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颖异
摘要:进入21世纪后,各种网络文学应运而生,其中盗墓类小说作为网络文学的一种风靡大江南北,《鬼吹灯》可是说是网络盗墓类小说的鼻祖,本文将通过《鬼吹灯》从结构与人物、文化与惊悚、现实与虚幻三个方面分析盗墓类小说的流行原因。希望更多人关注这一文化现象,使其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盗墓类小说;《鬼吹灯》;《盗墓笔记》;流行
当我们进入21世纪后,网络成为不可缺少的新时代的产物,人们通过网络了解大千世界,开辟视野,网络文学应运而生。天下霸唱的《鬼吹灯》第一次让我们接触到了真正的系统的盗墓类小说。本文将以《鬼吹灯》为例,分析盗墓类小说的流行原因。
一、结构与人物
盗墓类小说大多是以一个系列内容进行的,同样的主人公,同样的背景,配以不同的故事情节,显隐多线的展开叙述。虽然每部之间都有内在联系,但是可以独立成本,每部之间的联系又可以勾起读者极大的阅读兴趣,随着主人公一步一步地深入那个未知的结局。正是这样充满可读性的结构为盗墓类小说的流行形成了基础。
《鬼吹灯》中就以“铁三角”为阵营,形成了冒险的中心。三人性格各异,为本来惊险的旅程增添了许多乐趣。《鬼吹灯》第一主人公胡八一,在部队时聊以解乏的祖传秘书和后来的实战经验让老胡从一个莽撞少年成长为一个有勇有谋临危不惧的“摸金校尉”。相比之下,王胖子见钱眼开,爱贪小便宜,但是他胜在心无城府对兄弟两肋插刀。Shirley杨的出现,弥补了这两位男主人公身上的不足。这三个人物都有性格上的弱点,然而在一次次出生入死中他们三个互相磨合、互相渗透,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最终成为了一个坚不可摧的三角阵营。综上诉述结构和人物是盗墓类小说流行的前提,它其中的内容则是留住读者的关键。
二、文化与惊悚
盗墓类小说作为书籍的一种也不单单是文字的叠加,它满足了多元化时代人类对文化产品的多样化审美期待。有评论称:“《鬼吹灯》是盗墓系列小说的一个教科书式的长卷。”
天下霸唱曾在书中写到“七十二行,盗墓为王。”考古学、古文字、文物鉴赏、史学、土木工程学、军事、地理、气象学、医药学和野外生存本领等,在令读者体验心跳加速的探险的同时,也震撼于这些从未接触过的知识领域,这也成为盗墓类小说的一大卖点,写人所不知永远是读者最大的兴奋点。
不同于传统意义的鬼故事,盗墓类小说远远不只恐怖一点,还有价值连城的财富,闻名中外的未解之谜和不知何时就会出现的洪水猛兽,单单用恐怖刺激远不能形容盗墓类小说给人们带来的感官刺激,深入骨髓的不安和恐惧以及对神秘宝藏的向往之情从头至尾交织在读者的心间。似真似幻的描写更让人分不清现实和幻想的差别,盗墓类小说的神秘与悬疑就是这样抓住了读者的心。
盗墓过程中老胡等人不仅仅遭到了来自未知的威胁,能让他们这样出生入死的除了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冒险精神,最大的动力还是墓穴中的无价之宝,甚至献王墓的雮尘珠更是老胡等人的救命法宝。
三、现实与虚幻
盗墓类小说也可以是现代人对历史新的解读。史料的加入使得小说的叙述更加令人信服。与此同时,小说的时间背景被安排在了传闻秘史较多而科技并不发达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契合了中老年读者的记忆,勾起了年轻读者的兴趣,当现实生活和虚幻的场景完美的对接,本来虚构的东西也因为真实的加注而产生强烈的真实感。
一部成功的盗墓类小说不仅仅在于它给人们带来的惊悚刺激和冷知识的传播,还有对于道德人性的规劝。天下霸唱在介绍摸金校尉这一行当的时候曾一再强调“鸡鸣灯灭不摸金”、“出了盗洞后要把土回填”等等“规矩”,细细想来,这些规矩也不无做人的道理,鸡鸣灯灭不摸金是提醒人们再大的财富也不如自己的生命自由重要;把土回填则让我们做人学会谨慎有始有终;摸金时“明器”不能一扫而空就是提醒人们要想到后来人的利益不要过于贪婪。作为盗墓类小说指导性的作品,《鬼吹灯》中对现实的思考同样影响到后人的创作,在后来的盗墓类小说中也宣扬了好人好报,勿存恶念的想法。
盗墓类小说填补了国内对通俗小说中新领域的空白,拥有大批读者,这无疑是一种成功,盗墓类小说的流行成因很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欣赏角度,本文仅以《鬼吹灯》为例浅显地分析了盗墓类小说流行的原因,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这一文化现象,使盗墓类小说在中国文坛上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天下霸唱.鬼吹灯[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
[2]弗雷泽.金枝[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
[3]朱婉莹.论新世纪盗墓文学—以《鬼吹灯》为例[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2.
[4]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102.
[5]梁沛.构筑惊悚时尚元素的鬼殿——天下霸唱的《鬼吹灯》祛魅[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05):148-149.
[6]王婷婷.优秀网络小说的成功之道——以《鬼吹燈》为例[J].黑河学院学报,2012(06):104-107.
[7]刘茉琳.“想象力”与“神秘感”是文学永远的魅力——以《鬼吹灯》与《藏地密码》为例,对网络流行小说的另一种解读[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