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飞
已经快40年了,63岁的包头市民雷复元只要回想起那一幕,眼角便会泛起泪花。
“1977年,我家二小子出生,老伴儿奶水不足,还不到6个月就没奶了。那年头,牛奶是个稀罕物,凌晨两三点起床排着队去打,一排就是两三个小时,大冬天零下二十多度,站一会儿人就冻成‘冰棍儿了。最让人无奈的是,有时轮到你,牛奶却被打完了。”雷复元说,“有一天,让大儿子给二儿子喂牛奶,没一会儿,屋里传出二儿子‘嗷嗷的哭声。我跑进去一看,原来大儿子正用力‘咕咕地吸着奶嘴。我急忙夺过老大手中的奶瓶,大儿子含着泪可怜巴巴地对我说,‘爸爸,就让我再喝一口吧!当时,我的心就像刀割了一样,眼泪哗地一下流了出来。”
“不是不舍得给大儿子喝,当时凭票定量打,够二儿子喝就不错了,哪像现在,奶粉、鲜奶、酸奶,各种口味,想喝啥有啥,想喝多少喝多少。”雷复元老伴儿说。
正如雷复元老伴儿所说,如今的内蒙古,喝上新鲜牛奶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内蒙古乳业得到空前发展,伊利、蒙牛两大中国乳业龙头企业的崛起和发展,不仅让内蒙古人民有奶可喝,更让全国人民有奶够喝。截止到2016年底,全区奶牛存栏约215.3万头,约占全国奶牛总量的15.4%;牛奶总产量达734.1万吨,约为改革开放初期的100多倍,占全国牛奶总产量的20.38%。
“小时候,买牛奶很不方便,卖牛奶的车来了,如果是冬天,大人就拿著铁桶或者铁盆一次打好几天的,回家先熬开了,那会儿没有冰箱,就把熬好的牛奶舀到瓷碗里吊到房檐上冻成冰坨子,等喝的时候取下来再煮开。现在不一样了,袋装的、瓶装的、盒装的液态奶,方便得不能再方便了。”赤峰市民曹建波对记者说。
1999年,伊利集团在国内首次大规模引进液态奶生产线,带领中国乳业全面进入液态奶时代。如今的中国奶制品市场上,液态奶集中程度较高,乳企CR5销售额市占率高达78.1%,销售量占比75%,伊利、蒙牛分别以33.4%和26.8%位居榜首。
内蒙古乳业不仅在液态奶市场上独占鳌头,冰淇淋、奶粉、酸奶等系列产品也遥遥领先。
上世纪90年代初,呼和浩特市街头巷尾叫卖着一种2毛钱的“海拉尔雪糕”,那是当时冰棍儿中的极品,撕开外面那层透明纸,就露出了厚厚的长方形乳白色雪糕,一口咬下去,松软滑腻的口感让“海拉尔雪糕”名噪一时。1993年,读高三的肖永面临高考,父母为了鼓励他好好读书,每天都给他买回好吃的“海拉尔雪糕”,高考结束后他如愿考上大学,接到通知书时就像吃了大雪糕一样甜,有心的他还保留了很多“海拉尔雪糕”的包装纸。后来,他才知道“海拉尔雪糕”也不是从海拉尔运来的,而是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厂(伊利集团的前身)生产的。等他大一寒假回来时,发现“海拉尔雪糕”已更名为“伊利雪糕”了。一晃好多年过去了,现在的乳制品品种更加丰富,但是在肖永心中始终珍藏着中学时代大雪糕甜蜜的乳香记忆。
据尼尔森相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17年,伊利、蒙牛冷饮在中国冰淇淋市场继续保持领跑地位,巧乐兹、冰工厂、随变、火炬等品牌已成为又一代人成长的记忆。
2017年7月,荷兰银行发布2017年“全球乳业20强”榜单,伊利、蒙牛分别以年销售额81亿欧元、74亿欧元的骄人战绩位列全球乳企第8和第10,迈入全球乳业的第一阵营。
“搭乘内蒙古自治区经济飞跃的‘千里马和改革开放的‘顺风车,蒙牛用18年时间让销量增长速度提高了1400多倍。”蒙牛集团CEO卢敏放自豪地说。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期间,到伊利集团调研并作出重要指示。总书记强调: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企业要生产出高质量的放心食品,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改革开放40年,自治区乳业蓬勃发展,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不仅缔造了伊利、蒙牛这样蜚声海内外的支柱型龙头乳企,还打造出雪原、圣牧等200余家乳制品企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自治区乳业不忘初心,砥砺再出发,扬帆远航,定能铸就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