中他对抗着狄安娜女神。阿伽门农问道:神灵真的要求一位父亲去杀害自己的女儿吗。卡尔克斯表示肯定的宣叙调,被希腊人宣布阿迦门农之妻克吕泰涅斯特拉(女高音)和女儿伊菲姬尼到来的简短合唱回应。在进行曲风格的咏叹调中,卡尔克斯反思着人类的弱小。在合唱中希腊人欢迎伊菲姬尼和她母亲的到来。在克吕泰涅斯特拉简短的表达感激之情的咏叹调之后,是嬉游曲,一系列的舞蹈和合唱,其间伊菲姬尼也演唱了短小的咏叹调。
克吕泰涅斯特拉得知阿喀琉斯对伊菲姬尼不忠后催促女儿离开。伊菲姬尼开始还在怀疑,接着哀叹自己仍旧爱着阿喀琉斯。阿喀琉斯出场,在一段带有宣叙调和咏叙调的对话中,阿喀琉斯反驳着伊菲姬尼对他的谴责,要她确信自己对她的爱,对话演变成两人共同演唱的咏叹调。在最后的二重唱中,两人要求在特定的日子里举行婚礼。
第二幕:伊菲姬尼以一段咏叹调表达着她内心情绪的波动。在阿喀琉斯将普特洛克勒斯(男低音)引荐给伊菲姬尼的进行曲之后,引出萨洛尼卡人赞美伊菲姬尼的鼓舞人心的士兵合唱,接着是嬉游曲。阿尔卡斯忍不住道出了实情:阿伽门农在圣坛上等候不是为了让他们结婚,而是要将伊菲姬尼献祭。这引发了主要演员以及合唱的强烈反应:克吕泰涅斯特拉激动地请求阿喀琉斯救她女儿,阿喀琉斯誓死保护自己的新娘。伊菲姬尼的加入引出了一段三重唱,在克吕泰涅斯特拉和阿喀琉斯激烈地反对阿伽门农时,她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爱,三个人最后在祈求上天中统一。
克吕泰涅斯特拉和伊菲姬尼离开,一段在愤怒与柔情(快板和柔板)之间转换的短小的咏叹调中,阿喀琉斯派帕特洛克勒斯去告诉伊菲姬尼,他将克制自己的愤怒,尊重她的父亲。但当阿喀琉斯面对阿伽门农时,他变得越来越激动,熊熊怒火引发了一段激烈的二重唱,他扬言会在阿伽门农将女儿献祭之前先杀了他。舞台上只剩下痛苦不已的阿伽门农,他派阿尔卡斯把妻女送往迈锡尼避难。接下来的咏叙调在情绪和速度上突然转变,引出带有叹息的短句的小调咏叹调,表达了阿伽门农对女儿的爱。该场结束于阿伽门农坚决且具有挑衅性地向女神表明:要我女儿的命不如拿我的命去吧!
第三幕,第二场,希腊士兵云集在军营前残酷地要求交出祭品。伊菲姬尼表示遵从自己的命运,向大家告别。伊菲姬尼离开后独留克吕泰涅斯特拉在舞台上倾述她的痛苦和愤懑。第2场:海边的祭坛。伊菲姬尼跪在祭坛台阶上,身后是主持献祭仪式的大祭司卡尔克斯。阿喀琉斯带领着萨洛尼卡人赶来要救出伊菲姬尼。这一场大部分的音乐都来自先前希腊士兵的合唱。正当希腊军队与帖撒罗尼迦军队剑拔弩张之际,卡尔克斯宣布:狄安娜女神改变了主意,伊菲姬尼不需要牺牲,只需到狩猎女神的神庙做祭司(格鲁克1775年的修订版本中改为狄安娜女神出现,救了伊菲姬尼)。伊菲姬尼、克吕泰涅斯特拉、阿喀琉斯和阿伽门农唱起欢快的四重唱,引出了结尾的大合唱。
在《伊菲姬尼在奥利德》中,格鲁克对歌剧做了适当的修改和调整,以适应法国的口味。格鲁克在1773年2月的书信中写道:“我已经发现了一种适合于任何国家的音乐语言,希望能夠消除国与国之间在音乐风格上的可笑的差别。”该剧将意大利式的抒情方式和优美曲调与法式宣叙调的朗诵结合起来,这种格鲁克模式已经在他所有的巴黎歌剧中以各种方式呈现。该剧虽然在观念、结构和风格上未及完美,但仍不失为格鲁克改革歌剧中的一部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