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翼玲
摘 要:学生从第一学段向第二学段过渡期间,如果没有掌握合理而有效的阅读方法,绝大多数学生会陷入阅读的泥潭,看不清方向,找不到出路,久而久之,学习的积极性大受打击,阅读的兴趣也会逐渐丧失。分三步走帮助第二学段的学生跳进阅读的泥潭,突破学习的瓶颈。
关键词:第二学段;阅讀小符号;阅读小批注;积累小花样
如何帮助孩子,跳出阅读的泥潭,突破学习的瓶颈,更好地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呢?
一、紧扣目标,转换阅读小符号
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进行体会是一个重点,提出不懂的问题是一个重点,积累优美的词句也是一个重点。因此我们指导学生圈圈点点画画时,也应该向这三个方面倾斜。
比如,阅读《金色的草地》一文,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读了课文,想一想:这片草地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你能用“▲”标识出关键的词语吗?与其将目光投射于零零星星的词语群,不如将学生的关注点聚焦到某几个关键词,阅读时必能更深入,更有针对性。为了锤炼学生的思考品质,提高思考质量,我们可以在学生阅读时鼓励他们不断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用“?”进行标识,促进学生深度阅读。用“!”标识出优美的词句或独特的表达。尽可能地减少机械无效的学习活动,充分调动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训练出一双犀利、善于鉴赏的眼睛,在浩渺的语言天地中淘出特别欣赏的优美语句或独特表达为我所用。如此训练,学生阅读的品质也会跟着提升。
二、巧妙对接,教给阅读小批注
到了第三学段,对学生的阅读要求会更高:“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阅读简单的议论文,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我们可以尝试着挖掘现有的资源,与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对接,使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再上一个台阶。
1.对接解词方法,一举两得
三年级下册《翠鸟》有一则泡泡文:“联系上下文,我理解了‘鲜艳的意思。”像这样的泡泡文,其意图就在于告知孩子们理解词语的方法。除了“查词典”“联系上下文”这两种,理解词语的方法还有“串连字义”“找近义词”“联系生活实际”等。在随文学习的时候,尝试一下理解其他词语,说明用什么方法理解,这样一来不仅理解了词语,更是掌握了一种解词方法,真可谓一举两得。
2.对接个性感悟,填补空白
三年上册《孔子拜师》中的泡泡文:“从这句话我感受到……”遇到这样的泡泡文,我们可不能轻易放过。品读语句——“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我们读出了它承载的丰富内涵——“路途虽然遥远,生活虽然艰辛,但是孔子凭着过人的毅力和信念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将此填补在泡泡文一旁,对于提升学生的品读能力、积累语言素材是大有裨益的。
3.对接写作方法,提出疑问
三年级上册《赵州桥》中的泡泡文:“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儿呢?”显然,课文中出现的“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个过渡句是学生学习的重点。这些批注都在于提醒孩子们阅读时要特别留心作者写作时的匠心独具、巧妙布局。如果学生也能经常将目光聚焦到这样的词句,那么他就具备了较高层次的阅读鉴赏能力。
4.对接课外拓展,活化文本
四年级上册《小木偶的故事》中的泡泡文:“在小木偶身上,后来又会发生什么事呢?我来接着编下去……”像这样的阅读小批注,指引学生将学习阵地转移到更为广阔的课外。编故事、画图画、演课本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能够促进学生多角度地解读文本,激发阅读兴趣。
三、积渐成学,翻新积累小花样
中国古代学者认为“积渐成学”是读书学习之规律,宋代“二程”认为“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乃量到质的飞跃。积累对于促进学生深度阅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我们可以在积累上用点小心思,换点小花样,那么积累将改变“死气沉沉”的局面,焕然新生,更好地服务于孩子的阅读和写作。
1.“剪”出新奇,“分”出睿智
有时看到报纸、杂志、网络上有一些优美的语句或独特的表达,可以复印、打印、剪贴,这样既方便,又新鲜,孩子们在实践中定会乐此不疲。在收录到积累本的时候,建议进行分类整理。当他们重组并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时,无疑是调动了他们思考、分析、判断、整理等各种阅读能力,长期坚持,收效必定显著。
2.“晒”出趣味,“流”出精彩
为了更好地增强积累的趣味性,激活积累的生命力。我们尝试着让积累本也动起来。其一,一周内选一天进行“晒一晒”,将积累本放在课桌上,然后由老师带着小朋友进行逐一欣赏、鉴别,有条件的还可以进行评选。其二,可以让积累本在小组内进行分享。同伴的相互影响远比老师一味地说教要有趣有效得多,通过欣赏、鉴别、评价、展示等环节,孩子们看到了另一个自我,学到了多种方法,自然促进了他们多角度深层次地阅读。
3.“读”出语感,“用”出滋味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晨读时间,学生可以读书、读报,其实还可以读自己的积累本。朗读,是和情感体验、语言积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诵读美词,抑扬顿挫,吟咏诗歌,韵味无穷,模仿语言,妙趣横生。写作时,教师要善于捕捉训练点,指导学生灵活运用积累的好词佳句、成功片段,使积累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无论是朗读也好,运用也好,尽可能地让阅读的成果从“零碎型”过渡到“整合型”再发展到“价值型”。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深度阅读搭建更好的舞台。
参考文献:
赵艳霞.批注式阅读自主学习的有效策略[J].北京教育,2011(9):38.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