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庆娟
一、背景分析
经过很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当初那份对语文的热情已经慢慢退却,课堂教学平淡无味,波澜不惊也缺乏创新。学生似乎也受到我的影响,课堂表现不积极,课堂气氛不活跃,学习缺乏主动性。我的语文课堂教学进入了一个瓶颈,急需有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而新课改要求给了我这个契机。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的教学中,我抓住几个关键词中的一个关键词,引导学生以深入剖析这个关键词为出发点,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提取有用信息,整合资料理解关键词,既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去收集资料,培养了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同时也拓展了校内的知识。
二、案例描述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是《两小儿辩日》,这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对文意的理解一直都是孩子们的弱项,而这篇文本还涉及一位名人——孔子。对孔子的了解,对文本的理解有很大帮助。文本的第一句是: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在读到这里时,有一个学生解释:“孔子东游,是孔子去东边游玩。”
另一生不同意:“东游不是去游玩,而是往东边去学习。”
我追问:“为什么东游不是游玩而是去学习?”
生答:“我是看了课外辅导资料知道的。课外辅导资料上是孔子到东边去游学,所以我觉得东游不是去玩,而是去学习。”
我看这里有契机,就趁机抓住“东游”这个词展开讨论。
一生说:“我觉得东游是去教学布道。因为书本最后说‘孰为汝多知乎?可以看出孔子应该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可能是去其他国家教学布道。”
又一生说:“难道有学问就不能学习了?书中不是说‘孔子不能决也,学问高也有不知道的,学无止境!”
班里其他同学也开始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些同学赞成去东游是去学习的,有些同学赞成去教学的,大家谁也不服谁。教室里一下子气氛高涨。
我看时机成熟,就顺势引导道:“現在我们有多个观点,说明我们同学是会思考会质疑的学生。至于这东游到底是到东边玩还是去学习或是教学,同学们谁也说服不了谁,归根到底是大家的结论都是猜测的居多,没有可靠的证据。我们只有拿出可靠的证据来才有说服力。所以请同学课外收集相关资料,下次我们办一个小型的辩论会。”
在下次的语文课中,有些同学拿来了孔子的简介,有些同学拿来了有关孔子旅游观的资料,甚至一位同学带来了《论语》。在这次交流中,同学们各抒己见,口若悬河,讨论得异常激烈,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孔子东游,是一边游玩,一边学习,同时又教学,还在游中纳贤。
三、案例反思
在以上阅读教学片段中,我抓住“东游”这个词语,引领学生进入了思想家孔子的世界,通过学生主动收集资料,孔子的生平故事一一在他们面前展开,由此了解了思想家孔子,也了解了孔子的部分思想理论。
从一个词语出发,由点到面,由简单到复杂,像一张网慢慢张开,学生收获的将不只是本课的知识,而是一系列相关的知识;不是单单的文学知识,还有学习知识的方法以及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不只是机械地积累,而是主动地获取。仅仅是一个词,却像是引燃课堂火花的引线,引线一旦点燃,那学习的火花由此绽放。
(一)找准关键词语
找准关键词很重要。关键词首先应该是能展开的,可以是概括全文性的关键词,也可以是有抛砖引玉作用的关键词。一方面,老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深入分析教材,认真备课,找到文本的关键词句。只有老师先胸有成竹,教学时才能有的放矢,学生才有展开学习的方向和可能性。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临时发现的有争议的词语也是一个很好的题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关键词语源于学生、用于学生,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关于关键词的把握要有选择,老师要进行调控,不能全部展开。
(二)要善于发现展开教学的契机
只有抓住展开教学的时机,才能营造氛围,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的主动性才能激发出来。所以,教师要抓住教学中转瞬即逝的契机展开教学。那么,何为展开教学的契机?当课堂中老师提到或学生提出的某个词语引发了大家的兴趣和讨论,或是某个词语学生反馈不理解且有争议时,就是老师展开教学的契机。抓住展开教学的契机,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是打开学生兴趣的开关,更是一个老师教学业务、课堂掌控能力的表现。
(三)要营造宽松的氛围
要相信学生是有能力去自学的,也要相信学生都是爱学习、爱读书的。老师在展开阅读教学时只要抓住一个或是几个词语就行,让学生有明确的讨论内容和讨论方向,不断地挖掘文本的深度而不是广度。学生讨论时老师也不要过多评价,不要做过多的限制,鼓励学生多表达,鼓励学生间进行辩论和互相评价,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中提高答案的准确性和知识的系统性。同时,老师也要提倡学生间进行正面评价,指出不同意见时态度要中肯。总之,老师要努力给学生创造轻松自由的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敢说,都愿意说,都想说。这样,课堂上有热情参与的氛围,学生才肯在课外多花时间多学知识,才更有兴趣去学习语文。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