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纳
摘要:小说《人生》包含了路遥先生對苦难中个人奋斗意识的独特理解,高加林从教师职务被下后接受巧珍,被走后门到县城工作选择黄亚萍,最后被退回农村;刘巧珍从开始等待加林到向加林表白,随后与加林恋爱最后被加林抛弃与马栓结婚;黄亚萍和张克南最初在一起后与高加林恋爱,知道加林要被退回农村后两人分手,她与张克南和好也不足为奇……主人公们似乎都回到了原地,这看似曲折跌宕的人生有着不能挣脱的宿命。
关键词:《人生》;路遥;高加林;人生命运;价值观
一、路遥与《人生》
(一)路遥对《人生》的影响
《人生》中有很多情节和作者本身的生活经历很像。高加林在地里干活让人想到路遥在半崖上挖土的情景;作品中多次出现的民歌,让人联想到钟爱陕北民歌的路遥在七十年代开始的早期诗歌创作;对高加林抽烟时的动作和心理描写更让我们看到作者本人的影子;细致入微的民俗描写让我们觉得这就是作者在向我们讲述他自己生活的土地上的故事。他曾在他的作品中写到:“我的生活经历中最重要的一段就是从农村到城市这样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情态和感受,在我的身上和心上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1)苦难的现实生活塑造了苦难的路遥,苦难的路遥开始了他苦难的文学征程。
(二)《人生》对路遥的影响
《人生》让路遥广受关注,沉寂下来的路遥决心创作更好更巨大的作品。八十年代的文学界形成了研究路遥的第一个高潮,各种奖项和赞誉接踵而来,路遥的生活被改变了。用路遥自己的话说:“小说《人生》发表之后,我的生活完全乱了套,除过谈论阅读小说后的感想和种种生活问题外,许多人把我当成掌握人生秘诀的导师……”(2)作为路遥本身他又很难承认《人生》就是他的一个再也越不过的横杆。《人生》刺激了路遥知文学创作,路遥又开始了他之后的文学征程。
二、《人生》中主要人物对其人生命运的追求和坚守
(一)高加林全力逃离做农民的人生命运
建国初期,农村人要想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命运,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当兵二是读书,文革之后通过当兵改变命运的道路已基本被堵死,剩下的唯一一条出路就是读书,而且也是一条通往城市的捷径。从小就在不好好学习就要做农民的教育下成长的孩子不在少数。高加林作为当时一个受过较高教育的高中毕业生,他在《人生》中的轨迹是民办教师被拿下——接受巧珍的爱——进城做记者——和黄亚萍恋爱——被告密回乡等。高加林十几年拼命读书就是为了不像他父亲一样一辈子做土地的奴隶,放弃巧珍对他的爱,移情黄亚萍也是将爱情与前途紧密相连,希望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所以不做农民这个基础出发点也决定着他的每一次选择,他的每一个选择也无一例外的偏向他心中的这个愿景。
在对待与真心爱他的巧珍的爱情问题上他也是坚决联系个人前途的。巧珍是善良的是美的,是在农村找一个媳妇儿的最好人选。但高加林对于农村不识字的人从内心是不接受的,马栓的幽默让加林很吃惊,他没有想到这个不识字的农民说话这么幽默,他总是把自己和不识字的农民区别开,并且把农民与一些优秀的品质割裂开。巧珍的爱对于困难时期的高加林来说或许是良药一剂,但药性总会失效,他们的爱也是来得快去的也快,环境和境遇的不同、始终在心头的愿景提醒着加林他想要些什么。事实上两种不同的爱情选择恰恰代表两种不同的生活,黄亚萍是高加林对另一种生活的向往,是一种实质的生活目标,她的生活正是他所追求的,所以他无法拒绝。当他被迫回乡时他觉得自己是个混蛋和巧珍已经晚了,和亚萍结婚到南京去就是一个笑话。遇到马占胜要帮他解决工作,他一心想摆脱农民的帽子就不考虑走后门本身是不是合理,欣然接受根基不稳从第一步起就有被摔的可能。
(二)黄亚萍戴脚铐追求心中所爱的人生命运
我们不可否认黄亚萍也是真心爱着高加林的,但那仅仅是她精神上的爱情,她固然想让精神与物质一体化,但两者统一让她去追求高加林的前提条件是物质上高加林的身份不是农民。所以我说她的爱是戴着脚铐的,她没有巧珍爱的纯粹,她不可能什么也不顾。
黄亚萍和高加林有诸多相似之处,两人的爱情经历都掺杂着许多现实原因都背负了许多物质重担。当高加林正视了自己是个农民的现实后接受了巧珍对他的爱,飞出农村后收到黄亚萍对他的示好将选择倾向于黄亚萍及其所代表的城市生活。黄亚萍高中时期没有和张克南有过多的接触,接受和张克南恋爱是因为她爱的人不在城市,她也不可能和一个没有城市户口的人在一起,而恰好这个时候用世俗的眼光看张克南是一个特别合适的人选。现实中高加林的身份转变对黄亚萍来说和高加林一样重要。高中毕业后她和农村的加林相差十里路就像是两个世界的人,回到原点的彼此最后只能一句:“那么,我祝福你”结束了。其实看似痛心的分手对黄亚萍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呢?在她的世界里爱情终究败给了现实。
(三)刘巧珍对非普通村姑命运的追求
刘巧珍给自己设定的理想人生是逃离普通村姑稀里糊涂的嫁个人过一辈子的命运,她想选一个有文化而又在精神方面很丰富的男人做自己的伴侣。作为他们村“二能人”的女儿,凭借殷实的家底和“盖满川”的美貌,找个好人家不费吹灰之力。但是她不喜欢那些打官腔的机关人员,也不喜欢那些不识字的好后生,而单单爱上了有文化和才情的高加林。她的视线从来没有离开过高加林,但事实上高加林一定会让我们失望的,他的思想本身就是摇摆不定的。他和巧珍在一起是因为他接受了可能要一辈子当农民的现实,只有当他接受了他要做农民没有机会翻身的现实之后,在农村,和巧珍在一起才是他最好的选择!
有文化的高加林是和黄亚萍一样可以不要爱情的人。高加林在最初的考虑中倾向就有里偏重,他认为城市姑娘黄亚萍有文化、聪敏、家庭条件好、又漂亮有神秘感,而巧珍单纯甚至可以说是单调,是他一眼就能看到底的姑娘。巧珍对高加林的爱就像是旧时富家小姐对落难公子的爱,在旧时这样的爱十分受到标榜,但是从现代意义上讲,一个有文化有抗争意识和进取精神的不安分的青年与一个只知所爱之人和家长里短的人是不能长久相伴的。应该承认加林与巧珍的分离有着必然性,在高加林提出分手的那一刻,巧珍想找一个有文化的伴侣的梦想也就破灭了,她对她人生的逃离也就失败了,她不得不在伤心后回到和她姐姐一样的生活轨道上去。
(四)马栓与张克南对所在人生的坚守
与高加林相比,马拴和张克南应该可以算得上是最后得到“抱得美人归”这样好的结局的幸运者了。马拴作为一个农民他是个优秀的农民,是那种有着自知之明又不忘靠自己的双手建设自己的美好生活的勤劳的人,他在农村靠自己努力也混的风生水起。张克南是个在工薪阶层家庭生活的人,是个工二代,他在他那个层次里为人宽厚、待人随和朋友很多,而且他的性格用现在的话说他就是个暖男,他真心的爱着黄亚萍,是一种高尚的爱从不强求什么。在整个过程中,马拴和张克南没有做过多的纠缠,而是随着高加林身份的变化或者是失去被巧珍和黄亚萍选择的机会。马拴和张克南都是那个时代下坚守自己所在阶层人生的成功者。他们在失意时也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顺其自然、坚守自己的良好品行做好自己。
(五)灵魂里发着光的德顺老汉的人生
德顺老汉虽是村里的光棍,但却是倍受人尊敬。他十分的善良,特别喜欢村里的小孩子。他也特别的正直,经常向高明楼提出有利于村民的建设性意见。他是为爱坚守到底的一个人物形象,年轻时他有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感动巧珍和加林的同时也感动了我们这些读者们。在他的身上我们能读出什么事真正的爱情。经历了风霜残雪的德顺老汉告诉我们什么是爱什么是记挂,情痴若何“我不死她就活着,她一辈子都在我心里”、“娶个不称心的老婆就像喝凉水一样,寡淡无味”。(3)他的目光也很犀利,能洞察出很多事情,一眼看出事物的本质,通过他之口说出了高加林抛弃巧珍是丢了块金子,比较有说服力。当巧珍结婚时全村只有德顺老汉在家没有出门,躺在长席上老泪止不住的流,他为巧珍的不幸伤心、也为加林的负情难过、更或是为了有情人为什么总是不能得眷属而老泪纵横。
三、《人生》中宿命分析
(一)物质基础是无法跨越的精神鸿沟
在路遥的小说里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故事总是很难有结果的。《在困难的日子里》中吴亚玲和郑大卫,门当户对的青梅竹马被认为是正统的理所当然要在一起的一对儿;《平凡的世界》中田润叶和孙少安是两个阶级的人注定不会在一起,田晓霞和孙少平情投意合的两个人被一场突发洪水冲成天各一方。在路遥看来,城乡分化阶级划分鲜明的年代,即使有真正的相知相爱,如果所处阶层差距太大社会地位相差甚远,也只能将那份曾经爱过的心情放回腹中开始各自现实的选择。就像刘巧珍和高加林虽然不知道谁在高攀谁,但是可以肯定的巧珍付出的爱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加林在她的眼中几近完美,而她对加林来说只是失意时精神上的慰藉,当加林事业上得意时,他们的爱情也走向了尾声。莫怪命运的捉弄,也许这就是人生。
(二)既然胸有大志就要有经得起折腾的孤勇
当然不甘沉沦、勇于进取、反抗苦难和命运是路遥《人生》的基调。高加林失去民辦教师职位后虽然很痛苦,但依然站起来不断寻求新的出路;张克南在黄亚萍离开他后从来没有想过搞破坏;就连看起来比较弱的巧珍,全部的爱都给了高加林后再也找不回来了,她依然勇敢地热爱生活还像以前一样的善良。这些主人公在人生给他们的考验面前没有一个极尽悲观的。不满足贫乏的现实,敢于冲破艰难的环境,即使自己一直被选择还是要拼尽全力朝着自己的理想道路前进,从来不肯停止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孤勇。
四、结语
每一次读《人生》都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对主人公们都是又爱又恨,他们都太真实,真实的让你感受到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人生。后续又看了许多有关路遥先生的作品,更是被他那种为文学的奉献精神折服。斯人已去,作为一个资历尚浅的大学生,我认为只有通过阅读其作品,从文本出发,来解读这位思想者的思考成果才能更好的彰显这位精神跋涉者创作的意义和价值。
注释:
路遥,路遥自传,《早晨从中午开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第152页。
路遥,路遥自传,《早晨从中午开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第152页。
路遥,《人生》,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2012年,第117页。
参考文献:
[1]路遥.人生[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12.
[2]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M].广州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