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婷
(南京理工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0)
南京地铁作为南京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目前已有6条线路、121座车站,每天的客流量约240万人次,乘客逐年呈上升趋势,它的方便性、安全性、高效性已经成为了南京人民日常出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南京地铁客运量大、速度快、污染小,为南京人民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公共空间体验。地铁空间作为特殊的公共空间具有超大人流量、环境嘈杂且单调、空气质量差、空间沉闷等特点,所以需要特殊的视觉环境改善这些问题。导视系统作为视觉环境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起到调节乘客乘车过程中的心理问题,缓解乘车时产生的不良情绪。
导视系统的研究涉及视觉传达和环境设计两个领域,两者彼此交叉又相互独立。导视系统的定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狭义上的另一个是广义上的。从狭义上定义,一是指用来表明方向、区域的图形符号;二是指符号在环境空间中的表现方式;从广义上定义,可以用“大导向”的视野来观察社会,是把一切用来传达空间概念的视觉符号和表现形式都看作是导识系统设计。因此,导视系统也可以是文字、图案、雕塑、建筑等,没有特定的形式[1]。地铁空间导视系统的首要任务是为乘客提供指向服务,也就是向乘客供给他们乘车过程中所需的各种导向识别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导视系统的设计与布置其实就是地铁空间人流组织的反应。地铁空间导视系统的设计首先要考虑使用者的行为特点,以此为基础,再结合地铁空间的具体环境,最终实现较合理的乘客流向。
地铁空间导视系统具有双面性:一方面它作为导向系统,具备公共交通指令标识的一般作用,如说明车站以及道路灯;另一个方面它作为公共环境设计中的一部分,起到一定的公共行为引导作用。地铁空间的客观要求是希望尽量减少乘客在空间中的无效停留时间,使乘客能够做到快速高效移动,因此一套性能优异、设计科学、人文艺术等综合品质较高的导视系统对地铁空间交通功能的发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
导视系统的研究不仅仅是信号、标志、说明、指示,它还注重人的心理感受和生理感受以及对设计对象的整体性营造。人性化的导视会使人产生一种由衷的亲切感,所以在空间中如何设置导视的位置格外重要。地铁空间中导视主要分布在进站处、换乘处、出站处,由于换乘处与出站处是人流分流的主要过程,所以这两部分的导视需要合理设置。合理的导视设置,保证了乘客顺利进站、换乘、出站。不同级别的导视为乘客提供不同方向的指引和不同位置的定位,方便乘客顺利到达目的地。
本论文研究的南京地铁2号线孝陵卫站点入口处导视,从乘客一进入地铁站就会有清晰的导视信息指引乘客顺利进站;站点乘客等候区域导视,明确指示各站点的信息以及当前乘客所在方位,方便乘客及时定位;出口导视,清晰指示各出口所能到达的目的地,使乘客有目的性地选择出口,顺利到达目的地,完成整个乘车过程。
视知觉属于知觉范畴,是对于事物的各个不同特征——形状、色彩、光线、空间、张力等要素的整体性把握。正如著名心理学家格列高里所说:“对物体的视觉包含了许多信息来源。这种经验不限于视觉,可能还包括其他感觉,例如触觉、味觉、嗅觉,或者还有温度觉或痛觉”[3]。视知觉过程包含着过去,而人的感知能力一部分来自先天的功能,另一部分则来自生活的体验和积累,视知觉所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眼前所见的信息,还有过去积累的信息参与的影响。它也可以把不完全的变成完全的。格式塔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试验:让人们观看在纸上出现的四个支点,人们都会把它识别成一个简单的方形或圆形,而没有识别成为其它复杂的图形,这就不难体会为什么在艺术设计中常常把自然形态变化为几何图案的形式处理了。
视知觉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简单的人或物而是人与物之间的视觉关系如图1所示。在设计的范畴内,一个完整的视觉传达过程,首先是由人出发,再作用于物,最后通过物再作用于人。传达者的目的是要让接受者感知他要传达的信息或情感,而其他的手段是通过接受者可以获取的视觉元素进行表达,并最终以物的形式为载体让接受者感知[4]。根据这种视知觉理论,我们对南京地铁空间导视系统进行调研研究,发现人在失去环境参照物的地下空间只能完全依赖导视去定位、定向,有序规范化的导视系统会缓解乘客在整个乘车过程中产生的生理、心理上的不良感受。
图1
乘客乘坐地铁前,需要经过两个方面的思考,一个是需要知道自己在哪个站点乘车如何走比较合理;另一个是要知道自己目的地在哪里,需要从哪个出口出,为了快速得到这两个较为准确的信息,乘客需要导视系统的指引,协助他们顺利完成进站、等候、出站的心理思考过程。这是一个经过大脑短暂思考需要快速做出判断的过程,所以对于这样的空间,导视系统的设计要求比较高。文字、图形、背景的设计需要满足各类人群,使他们都易于理解,能够一目了然地读取信息快速做出判断,明确自己的方位。南京地铁站3号线换乘车站的导视牌,较好的体现了信息的易读性与明确性。
地铁三号线月台周围的导视牌选用常规字体,识别性强;图标简单易于分辨;文字与图标大小比例适中,整体感觉给人易于读取信息。出口处的导视牌。内容详细,排列规整易于快速获取信息。
地铁是人流量很大的空间,较强的视觉效果可以加强可视性,易于在复杂的空间中被发现。在地铁空间导视系统设计中,设计师需要针对乘客在新的空间环境下产生的新的功能与心理需求,合理利用视觉传达设计理论中人性本质的倾向性,设计符合地铁空间的导视系统。以下几个方面是格式塔心理学中视知觉性对地铁空间导视系统的影响。
2.2.1 视觉认知性
人的视觉不但具有观察外部信息的能力,同时还具备了对外部信息的感觉、认知、记忆与思考等能力。我们的眼睛无时无刻不在接收着外部复杂变化的信息,但人总能正确地做出反应:选择、判断、识别、辨认、记忆等[5]。物体间的相对距离会影响我们的认知,相互靠近的物体容易被归为同类;相互远离的物体则容易被归为异类。如何在复杂的导视信息中快速获取信息找到自己准确的位置,并且将同类别的信息直观展现在自己视线中,减少视觉的凌乱感,主要取决于导视牌中颜色、形状、大小等设计。合理的导视设计能为乘客带去更好的视觉认知性。
2.2.2 视觉连续性
在大脑中我们的视觉系统会有一定的视觉规律,在视觉系统中我们更倾向于感知连续的形状、图形、文字,而不是只是看到互不相连的边、线和区域。在地面方位导视中,人们的视觉视线通常会将一条直线上的元素看做一个连续的整体,而非单纯的线段或者图形[6]。将这种视觉连续性原理应用于导视系统设计中,让乘客通过导视的引导感知方向,做出正确的方向判断,从而实现顺利乘车。
2.2.3 视觉对比性
“简化”倾向是人们固有的一种本性倾向。这种“简化”与通常所说的“简单”不同,这是人的一种潜在本能,是人们认识事物时不管什么情形都会下意识去做出的本能反应,是人特有的一种视觉心理倾向。具体是指我们在观察物体时经常会选择视觉形态最为突出的部分作为我们视觉关注的焦点,从而忽略甚至删除其余部分的次要信息。
在视觉环境中,有些元素是主体,但有些元素只能是衬体,对应到我们的视觉感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都会有一个视觉焦点,焦点之外的物体都是模糊的,也就是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主体与背景的差别越大越能突出主体,反之亦然。在地铁导视系统设计中,主体与背景的对比也对导视识别性起到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将这种视觉对比性运用到地铁导视系统设计中。所以在设计导视系统时需要特别注意文字与背景色的对比,把握文字大小,满足人的可视范围。合理的导视系统设计能为乘客加强方向感,缓解乘客紧张不安的情绪。
地铁三号线等候区的导视牌。选取具有警示性的黄色作为背景色警示乘客上下车注意安全。地铁三号线是换乘车站,所以换乘的导视牌以深色背景为底,配以白色发光字,文字信息简单突出。对于重点信息部分加入显眼的绿色背景,使乘客易于分辨,箭头指向也很清晰。
地铁空间导视系统中的视知觉影响了乘客的心理及行为,通过调查发现,较少乘坐地铁的人与经常乘坐地铁的人对地铁空间导视系统的心理方面的评价差别比较大。较少乘坐地铁的人在地铁空间中的方向感与心里情绪都呈弱势,经常乘坐地铁的人对环境较为熟悉所以在方向感、情绪方面也与在地上空间没有什么区别,因此总结出人在地下空间的心理特征大致有以下两点:
地铁空间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导致人原有的认知参照物消失。一方面是周围自然环境的缺失使人不易做出方位的定位,另一方面是自然光源的缺失导致人视线的遮挡,所以人在地铁空间很容易失去方向感。
地铁是人流量较大的公共空间,尤其是在上下班高峰时段,早上人流匆匆,都希望快速到达目的地;而下班又急于回家,都希望尽快返回温暖的家。因此,在乘车高峰期,有相当一部分乘客会产生不良的心理情绪。地下空间的压抑性、缺乏新鲜空气,使这种急躁、不安的情绪进一步上升。
本文首先明确了视知觉与南京地铁空间导视系统的概念和主要内容,然后采用了理论结合调研的方法,收集了国内外大量关于视知觉理论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然后从功能性和心理性调研南京地铁空间导视系统进行分析,得出目前南京地铁空间导视系统在视知觉方面对乘客的心理影响。希望通过研究导视系统的视知觉性完善地铁空间导视系统的设计。缓解地铁空间中,方向感知能力较差的乘客在对地铁空间环境不熟悉的情况下容易产生焦虑不安的负面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