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文化与宁波城市品位提升思考

2018-08-27 03:23王玲
文教资料 2018年8期

王玲

摘 要: 藏书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在城市品位提升方面有着独特的存在价值。本文从宁波藏书文化特点入手,分析宁波藏书文化对城市品位提升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并根据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

关键词: 寧波 藏书文化 城市品位

塑造城市品位已成为国内城市突破“千城一面”,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路径。人口、文化、经济、环境四大要素是城市品位的组成内容。然而当前对于如何提升城市品位,研究者多集中在建筑规划方面,其中作为城市品位的灵魂——独立魅力的文化则关注较少。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气质与风骨,宁波自2009年开始采用“书藏古今,港通天下”作为城市形象口号,其中“书藏古今”狭义上指的是天一阁,广义上展现的是宁波藏书文化。可见藏书文化对于宁波的意义,本文便从宁波藏书文化这一资源的深度挖掘切入思考宁波城市品位的提升对策。

一、宁波藏书文化及特点

著书而藏是传承书籍文献所记载的知识文明,而在藏书活动中所衍生的藏书管理、书楼建筑、藏书心理、藏书研究等则被称为藏书文化。因各地自然、社会环境不同,藏书文化呈现出区域性。宁波历来是一个文化燕盛、人文荟萃之地更是有名的中国院士之乡,其藏书文化极具地域特色。

第一,文献之都,书楼林立。宁波一直被誉为“文献之邦”,宁波的藏书事业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留存至当代。根据史料记载历代有明确可考的藏书楼就多达200余处,珍藏古文献和地方文献逾40万卷。北宋时期的楼郁和陈谧引领宁波藏书风气。南宋有“东楼”和“碧沚”,元代时期袁桷的“清容居”甲浙东,据《鄞县通志》记载:“袁桷承曾祖父袁韶、祖父袁似道、父袁洪三世素业,广藏书卷。”明朝初年有丰坊的“万卷楼”独占鳌头,后范钦的“天一阁”声名鹊起[1]。清朝黄澄亮所建的五桂楼有藏书六万卷,也有“浙第二藏书楼”之称。

第二,藏书世家,各有千秋。宁波藏书以私家藏书为主,世代传承的特色明显。根据范凤书所写的《中国私家藏书概述》中的数据显示,全国著名藏书家共5045人,浙江省1139位位列第一,而宁波占有109位,占全国总数的2.16%[2]。

宁波藏书第一家要数北宋陈谧,南宋史家是宁波四大家族之首,南宋史浩在月湖建书楼来供奉宋朝皇帝赐书“子弥大、孙守之世掌其业”;元朝时期的袁桷以祖孙三代累计藏书而甲天下;明朝坊万卷楼藏书从北宋开始,家族传承图书历十六代,约470年左右[3]。天一阁藏书楼由十三代人传承绵延至今,可以说“海内藏书之家最久者,今惟宁波范氏天一岿然独存”。甬上藏书家注重对乡邦文献的搜集与整理,所藏内容门类繁盛,各有千秋,可以称得上是一楼一品。

第三,治学有道,藏学兼顾。宁波藏书文化作为浙东文化的组成部分,培育了一大批的浙东学者。古代读书藏书与学问紧密相连,因文献较难获取,故“收藏之家,多为一时硕学”。宋王应麟、元袁桷、清黄宗羲、全祖望这些藏书家也是著名的学问大家,可以说藏书文化哺育了浙东学派。私家藏书文化注重积书而读,丹铅治学,宁波藏书文化学者与藏家一身二兼的特色在浙东学派上体现明显。他们的学术成果与着世代藏书紧密相连,清代大家黄宗羲更是加强了学术研究与藏书读书间的纽带联系,并发展成为传统。

二、藏书文化对宁波城市品位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分析

1.藏书文化与城市人文素养提升。理论层面:古籍文献、藏书楼林立还有在藏书中所积累的搜集整理研究之学问,以及各种藏书风俗等都在藏书家和藏书这样互相作用和互相影响的过程中交织成中国古代私家藏书的文化意蕴。私家藏书更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家庭藏书文化,主张藏而能读、书尽其用,注重家庭藏书文化的教化作用。从社会藏书之风气到家庭藏书之作用,从点至面,由浅入深地提升城市的人文素养,故而宁波有“文献之都”的美誉,有着“院士之帮”的盛名。

实践方面:宁波现有公共图书馆13个,藏书达7百万余册。从2001年起开展“十佳书香家庭”、“醉书房”等活动,现在已逐步形成“天一讲堂”“全民读书月”“方孝孺读书节”、“萤火虫换书大会”等阅读品牌。2015年开展“书香宁波——2015宁波读书周”,举办《藏书文化在当代的继承与发展》论坛。

2.藏书文化与城市品牌形象塑造。理论层面:城市形象的塑造,对内需要加强城市建设,对外则需进行整合营销,提升城市的认知度和美誉度。文化是城市内涵提升关键之所在。“书”作为宁波城市的文化象征,可以说爱书、读书已融入民众的血脉中,体现了历代宁波人共同的价值追求,崇尚阅读已成为宁波人生活方式和社会导向。

实践层面:2009年,宁波面向全球征集城市形象口号,在20天内多达42715条建议,后专家团秉着继承城市历史文化传统与发扬城市特色相结合的理念,最终评议确定了“书藏古今、港通天下”作为城市形象的定位。2016年宁波获评“东亚文化之都”并举办首届“宁波特色文化产业博览会”。2017年宁波市在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建设书香之城、音乐之城、影视之城,打造具有宁波特色的文化品牌。”

3.藏书文化与城市建筑艺术构建。理论层面:城市建筑是城市外在形象的直观显示,更是承载着城市内在精神文化。地域文化资源特色是城市建筑艺术塑造的底色。宁波兼具江南水乡和海港城市的特质。书楼文化是宁波文化之根是宁波独具魅力的城市特色要素资源,藏书楼建筑本身融技术与文化于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

实践层面:宁波书城是“甬江边的城市书房”,形状似“一本打开的书”,现在已成为宁波的文化地标和城市名片。2017年现代金报发表《藏书楼,那些宁波人延续文脉的地方》系列报道,聚焦宁波藏书楼。天一阁是一座重檐重楼硬山式建筑,也是典型的浙东民居,在1994年与宁波博物馆合并成为专题博物馆,现在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目的地。

三、利用藏书文化提升宁波城市品位的建议

1.城市建设融入宁波文脉,建设书香之城。(1)标志建筑打造:地标性建筑是城市的第一印象,但摩天大楼并非唯一选择,海拔的高度也并不能代表城市品位高度。宁波塔、城市之光这些建筑少了与老宁波的联系,那就是依靠城市发展逐渐积累的文脉。地标建筑应传承城市文脉。宁波古代私人藏书楼建筑的独特韵味和风格,凝聚着藏书人和许多建筑匠人的聪明才智和建筑才能,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新建筑建设层面,我们可以将宁波“藏书文化”融入宁波新地标建设,从建筑外观到建筑内涵彰显“宁波文脉”。

(2)书文化延伸:可以尝试在月湖古建筑群区打造以藏书为主题的博物馆,延伸开设相应品类的论坛俱乐部,如“私家书院”、“書社俱乐部”、“曲艺会所”、“作家论坛”等。也可将藏书文化与港城文化进一步结合,在宁波书城旁可以尝试建设宁波港主题区块,同时在江北沿甬江片区,选择小点保留宁波河港时代的风貌,建议与老外滩衔接。

2.做足“藏书而名”,推动书香宁波的品牌创建。文化是城市之魂。藏书文化是宁波通向全国、全世界的一张名片,宁波可以通过进一步发掘、开发藏书文化资源,做足做透“藏书而名”的文章,以古文献的书香气聚人气,增名气,扬阁气。宁波市在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建设书香之城、音乐之城、影视之城,打造具有宁波特色的文化品牌”。打造书香品牌有利于城市品质提升加快,增添城市文化魅力,助力东方文明之都的创建。

(1)制度完善:需要将“书香之城”建设提升至宁波“名城名都”建设的战略高度,完善“书香之城”建设制度,建立相应的指标考核体系,从政府层面积极推进,进行宁波市民阅读调查,根据调研结果制定解决对策推进“书香社会”创建。

(2)品牌创建:结合宁波城市形象宣传口号,设计“书香宁波”的品牌标识。充分发挥天一阁的优势来提升“天一讲堂”活力。宁波现有的“全面阅读月”、“书香家庭”等活动也需要进行调整进入“书香之城”的建设系统中,进行有机整合。

3.优化藏书环境,线上线下共促图书产业良性发展。著书、售书、藏书紧密相连,形成上下游产业链。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来临,传统的图书产业备受冲击,书店也面临诸多生存危机,如何让城市的书香弥漫,让书店生存,让买书、读书、藏书继续传承在这座城市中,这就需要线上线下共同努力。

(1)传统书店转型:宁波可以参考上海、杭州等地的做法,制定专项政策,制定补贴标准支持各类书店,将其纳入城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有关部门对书店进行引导和规划,帮助书店转型,传统书店可以从数字化道路和创新化道路入手。网络书店进行线上业务的同时,传统书店更要注重在创新化道路上借助文化创意,适应体验经济时代的消费趋势,让书店成为文化体验和消费中心。以宁波枫林晚书店为例,现在已经成为“文化综合体”,主打创意生活产业,而且策划“城市书房”等颇具影响力的主题活动。

(2)拓展图书阅读平台:宁波可以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特色,探索实现“互联网+”特色模式,增强图书服务的互动性。借助互联网,让图书阅读平台延展至城市各个空间,如地铁、车站、商场、公园、旅游景区等,也符合数字化阅读的习惯。建议制作推广宁波“城市阅读地图”,标注展示宁波城区内的阅读场所,伴随旅游地图一起分享给市民和游客,让爱书者可以“按图索骥”。高校与社区有效对接,策划推广相关活动如“城市萤火虫”换书大会等,让学生、居民、市民都融入书香宁波之中,形成联动效应。

参考文献:

[1]洛兆平.天一阁论丛[M].北京:中华书局,1983:15-20.

[2]范凤书.中国私家藏书概述[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677-679.

[3]虞浩旭.传承最久的家族藏书———丰坊万卷楼藏书[A].浙东历史文化散论[C].宁波:宁波出版社,2004:91-9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宁波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宁波城市品位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G17-ZXLL41)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