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乡土文化资源,开展家国情怀历史教育

2018-08-27 03:23付昕刘文
文教资料 2018年8期
关键词:乡土文化寻根传承

付昕 刘文

摘 要: 养育我们的乡土就是我们的根,寻根,传承。重新思考“乡音”的价值,重新体验“乡情”的魅力,重新追寻“乡魂”的影子,从而推动乡土教育的回归与复兴,拓展乡土文化坚守与传承的途径,提升学生、社会对乡土文化认知的深度和广度,助力高中历史德育教学。

关键词: 乡土文化 乡土教育 寻根 传承

贵州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谢治菊曾讲:“养育我们的乡土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灵魂,是我们的精神家园。然而,随着全球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推进,……我们迫切需要重新思考‘乡音的价值,重新体验‘乡情的魅力,重新追寻‘乡魂的影子。”笔者在高一年级的学生中进行了一次关于“你对故乡知多少”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果不容乐观,近半数以上的学生对家乡的历史景观、历史人物、红色基地、民间文化等不了解或者了解很少。

早在六七千年前,荣成先民就在此濒海而居,历经数千年,悠长的历史和深植其中的人文情怀延展着乡土文化的厚度。乡土教育是新时代新形势下文化传承最有效的手段和载体,为了推动乡土教育的回归与复兴,拓展乡土文化坚守与传承的途径,提升学生、社会对乡土文化认知的深度和广度,助力高中历史德育教学,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觉和历史自认的力量,笔者从2017年致力于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助力历史德育教学。

位于山东省最东端的荣成市,是“中国大陆伸向海洋的最深之处”,地处海疆边防,历来具有“崇军习武”的传统。据统计,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荣成市共有6500多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建设发展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抗日战争时期的英烈为2154人,解放战争时期的英烈为3560人,抗美援朝时期有641人牺牲,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2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223人为国捐躯。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今,有148位荣成子弟兵被选为将军和军职以上领导干部,是第三个将军市。

开发荣成的乡土文化资源,首先聚焦乡土历史人物,分为“民族解放之路、科学振兴之路、改革富国之路”三大环节,站在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上,让历史教育成为由近及远的“望远镜”,伟大就在身边。书写一部有温度的历史,这带给学生的将是一个“从民族文化认同”到“民族精神养成”破茧化蝶的成长历程。

一、预备阶段:完善丰富乡土历史人物的资源,确保课程融合的有效进行

1.邀请教研室、博物馆、史志办、图书馆等机构的相关专家来校开展历史乡土资源课题的座谈、培训。用科学合理的历史乡土资源研究理念,完善教师的乡土资源历史研究思路,促进教师对历史课程与德育有机融合的创新思考。

2.加强乡土资源历史德育的教研互动。历史乡土资源的开发研究要有一定的目标性,避免历史教学与德育活动的盲从性和随意性,所以,历史组三个年级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根据教学安排适时调整推进策略。

3.注重个性发展,挖掘地方乡土资源的历史特色教育。注意发挥历史研究成员各自的专长,通过每个小组成员个性化地挖掘历史乡土资源,构建一个综合的历史实践活动基地,使历史德育研究富有地方特色。

4.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学校的德育课程一体化有机结合,积极开展历史德育实践活动课程学习,在课程开发研究过程中,注重对历史德育研究的多向思考,加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有效增强德育效果。

二、实施阶段:乡土历史人物和历史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让思想的光芒照耀课堂

史学名家白寿彝先生指出:“‘德不仅指道德、品行,还包括见解、器识之意。人的见识与器局表现在对历史和现实透彻而超越的认识上,即他对历史有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并由此对由历史中来的现实时代产生一种科学性、前瞻性的认识,认识时代的要求是什么,自己该如何顺应时代的要求,推动时代的发展,从而成为一个历史运动中‘自觉的人。”聚焦乡土历史人物,感知大时代之下历史人物的成长轨迹,增长学生见识。

1.教师课堂教学层面

(1)穿插性教学。在统编教材的有关章节之中,结合乡土史與中国史的联系点,寻找乡土史对中国史的补充点进行教学。虽然它不具有系统性,只有“点”,没有“面”,但它将乡土史与国家民族历史发展背景相联系,丰富了教学内容,见微知著,符合学生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学习心理。

比如讲到人教版必修一《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时,向学生介绍荣成党组织在“1929年—1932年”建立的情况,学生通过对荣成党组织的创建的学习,感知在白色恐怖下,不屈的共产党人为挽救革命所做的种种努力。

《解放战争》中荣成热血青年踊跃参军,跨海北上、挺进中原、跃马长江、深入青藏;十批支前大军,近7000名荣成民工,推小车、运弹药、送粮食、抬担架、救伤员,车轮滚滚,直达海南,成为人民解放军坚强的后盾。荣成26000名优秀儿女参军,5700多人英勇牺牲,涌现出100多名著名英模,走出100多位共和国将军。怀着同理心感受当时荣成儿女的选择,学生怎能不动心,怎能不理解当时的家国悲情?怀着这样的同理心,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历史理解和历史思考将会走得更远。

(2)开展专题性教学。历史教育的寻“根”之行,聚焦乡土历史人物,共分为“民族解放之路、科学振兴之路、改革富国之路”三大板块,三大板块和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可以相互配合,充分运用这些资源开展历史乡土人物的专题教学。

比如,在必修三《建国以来的重要科技成就》授课结束之后,对于荣成乡土历史人物——郭永怀,设计了一个教学专题——永远的怀念。这个设计贯穿于郭永怀的一生,从“17岁那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青岛大学附属中学,成为四乡八里第一个公费中学生”的少年时代,到“1940年8月,经过一番周折,郭永怀一行来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的留学生涯,再到“1956年国庆节的前一天,郭永怀动身返家”的建设国家,又到“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及之后核弹武器研究的国防元勋,最后到“1968年10月5日的凌晨,以身殉国”的那一天。郭永怀的一生跳动着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脉搏,见证了那个古老中国由屈辱到独立的年代,也是一个先进中国人用他们的豪情与担当书写民族解放与独立的时代。

著名历史教师李付堂老师在《历史教育:直面生命的追寻》中这样讲:“郭永怀,是我给我的每一届学生必讲的内容,而且是用一节课的时间讲。”“我知道这些考试不会考,教材上没有讲,但我无法拒绝为我的学生讲如此有生命力和生命感染力的历史。”

(3)进行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编撰,以校本为载体,给教育课程改革带来新鲜内容,增强课程改革的活力,让乡土教育积极担当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

2.学生实践活动层面

(1)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尝试让学生多一些外出参观、调查的机会,看看历史古迹,感受家乡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先辈们的创造精神。荣成,可以称得上“红色之城”,这里有“火种初燃”时期的荣成县第一个党支部,有“峥嵘岁月”里英雄少年张晶麟,这里走出了100多位共和国将军……荣成,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走近它们,让学生“去觸摸脚下的土地”,民族文化的认同和民族精神的养成会由内到外,自然生成。

(2)通过编辑板报,谈参观访问的收获和体会,写学习札记、乡土史小论文、开展专题演讲比赛等形式,让学生“体味身边的故事”。“历史是一种解释,不是一种叙说,教师要点燃学生生命的张力、思维的活力”,比如在观看《爱在天际——纪念郭永怀》大型歌剧之后,开展演讲比赛、红色征文等活动,让学生在体味中感悟,在感悟中生成,在生成中树立起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人生品质。

(3)成立乡土文化社团,通过社团的组织、实践、宣传等层面的活动,推动学生对乡土文化认知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拓展乡土文化传承的途径,助力乡土教育的回归和复兴。

3.师生互助层面

乡土史教学由于成文资料相对缺乏而不易开展,但是我们身边有丰富的乡土史料资源,等待善于发现历史的眼睛。真正用心倾听,用手触摸脚下的这片土地,往往就有许多收获。教师不是乡土史料的唯一占有者,鼓励学生大胆挖掘身边的史料,求证其真实性,并将信息及时有效地传递给周边的人,这其中包括教师。师生密切配合是扩大史料积量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需要。

文明有脉,文化有根。正是在民族自信、文化自觉和历史自认的力量驱动下,多灾多难的犹太人历时千年之久的流浪后仍然重建了他们的民族国家。同样流落世界的吉普赛人由于群体“失忆”,成为被历史遗忘和被文明淘汰的悲剧。

乡土文化教育,寻根传承,立德树人,追寻生命的精彩,让教育带给学生智慧,带来思考的能力,带给他们伴随终生的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让历史的传承行走在路上,让乡土文化教育行走在路上,让我们的智慧人生行走在路上,最后以上海名师李惠军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在我看来历史教学是教师用生命和心灵体悟历史的神韵、体察学生的心灵的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的思想攀援过程。在困惑中秉烛探索,在迷途中渴求突破,在冥冥幻念中追求着未来的圆满。”

参考文献:

[1]李付堂.历史教育:直面生命的追寻[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5.

猜你喜欢
乡土文化寻根传承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寻根稽古德祚绵长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寻根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