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文本齐飞,浸润共传承一色

2018-08-27 03:18林华
新课程·小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语文教学策略

林华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由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分学段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例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具体策略,使传统文化进校园落到实处。

关键词:语文教学;中国传统文化;策略

传统文化进校园,中央和教育部早已付诸行动,早在2015年,教育部就已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分学段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水平,着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组织实施和保障。可见,传统文化教育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它对培养学生的内在涵养、综合素质起到无法替代之作用。因此,弘扬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我们育人之师所肩负的重任。

在实际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现状不容乐观。(1)教材体现不足。在人教版三至六年级小学语文教材中100多个单元主题,直接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仅占10%左右,大部分老师只在相关单元中渗透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他单元甚少。(2)缺乏传承意识。大多数老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更多的是德育环节,与课堂教学关系并不紧密,遇到相关单元,大多是推荐学生看此类的书籍,至于在课堂教学中加以渗透,就如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非常淡薄。(3)自身素质短板。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丰富的内涵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文化底蕴,否则可能就会误导学生。如执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就有老师把“山阴”道认为是普通的林间小路,犯了常识错误;在教学生字时,字理讲解信口开河,曲解、误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相当多的经典作品,在这类教材中渗透传统文化,是切实可行之策。但这些经典作品大多产生于特定的时代背景,而且与学生往往有时间、空间上的距离,在教学这些内容渗透传统文化时,可以让学生采用各种方法缩短作品与学生之间时间、空间上的差距,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作品,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妙。

一、联系实际

每个时代对相同的文化产物的理解一定会有不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其丰富内涵,可以采用联系实际的方法,领悟其文化内涵,由此及彼,学生就会感受得更加深刻。在教学《有的人》时,当学生质疑为什么说“活着却死了,死了却活着”时,教师就要加以引导,有的人活着是身体活着,但是,他们不做好事,欺压人民;有的人虽然已经死了,但是人民永远怀念他,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有的人虽生犹死,有的人虽死犹生。不同时代对“生死的意义”的论述也会不一样。孩子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无法真正理解到生死的意义,而本课的真正内涵并不是讨论生死本身,意在让学生明白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那就是——为人民,为社会,要勤勤恳恳地乐于奉献,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而不是单一、狭隘地框定在“生死”里。通过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不同时代对同一“文化符号”的理解也会不同。

二、拓展延伸

传统文化无痕地浸润着小学语文教材,在学习这些名家名作时,要想让孩子更真切地感受作者当时写作的那人、那景、那情,我们必须要为学生添加些“鲜味儿”,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更加开阔,学生心中对不同的历史时代也会有所了解。教學完《少年闰土》一课,在教学课中内容后,教师出示原著《故乡》中“我”和闰土三十后再相见的场景:

师:看了这段文字,你脑海里冒出哪些疑问呢?

生:为什么闰土叫“我”老爷?

生:为什么闰土在三十年后完全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生:为什么闰土对我看起来非常生疏呢?

师:是啊,时间如流水,难道连“我”和闰土之间的情谊也带走了吗?这就是因为当时人们思想的落后,有等级观念;当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闰土生活贫困,思想完全封闭,和“我”之间有了深深的隔阂。

学生本以为《故乡》的笔调也和节选的《少年闰土》一样,那样活泼、那样欢快,当老师出示三十年后闰土的样子时,学生沉默了,但他们不明白其中的缘由。但是,那个年代所具有的人性、现实应该让学生去体会,这样学生才能对中国的文化有更深切的了解。在这样的拓展延伸中,把学生引向对整本书的阅读,这与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不谋而合的。

三、类比悟情

文化是一脉传承的,但不同的人对同一文化产物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通过类比推敲,从中得出其不同之处,让学生悟得其法,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也能加以运用,这才是学习的真意。在教学《北京的春节》一课时,教学文中“元宵节”段落描述时,进行图片欣赏,再让学生想象你脑海中会浮现出哪些词语形容元宵灯会,再与老舍先生的文字进行比较,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俗白”风格是老舍先生作品的特点。再与梁实秋的《过年》进行对比,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作者表达的感情不同,观察角度也就不同。

传统文化有着其独有的传承,在延续的过程中,不同的时代对其的理解应该各不相同,但无论如何,它们都是同宗同祖,在学习相关的课文时,找到相同或相异的内容加以类比,从中悟得虽然不同的人对相同的事物理解都不一样,但不可否认,对传统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体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徜徉在优秀传统的长河里,可以洗涤我们尘世的浮躁,积淀我们丰厚的生命。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学生内心,使其从小受到熏陶,让传统与文本齐飞,让学生的精神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一代一代传下去。作为师者,我们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杨世花.传统文化教育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7(36).

[2]尤炜.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似”与“是”[J].人民教育,2016(22).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语文教学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