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艺支 陆丹丹
摘 要:“工匠精神”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目标,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院校学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实现“工匠精神”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培养精益求精、爱岗敬业、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院校;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工匠,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手艺工人”,即具有专门技艺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韩非子·定法》说:“夫匠者,手巧也……”可见,手艺精巧是工匠的基本特征之一。“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是生产、设计者在技艺和流程上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工匠精神”体现了一种踏实专注的气质,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钻劲背后,是对品牌和口碑的敬畏之心。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就是必须培养忠诚的品质,对国家忠诚、对职业忠诚、对自己的人格忠诚。当我们处于这样一种状态时,我们就能获得自信,获得动力,获得成功,感受到作为一名技能人才的自豪和荣耀。将“工匠精神”外化于行,就是把工匠精神所蕴含的职业品质和行为落实在具体的岗位实践中,贯穿于工作、学习的每个环节,体现在操作、技能的每处细节。
1.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
职业院校特别是中职院校学生,其大多来源于“分流生”或高考“落榜生”,其成绩不理想,且学习态度普遍比较消极,自控能力差,学习兴趣不浓,语文基础较差。目前,学生的语文知识,如句、段、篇、章、修辞及逻辑知识普遍掌握不好,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欠缺。
2.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陈旧
受传统教育、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一些语文教师还着重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方法传统而单一。如习惯把句、段、篇、章、修辞及逻辑等知识灌输给学生,让语文课堂变成了单一的知识灌输和乏味的技术训练,致使语文教学脱离了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忽视了语文课程教学在培养新时期职业技能人才中的作用,忽视了语文课程教学对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养成的影响。
在教育教学中,相较于本科院校学生,职业院校学生在实践操作能力上具有普遍的优势,但是在人文素养上存在不足。语文课程作为职业院校基础课,为各专业技能课所服务,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使其人格健全,实现思想、品德、情感三位一体全面均衡发展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人文精神、职业素养、社会理念与思想道德的培养与提升。而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院校语文教学中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观念的养成,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进一步深化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理念,实现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潜移默化的提升。
1.合理选择语文教材,凸显职业理念
在职业院校教学中把语文教学与“工匠精神”有效融合,首先要完成的是教材的选择或编制。由于职业院校教学理念、教学目的独特性,教师必须选择好的语文教材,应结合职业院校教学特色和实际发展情况合理、科学地进行选择或编制。同时应贴近学生职业情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职业素养。
2.创新教学模式,构建贴近专业的职业教育语文模块
职业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摇篮,语文课程要以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人才为目标来制订教学计划。在教学中,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从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做事、学会励志、学会珍惜、学会沟通、学会写作、学会继承等方面将语文教学内容分为不同模块,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岗位需求。同时,创新教学模式,打破传统“填鸭式”语文教学模式,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针对不同教学模块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把微课、微电影引入课堂,通过交流与合作,观与感相结合,让“工匠精神”融入每一个教学环节,融入每一堂课,深入学生人文教育和素养培育的每一个细节。
3.课文阅读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在日常活动中实现“工匠精神”的渗透
语文课文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思维创造和情感表达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职业院校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课外阅读的优势,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基础上渗透“工匠精神”的培养。例如,用好《工匠精神读本》和“大国工匠”系列纪录片,以案例分析方法激发学生对具有人文精神和工匠精神的书籍进行阅读和探讨,从而强化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在不断阅读中认知“工匠精神”的内涵和重要性。
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有效补充环节。由于多数职业院校学生具有学业基础差、人文底蕴不足的特点,因此,在职业院校中通过开展语文课外活动的形式,可以强化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并在活动中实现“工匠精神”的渗透。
4.更新观念,培养“工匠”型语文教师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质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开展其他各门类学科的重要工具之一。语文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灵魂工程师,首先应更新观念,加强自身职业技能的修养,重新定位语文课程教学模式,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工匠”型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坚持用自身的技能和素养践行工匠精神,影响学生。其次,语文教师要把语文教学和专业特点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中通过教师人格魅力将工匠精神层层渗透,将语文教学融入校园文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中去,锻造学生的职业素养,做学生的引路人。最后,语文教师应不断完善专业知识结构,增强教学智慧,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一体化教学模式,让语文课程教学走出课堂,教出特色。
总之,作为培养社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职业院校,培养精益求精的技能人才已成为其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使命,“工匠精神”的培养对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而通过在职业院校语文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职业院校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知,推动了职业理念的形成。因此,重视工匠精神与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对在思想和人文精神上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爱岗敬业、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宦 平.工匠精神读本[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6.
[2]刘 薇.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