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宇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北京 100024)
过去十几年来,由于构成旅游现象基础的技术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旅游者、旅游企业、旅游地及相关旅游现象也发生了很多本质的变化。例如,在技术领域,随着通讯和信息技术的创新,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持终端等设施性能持续提高,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个体和组织搜寻、获取、存储和调用信息的能力大幅增强。在此背景下,许多关于旅游者和旅游企业的研究假设(assumptions)和认识都在发生变化。例如,在传统旅游者信息搜索行为模型中,一个隐含假设是搜索行为是在出发前完成的(Fodness & Murray,1998/1999),但是,由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遍应用,现在越来越多的搜索是在消费者抵达目的地之后才开始的。由于这一假设的变化,该模型中的主要变量及其影响因素的作用需要重新认识。再如,共享经济已经开始在实践中对传统生产者及其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产生冲击(Kathan,Matzler & Veider,2016;Zervas,Proserpio & Byers,2017),改变了旅游产业中的生产结构,并带来了以往生产方式中不曾遇到的新问题(Edelman & Luca,2014;Karlsson,Kemperman & Dolnicar,2017),给旅游管理研究中与人力资源、市场营销、财务、服务运营、信息技术和供应链有关的领域带来了新的课题。
庞大人口总量带来的规模经济和效率、经济不发达和不均衡带来的技术采用上的后发优势,正在使中国成为诸多新商业模式的引领者,而这些新实践的背景是中国正在发生着全球历史进程中重要性不亚于工业革命的社会深刻变革(谢宇,2016),上述变化为包括旅游研究在内的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大量机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般来说,一旦现象赖以存在的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并导致其本质开始变化,研究者往往需要在现有基础上提出新的构念、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变化的现象。部分研究活动也需要从既有的以演绎式、验证为目的的状态,转变为以归纳式、提问题和命题为目的的研究。若不如此,在大变革的时期,我们很可能对于那些正在或即将替代旧实践的新事物知之甚少,对于那些正在或即将淡出舞台的旧事物却了解得越来越多。
新时期要求我们对旅游研究发展的方向进行更多的探索与展望,尤其是在回顾过去的基础上分析新现象、提出新的研究问题。经过学术界多年的呼吁(保继刚,2010;张凌云,2014;戴斌,2017),我们看到学者们开始针对中国旅游中的新现象和新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例如,汪德根(2016)针对高铁给旅游空间行为、旅游市场需求和客源结构、旅游资源吸引力格局等方面带来的巨大影响,提出旅游地理学研究的20个新命题。再如,郭文(2016)对特定社会时空背景下我国旅游空间实践的发展过程中权力、经济和阶层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待回答的空间生产问题和相应的分析框架。遗憾的是,这样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研究成果还太少。
《旅游导刊》创刊之初,就呼吁作者撰写“描述现象的文章、提出问题的文章和建构理论的文章”,但是从创刊以来的情况来看,此类投稿并不多。为了促进对新时期旅游研究发展的探索与展望,我们邀请学术界中的资深学者,就“旅游研究中的现象、问题和理论”发表看法,探讨旅游研究中值得关注的现象,提出具有高价值的学术问题并指出回答这些问题可能用到的理论。具体地,我们请他(她)们发表下述3个方面的相关思考和认识:
第一,本领域内值得关注的现象有哪些(可以是还没有引起学者们注意的新现象,也可以是其本质长期未得到真正认识的已有现象)?这些现象是否有潜力成为本领域中重要的子领域或研究方向?为什么?您是如何观察到这些现象的?
第二,本领域内有哪些值得回答的学术问题(同样,这些学术问题可以是全新的问题,也可以是长期未能得到很好回答的问题)?请说明为什么这些问题值得回答。请您按照理论价值的大小对这些问题进行排序,并简要说明这样排序的理由。
在考虑上述问题的时候,也请结合以下学科和时空情境做一些延展性讨论:
(1)从目前国内外技术、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发展的阶段性和趋势出发,能否提出几个最近几年或未来几年才具有研究价值(从数据获取、理论贡献大小等方面判断)的问题?
(2)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出发,能否提出几个在欧美国家不具有研究价值和(或)可行性,但是在中国具有研究可行性并且有可能作出较大理论贡献的问题?
(3)从旅游领域中独特的现象、行为、机制出发,能否提出几个旅游领域中最有可能对母学科(社会学、地理学、管理学、人类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作出知识贡献的问题?
第三,能够用哪些理论来回答上述问题?为什么?是否有替代或相似的理论可以应用?反过来看,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可能从哪些方面促进对所应用理论的拓展或修正?更进一步来说,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可能在哪些理论领域作出贡献?
我们的邀请发出后,得到很多学术界前辈和同仁的支持,编辑部陆续收到与之有关的稿件。这些稿件篇幅有长有短,形式各异,在内容上也有较大差异,有些稿件侧重对以往的研究进行回顾,有些稿件侧重对新现象的梳理和挖掘,但它们的共同点都是结合中国情境提出了新的研究领域、方向、话题或问题。这些尝试表明了在学习成熟学科、建立自身合法性之外,旅游研究共同体对学术本身更本质的价值与意义的自觉思考。从本期开始,《旅游导刊》将陆续以“旅游研究探索与展望”为专题,刊发这些文章,希望引起学术界更多的思考和讨论。自然,文章中的观点和结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留待读者们评判。
参考文献:
[1]Edelman B G,Luca M.Digital discrimination:The case of Airbnb.com[R].Harvard Business School NOM Unit Working Paper No.14-054,2014.
[2]Fodness D,Murray B.A typology of tourist information search strategie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8,37(2):108~119.
[3]Fodness D,Murray B.A model of tourist information search behavior[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9,37(3):220~230.
[4]Karlsson L,Kemperman A,Dolnicar S.May I sleep in your bed? Getting permission to book[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7,62:1~12.
[5]Kathan W,Matzler K,Veider V.The sharing economy:Your business model’s friend or foe?[J].Business Horizons,2016,59(6):663~672.
[6]Zervas G,Proserpio D,Byers J W.The rise of the sharing economy:Estimating the impact of Airbnb on the hotel industry[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017,54(5):687~705.
[7]保继刚.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问题缺失的现状与反思[J].旅游学刊,2010,25(10):13~17.
[8]戴斌.现阶段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新问题与新任务(一)——时代呼唤旅游学术思想创新[J].旅游导刊,2017,1(1):106~107.
[9]郭文.空间的生产与分析:旅游空间实践和研究的新视角[J].旅游学刊,2016,31(8):29~39.
[10]汪德根.高铁网络化时代旅游地理学研究新命题审视[J].地理研究,2016,35(3):403~418.
[11]谢宇.为什么中国需要实证研究[A].钟杨.实证社会科学[C].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18~24.
[12]张凌云.理论的贫困:旅游学术研究的“规范”与“创新”[J].旅游学刊,2014,29(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