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三琴
摘要:《世说新语·文学篇》作为我国文学观念、创作、批评领域中的代表之作,在言说轶事方面有着独特的造诣成就,特别是经过文、学双系统交织作用之后,能够展现出强调独创和重声律的伟大思想。笔者的任务,就是针对这部分作品中的文学结构、文学创作观念,予以细致化论证解析,希望借此引导更多人来汲取这方面营养,创作出更多精彩的文学作品。
关键词:世说新语;文学观念;创作
《世说新语》主要由宋朝的刘义庆编著,重点在于记叙魏晋士人的生活百态,当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魏晋时期历史文献素材,直接映射出当时魏晋人士的思想状况。尤其是《世说新语·文学篇》,主张基于言说轶事这类精省方法,进行中古阶段我国超群的文学观念、创作、批评等成就解析认证。为了令更多人了解并且努力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宝藏,选择及时理清《世说新语·文学篇》的文学观念,显得十分的重要。
一、《世说新语·文学篇》的文学结构
《世说新语·文学篇》总共包含104条内容,其中前65条重在讲解经学、玄学、佛学等内容的基础上,针对注解经文等轶事予以详细化记录;至于后续几十条则进行诗文创作的轶事呈现,经常会涉及到多元化的文学创作、评论等活动,和现代阐述的文学观念颇为相近。归结来讲,《世说新语》的其余篇章都主张依照时代先后顺序进行有关材料编撰,而《文学篇》则别出心裁,从第66条开始,便以曹植作七步诗为线索重新返回曹魏时期,力求以下开始自成时序,所以这部分篇章就自然而然地延展出两类时序系统,分别是学系统和文系统。
(一)文系统和学系统的关联性
在《世说新语·文学篇》当中,包括文、学两类系统在多个层面都存在着缜密的关联。
首先,学系统重在阐述各类经文注解的轶事。即由于那个年代江左玄风极为盛行,而清谈则是许多名士倾心的关键性活动形式,许多风流人士在发露才性过程中已经不单单将注意力集中投射在学识层面上,同时还主张另辟蹊径之余,阐述更多卓见。所以说,学系统对于某些新异的个体见解极为关注。
其次,文系统则多涉猎一些诗文创作、评论、欣赏类的轶事,不过却也十分注重才思的敏捷性,这些特征在66条曹植应声便为诗、67条阮籍作劝进文等内容中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即都在赞叹魏晋时期士人作诗文的迅速性。
归结来讲,文系统主张大力赞叹才思敏捷,而这和学系统当中称许妙悟卓见的理念基本上是互通的,都是文章写作、学理辨析中不可或缺的支持要素。
(二)文系统和学系统的差异性
在《世说新语》治学思路改变的同时,涉及其文、学系统关系,以及地位等,都同步产生强烈的变动迹象。
第一,透过东汉的章句之学-汉末通儒的融会贯通-正史玄学的据玄论理-东晋的妙悟辩解这类变化过程可以得知,作者主张在忠于文献典籍的基础上,延展出一系列新颖且深入的领悟结果,即希望配合个性和创造性等要素令学系统的特征得以有机凸显。由此可见,《世说新语·文学》为我们保存了许多诗文品评、佳句品评的史料,这对文学批评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世说新语》在文学批评史上应该占有一定的地位。
第二,魏晋玄谈等十分注重才思的敏捷性、文辞的独特性,正因为如此,才令文系统中饱含主观的才、情要素,赋予阅读者更加深刻的审美效果,使得文这类特殊性创作活动和学系统呈现出显著性的差异性,进一步由文学体系中独立出来。
二、《世说新语·文学》中的文学创作观念
(一)抵制芜杂不裁
处于西晋时期,许多作家都刻意追求文采的繁富性和辞藻的华美性,面对这些不良倾向,许多稍后的文人都心存不满情绪。这类现象在《世说新语·文学》中记录的孙绰评论中得到明确呈现,用其话语概括之就是“陆文深而芜。”孙绰自身文学创作实力究竟怎样我们暂且不提,就单纯透过这部分评论结果就可以得知,其能够精准地把握和抨击当时文坛的弱点,即诗歌创作中始终遗留芜杂不裁的弊端迹象。
(二)强调独创性
文学创作的标杆就是要做到独树一帜,而魏晋士人就很好地贯彻了这类原则,这些在《世说新语·文学篇》中有着许多的记录。就好比是95条的“王东亭到桓公吏,既伏阁下,桓令人窃取其白事,东亭即于阁下更作,无复问一字。”讲述的是王珣作文期间不单单要避免重袭他人的文章,同时更不愿意和自己先前作出的文章有任何相似之处。
(三)注重声律
须知魏晋士人对于音乐、声律等十分热衷,因此当时许多文人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也都会集中关注音律问题。就好比是77条的庾阐始作《扬都赋》,道温、庾云:“温挺义之标,庾作民之望。方响则金声,比德则玉亮。”庾公聞赋成,求看,兼赠贶之。阐更改“望”为“俊”。以“亮”为“润”云。庾阐为避庾亮之讳,将“亮”字改为“润”,而为了与“润”字押韵,又把“望”改为“俊”,这类现象表明当时文人创作过程中都会自觉地控制一些押韵问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关于《世说新语·文学篇》的文学观问题,着实繁琐,笔者在此阐述的内容都是阶段化调查获得的,必定不够完善,希望日后有关工作人员能够实时性地加以补充。相信长期坚持下去,势必能够更好地解读和传承这类文学观,为日后我国一系列优质性的文学创作活动拓展,提供宝贵的指导性线索。
参考文献:
[1]罗严珍.《世说新语》的分门特征与学术价值[J].鄂州大学学报,2010,11(06):120-138.
[2]刘蕊杏.《世说新语》中的文学观念及文学活动[J].安顺学院学报,2010,15(04):133-139.
[2]师帅.《世说新语》幽默艺术论[D].陕西师范大学,2012.
[1]侯恺.《世说新语》中的文学批评[D].中国海洋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