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千年的巧合

2018-08-27 03:23王慧君
文教资料 2018年8期

王慧君

摘 要: 日本著名作家山冈庄八的著作《织田信长》中文版书评中将织田信长比作日本战国时代的曹操,近年来日本的一些影视作品和游戏产品也喜欢有意无意地将两者进行比较。本文无意评析两位中日历史上的著名军事、政治家的是非功过,仅对织田信长和曹操军事生涯中的两场重要战役,即桶狭间合战和官渡之战进行一次简单比较,以史为据,为读者揭露这两场相隔1300多年却有着诸多相似点的战争真相。

关键词: 桶狭间合战 官渡之战 以弱胜强 奇袭

桶狭间合战是日本战国时期著名的三大奇袭战之一。永禄三年(1560年),桶狭间(今名古屋境内)合战让织田信长这个名字响彻全日本。信长因此战而迅速崛起成为一方霸主,之后便开始实施统一全日本的战略。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为后来的三分归晋埋下了浓重的伏笔。

这两场战役,无论是历史背景、实力对比、战争过程,还是战果、影响及意义等方面都有诸多惊人相似之处。下面笔者将一一进行剖析。

一、历史背景

这两场战役具有极其相似的历史背景。首先,两场战役都发生在两国的乱世,即群雄割据诸侯争霸时代,中央政权已经名存实亡。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农民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占据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日本战国时代简称战国,在这个时代,幕府将军和幕府分封在各地的守护职威信下滑,原本辅佐守护的守护代、各地土豪甚至平民崛起成为大名。各地大名进而称霸一方,甚至成为掌控天下的“天下人”都有可能。

其次,两场战役都是相邻并逐步壮大的两股诸侯势力长期相争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官渡之战前夕,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此时势力西达关中,东到兖、豫、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大部地区且“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成了横亘在袁绍面前的心腹之患,袁绍欲南下,曹操欲北上,大战不可避免。日本战国历史上织田家和今川家之间就在三河地区(爱知县附近)争端不断,随着今川义元取得三河地区的控制权及织田信秀的去世,今川的势力已经完全压制了织田,今川义元也被称为“东海道第一弓取”(东海道实力最强的大名)。十八岁的信长继承家业以后,以决死的精神率领至多不过千人的步卒与骑马武士的小队伍,东征西战,到1559年,统一了尾张(现在的爱知县西部)。一心在京都插上自己的军旗的义元,自然不会眼看着织田信长势力一步步扩大。

二、实力对比

桶狭间合战是日本战国著名的三大奇袭战之一,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同时两者都是两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

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兵力历史上基本没有争议,《资治通鉴》及陈寿的《三国志》均有比较明确的记载,参加进攻的为精兵10万,战马万匹,其中《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记第一记载:“是时袁绍既并公孙瓒,兼四州之地,众十余万,”“绍众十余万,屯营东西数十里”。估计当时袁绍的兵力为11万—12萬人,其中骑兵1万多。曹操的兵力《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记第一记载:“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但此数目多有争议,综合《三国志》、《世语》及后来的记载,在官渡一线的曹军总兵力应为1.9万人。如此算来袁绍军和曹操军的兵力对比应约为5∶1。

桶狭间合战中今川义元对今川家进行了扫境出动的总动员。由于桶狭间之战是战国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因此大部分史书所记均把织田军数量记录极少,而今川军数量极多,以示其“以少胜多”。太田牛一的《信长公记》记为今川军四万五千,织田军二千。《北条五代记》记为今川军二万五千,织田军六、七百。似以日本参谋本部编的《日本战史》中今川“兵员总计二万五千,号称四万”,最接近事实。关于信长军的兵力,据《松平记》中描写“……午后二时,信长二千精锐自小径而来……直袭本阵铁炮打挂,百余人冲突而下……”也就是突袭今川本阵的信长军就有两千精锐。考虑到织田信长的动员力远不及今川,从各种资料综合起来看,当时织田家可动员的全部兵力在4000上下。按此标准桶狭间合战中今川军与织田军的兵力对比应该差不多是5∶1。

无论是史书记载夸大也好,偏误也好,毋庸置疑的是,这两场战役双方的实力对比都是极为悬殊的,无论对信长和曹操而言,都是一场不能失败的战役。

三、获胜原因分析

关于这两场战役的详细进程,笔者在此不做赘述,但这两场战役在双方实力极为悬殊的情况下产生了弱胜强的结果,耐人寻味。笔者通过对比分析,认为关键在于两点,一是战术,二是机遇。用两句话来表达,其一,兵者,诡道也;其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孙子曰:“兵者,诡道也。”分析比较两场战役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信长和曹操都没有选择与对手大开大阖的正面对抗,而都采取了奇袭的战争策略。在双方实力悬殊的情况下,这是极为正确和明智的。据《松平记》中描写“午后二时,信长二千精锐自小径而来……直袭本阵铁炮打挂,百余人冲突而下”。当时大雨倾盆,掩盖了喊杀声,且当时义元真正本阵的亲兵只有一千余人,实际上成了今川义元以少抗多,不敌而亡。今川军在主帅阵亡后全线崩溃,信长大获全胜。

官渡之战中,建安五年(200年)十月,在袁曹两军相持的情况下,袁绍派车运粮,并令大将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囤积在袁军大营以北约20公里的故市(河南延津县内)、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恰在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曹操亲自率领步骑五千,冒用袁军旗号,人衔枚马缚口,各带柴草一束,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袭乌巢,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将其粮草全数烧毁。袁军前线闻得乌巢被破,导致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大军遂溃。

都是奇袭,织田信长选择直接袭击今川的本阵,斩其主帅;曹操选择袭击袁军的粮草囤积地,断其补给以乱其军心。虽然袭击目标不同,但都是敌军的要害,一击毙命,令人拍案称奇。

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一书103回诸葛亮设计欲一把大火将司马懿父子烧死于上方谷内时,却遇大雨浇灭大火,罗贯中描写道:“孔明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在本文介绍的这两场战役中,运气都照顾了弱小的一方,左右了整个战局。

根据《信长公记》等资料记载,5月19日信长根据间谍提供的情报得知今川的本阵后迅速向其靠拢,并避开了今川军的前锋部队。在信长刚刚部署完之后,桶狭间一带突然下起了大雨,持续了十分钟的大雨摧毁了桶狭间一带的山路,也断送了今川军的命運。及时的大雨不仅掩盖了马蹄声和喊杀声,使救援部队不能及时赶到,还使守军不能发射火枪,无法有效还击。暴雨刚刚停息,信长就下令全军突击,由于山路被雨水摧毁,义元本队无法集结部队,也无法撤退。义元在他身边三百余旗本(大将直属的,守卫大本营的士兵)的护卫下逐渐撤退,却被近乎疯狂的织田军所追击,最终义元和他身边的旗本全部战死。在义元倒下后,今川军全面崩溃,两万大军瞬间消失,成就了织田家的胜利。如果没有这场突然的大雨,信长即使成功地袭击义元的本队,也无法将义元击杀。在道路良好的情况下,义元既可以快速集结部队抵御信长的进攻,又可以暂时撤退,躲避信长的追杀。但是被破坏的山路使这两个行动都无法实施,终于导致义元被击杀和今川军全面崩溃的结局,难怪织田信长被后人戏称为暴雨将军。

官渡之战中曹操的机遇在于袁绍的谋士许攸的投诚。许攸向曹操提供了足以改变战局的情报和计略,向曹操指明了胜利的方向,那个方向就是故市、乌巢,只要焚毁袁军粮草,那么其不攻自破。许攸的到来如同一场及时雨,给断粮被困的曹操带来了希望,也彻底将袁军打入了失败的深渊。

四、影响及意义

桶狭间合战最大的影响便是织田信长的崛起和今川一族的败落,此战役改变了日本战国初期群雄割据的格局,天下渐渐向着少数大名对抗的时代迈进。织田信长用奇袭方式取得了战役的胜利,通过此战役当时年仅二十七岁的信长确立了自己的霸业根基,此后便开始了“天下布武”,最终成为日本战国时代最强的霸主。

官渡之战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之战增强了曹操的实力,使曹操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曹操消灭袁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桶狭间合战与官渡之战是今川织田、袁曹双方力量转变、国内乱世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两国历史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此战织田军与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今川织田、袁曹间的兼并战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实现地区性的统一,客观上推动了历史的进程,符合人民的愿望。

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将明代大才子杨慎的一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放在卷首:“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无独有偶,织田信长最喜爱的幸若舞《敦盛》里这样写道:“人间五十年,与天相比,不过渺小一物。看世事,梦幻似水。任人生一度,入灭随即当前。此即为菩提之种,懊恼之情,满怀于心胸。”英雄已去,夕阳依旧,时至今日,我们回顾起这两场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仍然思绪万千,桶狭间合战、官渡之战将伴随着织田信长与曹操这两个响亮的名字流传千古,任由后人追忆评说。

参考文献:

[1]山冈庄八.岳远坤,王维幸,等译.德川家康·第二部[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7.7.

[2]山冈庄八.杨世英,译.织田信长[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