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坚 陈鸽/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
开拓“模块化设计”理念和智能制造的“互联网+”思维,可以尝试用“集装箱+”的概念去讨论和展望一种以集装箱为母体、功能模块为延伸的新型集装箱产业模式。
自1956年首次出现直至今天,经过短短的60余年,集装箱就已经成为了全球海运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世界上超过90%以上种类的货物通过集装箱的形式进行海陆运输,对于现代航运这种高度自动化、低成本、低复杂性的货运系统来说,核心中的核心便是集装箱,甚至可以说正是得益于集装箱的出现全球工业才有了今天这样扁平化、分散化以及共享化的发展形态。
集装箱的重要之处不仅仅是定义了一种规范化的货物运输标准,更重要的是得益于集装箱运输模式,全球海运成本被压缩到了一个足以改变全球制造业发展趋势的程度,彻底打破了“比邻化经济和本地化市场”的桎梏,实现了全球一体化的生产模式。对于现今的全球制造业而言,集装箱已变得如此的重要,其身影甚至已经贯穿了整个产品的生产链条;与此同时,集装箱也变得如此的脆弱,其发展全部依赖于全球制造业的良性扩张。而当世界经济增速变缓成为市场的新常态,去产能成为各个企业的首要目标时,集装箱及其背后的集装箱航运业如何突破自身的局限,打开新的局面就成为了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无论是哪个产业或是何种模式,其最终要面对的都是市场。正所谓“Cargo is King”,在货物为王的今天,“产品”才是主导整个产业链的最核心因素。因此,“集装箱商品化”的概念就变得十分的重要:唯有当集装箱不仅仅是一种货运载体而是生产商品的必要设备之一、集装箱运输也不再是单纯的物流手段而是一种生产过程,集装箱才能够升级成为一种准“商品”从而成为影响市场的一个因素而不再是单一的受到市场的影响。
液货集装箱和冷藏集装箱的成功已经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也让人们看到了进一步对集装箱进行扩展升级的广阔空间。结合海洋工程领域已经被成熟应用的“模块化设计”理念和智能制造的“互联网+”思维,综合集装箱本身的结构特点和集装箱运输的行业特征,我们可以尝试用“集装箱+”的概念去讨论和展望一种以集装箱为母体,功能模块为延伸的新型集装箱产业模式。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了“集装箱+”模式的雏形:冷藏集装箱便可看做是集装箱+制冷模块的组合,而液货集装箱则是集装箱+液货运输模块的组合。当然,无论是冷箱还是液货箱仍然仅仅是对集装箱可运输的种类进行了拓展,还并未达到“集装箱商品化”的程度,以“集装箱商品化”为目的的“集装箱+”模式的核心在于应用“即插即用”的“功能模块”赋予集装箱一定的生产功能。以集装箱+微波蒸汽混合干燥模块组成的“干燥集装箱”为例,就可以很好地实现高档木材的运输干燥一体化加工过程,从而在大幅提高木材的干燥质量,减少废品率的同时,极大的减少因陆上干燥所造成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增加以及因海关检疫等手续产生的额外支出。并且还用于粮食、水果等农作物的干燥以及果干、果粉的制作,具有广泛的生产功能。
同时,“集装箱+”的生产运输模式结合具有前瞻性的市场判断还能够很好地解决集装箱船“空箱率”高的问题。众所周知,由于中美间巨大的进出口需求差异,导致由美国出发的班轮不得不装载大量的空箱以维持运输链的稳定。综合中国市场每年巨大的蔬菜进口需求以及新兴富裕阶层对于有机蔬菜的青睐等诸多市场需求,利用物流行业提出的“智能化集装箱”温度湿度控制手段,采取集装箱+光照保湿模块组合所实现的“有机蔬菜栽培”集装箱,则可以实现以很小的投入取得高回报经济利益的同时解决了“空箱”的问题。
诚然,集装箱作为现代物流最先进的工具,至今仍然无以替代,甚至连替代的概念都未出现。然而现今的集装箱在加速货物在全球范围内的周转,加快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也将自己牢牢的束缚在全球市场的掌控之下。近年来远洋集运业的萧条无不在提醒着我们:集装箱作为一种单一的物流手段已经不能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集装箱产业想要一定程度的摆脱彻底依赖市场发展的现状就必须逐步地完成向“集装箱+”模式的转变,方能在当今轰轰烈烈的工业革新大潮中实现自我突破,谱写出新的传奇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