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善人”及其富贵观的现实意义

2018-08-27 16:53马帅超
文理导航 2018年10期
关键词:善人圣人新时代

马帅超

【摘 要】“善人”在《论语》中虽被提及的较少,但“善人”在儒家思想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从多个方面来探讨“善人”,把握孔子“善人”的内涵。并从中感悟出“善人”富贵观的睿智体现,是新时代打赢攻坚脱贫、反腐倡廉必不可少的思想指导。

【关键词】善人;圣人;有恒者;富贵观;新时代

1.什么是“善人”

1.1从有恒者的角度去考量善人

如果直接从正面去了解孔子所讲的善人,那么我想并不能在《论语》中找出答案。关于“善人”一词才出现了5次,就更别说去了解善人的内涵。品读善人的内涵必须从多层次、多方面去了解,才能把握孔子所讲的善人。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善人,吾不得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述而篇7·26)孔子感慨圣人和善人都是已经见不到的人,但君子和有恒者是可以见到的。有恒者虽没有达到善人的境界,但也可以从有恒者身上体现出是善人的部分内涵,由此有恒者是了解善人内涵的一个切入点,据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注释:“恒,常久之意。张子曰:‘有恒者,不贰其心。忘,读为无,三者皆虚夸之事,凡若此者,必不能守其常也。”这种以无为有、以虚为盈、本来穷困却装作奢华都不能称之为有恒,有恒者无不二之心,无就是无,有就是是有,虚则是虚,约即是约,盈则为盈,泰则为泰。言行相应,故无不贰其心且守其常。

《四书章句集注》中注释:“善人者,志于仁而无恶。”任何人都可以有“仁”的志向,但是人总是有情欲恶念,在志于仁的过程中一些人没有始终坚持仁即没有做到有恒,从而变成了恶人或愚人。孔子讲“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篇4.4)这句话我解释为:“假如立志于仁德,就不会为非作恶。”而真正的善人正是做到了无恶,即在志于仁的过程中做到了有恒,最终达到了无恶。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善人是具有“仁”的品质的体现。而对于“仁”的实现则孔子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但终身却没有实行开来。依据上文分析并结合孔子的观点善人也许是“仁”最好的实施者了。“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子路篇13·11)只可惜善人在孔子那个时期已经没有了。

1.2从圣人的角度看善人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贱迹,亦不入于室”(先进篇11·20)善人虽然不践行旧迹,但也不能达到圣人之室!据《四书章句集注》注释:“善人,质美而未学者也。 ”“质”是本质,儒家讲究性善论,质美则为善人的本质是“善”的。在前文我们指出善人是有恒心,而何为未学者也?如果善人“学”了则不就可以达到“入圣人之室”的境界了吗!况且善人有恒心,那何来未学者也?而此处更像是颜回学习孔子的学问一样“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罕篇9·11)颜回在孔子所有的弟子中最为好学,而在学习孔子的学问时,深知孔子道深之又深、无穷无尽,尽管自己非常努力的去学习,但是学到了一定的程度却很难有新的突破于是发出了“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的感慨。那么,对于善人来说虽然有恒心,但是也很难入于室。因此,有恒心是成为善人的必要条件,但却并不是善人成为圣人的必要条件。并且善人之道在有恒的道路上也永远悟不到圣人之道。这是我所理解的“未学者也”即善人从未能学到圣人那一部分“道”也将永远也学不到。

如果从“仁”的方面来理解亦不入于室也能说得通,前文我们已经探究过善人是“仁”品质的体现,而“仁”的产生,是西周末期社会关系大变革,是对于父与子的关系、君与臣的关系、以及国与国的关系等伦理思想的重新梳理和总结。那么,在君与臣的关系上,就是“不怨君”“不弑君”,也就是忠于君。因此在这个层面来讲,亦不入于室也正是善人拥有“仁”的认证,也是拥有“仁”的体现。但是在治理国家上,善人可以做到不践迹虽然不能“入室”,不过却可以“胜残去杀”亦可以“即戎矣”。综上分析,可以看得出善人通过“学”也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之所以没有达到是因为善人“仁”的特性限制了“学”的可能性。“善人”是才能与仁化身,因为有才能,所以能够做到“不践迹”就能“胜残去杀”;因为仁,承天子之德并以其道事君,维护君主的权威和统治,故而“亦不入于室”。

2.“善人”的富贵观

2.1从孔子“仁”的角度分析

我們知道善人体现出了“仁”的品质,而作为《论语》中的核心思想则是“仁”,探讨“仁”是什么,怎么去做才是“仁”。因此,了解《论语》中孔子的富贵观念也是对善人富贵观的正确解读。

“学而优则仕”(子张篇19·13),儒家一直积极主张入世。而孔子面对富贵更是直言不讳的讲“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述而篇7·12)但“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里仁篇4·5).孔子认为追求富贵乃人之常情,但必须以其道而得之。“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篇8·13)换言之,如果社会政治清明,一个人就必须体现出自己的个人价值。而如果在一个极其混乱的社会中,一个人只顾自己腰包那么丰满那就是一种错误的富贵观。由此也可体现出孔子“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的观点。可见“取之有道”才是孔子所谓正确的富贵观念。如果对于富贵我们只是为了满足我们的一己之私,那么他对于百姓和社会将毫无价值。孔子提倡积极的财富观,坚持严格的原则,所以孔子说:“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7·16)。

从“取之有道”的富贵观上来讲,颜回算是一个代表“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6·11)。如果说在孔子的众多弟子当中谁最接近于“仁”,那肯定就是颜回。孔子说颜回可以三月不违仁,而其他的则仅仅几天就不行了。这里我们不是说正确的富贵观就是“一箪食”“一瓢饮”而是赞叹颜回在礼崩乐坏的时期,在富贵与道义面前,依然可以坚守道义的贤者之风。善人的富贵又是从何而来呢?“周有大赉,善人是富。”(尧曰篇20·1)富是周武王给的,有位即贵,而贵则为周武王的分封。这不仅仅是善人在“邦有道”时的个人价值体现,也正是“取之有道”的富贵观体现。

2.2从圣人的角度分析

善人因为自身“质”的限制,最终没有成为圣人。但是善人却无限接近于圣人,并承天子之德。因此圣人的富贵观对于分析善人富贵观也有重要的作用。“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雍也篇6·30)以天下为己任,心系百姓可谓圣人之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宪问篇14·42)可见“安百姓”是富贵观念最根本的目的,虽然孔子感叹这些圣人都很难做到“安百姓”的最终目的,但是不可否认“安百姓”乃是圣人最高富贵观的体现。禹作为一代圣人可以“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恤”(泰伯篇8·21)作为一个君王,他对饮食、衣服、宫室的要求简单、简朴、低矮,而对于鬼神、祭祀、水利却尽心、尽力、尽责。富贵并不是用于个人的享乐,而是把它作为实现其政治抱负的工具。无论是圣人还是善人他们都能够正确的使用自己的权利和财富。善人的富贵观,简单来说就是德行于天下,心系百姓。富贵是人生所要去追求的,可是在追求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不正当品行,却为人所不齿。善人的富贵观念是孔子仁学的组成部分,是以人为本的人文观包含着丰富、深刻的内涵。“富贵人所欲也”,对于富贵的追求是人处于现实社会中自然情感的驱使,如何在追求富贵的过程中把握“取之有道”的度,并且如何在拥有富贵时,却又要把“安百姓”这一政治抱负作为最终目的崇高理想。真正把握善人的富贵观对新时代打赢攻坚脱贫、反腐倡廉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善人”的富贵观给予我们的启示

30多年前,邓小平同志在实行改革开放所提出来的“先富带后富”。经过多年的发展,一部分人确实富裕了起来,可是面对现如今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带后富”逐渐被“先富”所遗忘。在面对财富和权力的时候,人们越来越多的是对于物质极度的贪婪和对权力追求的无限扩大。京东CEO刘强东曾说过:“30年前我们说好先要让一部分人富裕起来,然后再帮助没有富起来的人。可现在贫富差距的拉大,我觉得是富人的耻辱。”的确,在物质财富急剧膨胀之时,富裕的人可以随便买买买,甚至可以把赚一个亿定位了一个小目标。而中国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美好。如果这些富人可以不忘记30多年前的承诺,树立善人一样大义凌然的富贵观念,这样在2020年中国的扶贫攻坚战也一定可以实现,而且不仅仅只是脱贫,人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富有。这不仅仅是履行30多年前的诺言。也是对孔子2000多年前“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一种宗旨的传唱。更是对正确富贵观念的一种传颂。

现如今,在习总书记的领导下我们进入了新时代。在反腐倡廉等一系列举措的实施下,我們进入了一个国家富强,政治清廉的新时代,从个人来讲学习“善人”的哲学就是树立正确的富贵观。腐败,说到底都是权钱交易的问题。但凡贪腐干部或行贿者,都丧失了正确的财富观念,用富贵满足个人私欲,迷失了方向,丧失了本分。而真正能够把握善人的富贵观,是新时代我们打赢攻坚脱贫、反腐倡廉必不可少的思想指导。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7

[2]朱怡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李国斌.释“善人”[J].孔子研究,2017(05):16-25

[5]谷向伟.孔子善人政治的多维考量[J].新乡学院学报,2015.32(07):44-46

【注释】

①本文所引用例句均采自杨伯峻《论语译注》,例句后小括号内依次是篇名、第几篇和第几章,篇章之间用“.”隔开,不再注明页码。

猜你喜欢
善人圣人新时代
为善赎罪
非暴力
老善人
善人
人人敬爱的圣人成为了 传说人物的原型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庄子说:自然的箫声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
不以己善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