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孝慧
摘要: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武术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所表现出的文化特征:有锐意进取的一面,又有点到为止的儒家中庸思想;还有务实的本质等是具有高度开放性与包容性的传统文化代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与碰撞过程中容易适应且被接受,有助于“一带一路”沿线人民民心相通的实现。
关键词:“一带一路” 武术文化 民心相通
“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不到五年的时间,而丝绸之路的故事可追溯至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这次至今为人称道的西行勾勒出丝绸之路的初始轮廓,这条通往中亚、西亚的商贸之路,曾一度是中原人民通往广阔西部的梦想。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丝绸之路是我国政治经略、经济贸易、文化交融的晴雨表:国家强盛、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时,丝绸之路随之兴盛繁忙,并进一步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反之则凋敝萧条。
两千多年以来,佛教随着商队的驼铃声传到中国,并在此生根发芽,形成世界佛教体系中重要的一支;儒家学说从中原腹地经由文人志士在群雄逐鹿的年代带到丝绸之路的河西走廊上,让那里从此有了属于自己的根脉;古希腊雕刻人像的文化与艺术穿过连绵的山脉以及茫茫的沙漠来到中国境内,造就了现在惊艳世界的敦煌莫高窟。古代丝绸之路见证了世界精神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发展与传承,如今“一带一路”战略是古丝绸之路的继承与发展。
1“民心相通”的内涵与武术文化的交融点
“一带一路”是借助古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提出的着眼于经济合作,以“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政策沟通、民心相通”为目的的国家战略。经济的合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社会、文化、民心等领域的通力合作,正所谓“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因此“民心相通”被视为五通的基础。民心相通要增进我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在此基础上培养好感,结下友谊的果实,最后形成互利共赢的意识,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夙愿。
历史上路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由沿线各国人民共同开拓而成的,是亚非拉各国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是连接不同地域与不同文明的纽带。
中国武术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和精粹,凸显出的“公平正义”“点到为止”“包容兼蓄”的侠义精神,有着以“和、合”的核心境界和目标追求的中庸思想,具有其他中国文化代表,如中医、书法、茶、瓷器等所不具备的尚武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武”的一面和“血性”的一面,而且这种“武”,并非原始社会那种残酷、野蛮的“武”,而是一种柔而不弱、刚柔相济的君子精神;这种精神,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环境中,与沿线国家人民进行文化沟通、拉近民心的距离、形成良好的友谊具有重要作用。
2武术文化中“民德新民。止于至善”的儒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儒、佛、道三家思想,其中儒家是核心,它涉及到文化、世道、人心的方方面面,对武术的影响也就可想而知了。孔子初创儒家学派以“仁”为思想基础,重视“礼”,“礼”是激发和表达人类的感情,引导人们形成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的社会制度和伦理道德;而“仁”是包括了从德的最高观念到一般的道德规范的范畴,是一切优秀的道德品质的总称。
儒家学说的核心“仁”和“礼”使儒学具有重视气节、操守的传统,曾一度作为鼓舞人们自觉维护正义、忠于民族国家的精神力量。
因此,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希望国家成为礼仪之邦,讲究精神的高尚、人格的完善、言行的文雅,并且做到待人彬彬有礼、相互谦让,这些都有助于武术文化摆脱野蛮的习性,由一项征战杀伐的技击术,上升为一门艺术、一种文化、一项修为、一条完善自己的道路。武术融摄儒家思想而形成的自强不息、求真务实的精神在“一带一路”新的历史条件下,将鼓舞人们不畏艰难曲折,朝着理想境界迈进。武术文化中贵和持中、正道直行的品质,对于社会秩序的和谐安定有着积极的意义。
3武术文化中道家思想的浪漫气质
中国人固然务实,但也有其浪漫的一面,这便是道教文化所赋予的最具中国特色的崇尚自然的田野风生活艺术。
道教文化主张重返自然,充满了原始崇拜的质朴与淳朴,它使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常隐藏有内心的浮浪特性和爱好浮浪生活的癖性。这种崇尚自由的洒脱的思想是中国人感情上的救济,同时也教会武术人以“无为、无待、复归无极”的思维方式去看待技击技术。
林语堂将道教总结为“中国人想揭露自然界秘密的一种尝试”,因此它在学术方面包含了医药、生理学、星相术,以及基于阴阳五行学说的宇宙学等,甚至包括拳术的训练理论与方法,进而形成了武术流派中独树一帜的“武当派”,显示出道教之于武术影响之深远。道家的思想人格是顺应自然、修性养生、超迈逍遥的,其思维方式是“内倾式”的,引导人克制欲望、净化心灵,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这种内倾式的、浪漫化的人生观熏陶出了武术艺术化、生活化的一面,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下,武术文化中充满了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文化理念,可以让人们在紧张纷争的生活中平抑内心的躁动,寻找灵魂的港湾,是人们在逆境挫败中的精神抚慰,并给予生活的勇气。
4武术文化中包含的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佛教思想
佛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土生土长的儒学和道教文化不同,它是由域外民族传入的,作为中国哲学文化的一部分,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对包括武术在内的中国艺术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镌刻在武术中形成了武术流派中具有鲜明特色的“少林派”。
在佛教随缘而安、与世无争的思想熏陶下,武术人有着“以慈悲为怀”的善良的普世价值观,形成了武术文化中独特的审美文化:超脱、潇洒的精神世界,恬淡、和谐的自由心境。
“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历史记载表明少林寺历来便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古代的少林僧兵是国家武装力量的一部分,有明显的政治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在国际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自1989年恢复少林武僧团,多次出国访问,其精湛的表演让世界人民称奇,方丈释永信被各国领导人接见,可以说,武术和佛教使人们克服了语言与价值观念的障碍,在某种意义上扮演了中国文化使者的角色,成为一个没有国籍限制、没有心理障碍的政治法寶。尽管顶礼膜拜的时代早已远去,但不朽的文化精神赋予了佛教哲学一种接近永恒的气质,让现代人依然能感受到超然物外的沉静与智慧。
无论是儒家的诚意正心、格物致和、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还是道家的少私寡欲、修道积德,佛家的超尘脱俗、去恶从善,都以道德实践为第一要义。在这些思想文化的熏陶下,古代文论、画论、武论均寓物论道,把道德实践提高到至高地位,极大地促进了人们重情操、讲修养的自觉性,造就了中国人圆融、和平、知足的德性,同时让武术这一充满技击性的暴戾项目增加了不少的人文气息与君子气度,这种独特的文化气质与“民心相通”的内涵是相通的,与“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是相符的。
5结论
丝绸之路从无到有的开通始于一个帝国的开拓,曾洒下过无数先辈的血汗,谱写过金戈铁马的生动岁月,这是中华民族“血性”的印记;日后行走在这条通道上的东西方学者、僧人携带着古老的典籍和经书穿越群山峻林以及漫漫黄沙,让思想和信念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穿梭,这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积淀与延伸。武术一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武”的一面,而其浓厚的人文气息又展现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本质特征,这是“文”的一面,在当下全球化谋求和平发展的环境中,通过武术这一具有高度开放性与包容性的文化载体,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加强人民往来,增进互相了解和传统友谊显得尤其重要。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人心的沟通才能带动政策的沟通,政策的沟通才能带动基础设施的沟通,因此,民心相通是“助推剂”,更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基础和长久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