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课堂构建的策略浅释

2018-08-27 03:16侯伶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8年7期

侯伶

[摘 要]语用教学理念,旨在为学生提供实践运用语言的平台,以张扬学生的表达个性,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文本资源、凸显文体特点、洞察文本秘秒,根据学生语言学习的内在规律,选择适切的视角,让学生理解文本的表达的内在秘妙,掌握语言表达的智慧,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语用课堂;文本资源;文体特点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9-0026-02

2011年修订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用教学”的理念,旨在坚守传统教学真实、规范表达的基础上,同时还要提供张扬学生个性的语用平台,引领学生进行富有创造性的表达。因此,教师要独具匠心,选择多元化的教学路径,让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一、挖掘文本资源,选择适切视角突围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教材文本的“范例”价值,最核心的就是为学生的语用实践提供资源。当下,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在开掘教材的语用资源时,教师要选择最为恰当的视角,让学生在具有生活气息以及现场化的文本语境中找到适切的表达支点,真正做到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

教材文本虽然都蕴藏着丰富的价值资源,但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要将所有的语用价值点都展开教学。教师要在广阔的言语空间里选择适切的教学资源,以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生长。如,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在理解“功夫不负有心人”这部分时,如果让学生逐字逐句地进行理解,不仅会让学生觉得兴趣索然,甚至会走向认知的歧途。为此,教师应结合课文中徐悲鸿的奋斗过程,先进行情感认知上的铺垫:“在这些难忘而艰辛的日子里,徐悲鸿将满腔热忱和远大志向都化为自己不竭的动力,最终取得了成功。”然后,引领学生朗读课文中描写成功的语句:“他在巴黎高等美术学院……轰动了整个画界。”紧接着,教师要求学生从徐悲鸿的经历进行理解,并说说与此相关的名言警句。这样,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活。“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志者事竟成。”……至此,教师引领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对这句话完成了理解体验的任务。但是,语用型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停留在理解感知的层面,而是要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因此,教师继续进行引导:“每个成功者都是依靠自己的汗水和鲜血,最终才赢得了鲜花。我们熟悉的齐白石、爱迪生、李时珍就是最好的证明。在我们生活中也从来不缺乏这样的案例。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了解,选择一个具体的人物,运用‘功夫不负有心人来说几句话。”有的学生從《李时珍夜宿古寺》中获取信息,表达自己的思想:“李时珍长期在山区中行走、生活,行得苦、住得苦、吃得苦,但他没有丝毫的怨言,一直坚持了下来,成功编纂了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这正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的真正体现。”……

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对文本中丰富的资源进行全面开发,而是紧扣文本语境,并相机拓展了名人警句,让学生在深入感知与理解的过程中实现了由点到面的拓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用能力。

二、凸显文体特点,促进语言能力发展

歌德曾经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在体悟中感知文本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实践中掌握语言表达的规律。但这种内涵和规律的掌握中绝不是凭空获得的,而是要通过对文本体裁样式深层次的提炼与把握才能获得。崔峦先生指出:“阅读教学要善于从不同文体的视角出发,教给学生阅读不同文体的方法,要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无视文体、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根据文本具体的体裁样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重新构建教学内容,使学生对不同的文体进行体验、感知和理解,获得具体鲜活的文体知识,掌握文体表达的内在秘妙。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教学资源的有效价值,历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教学民间故事《九色鹿》一文,教师紧扣故事类文本体裁的特质,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两点。一是理解故事,感知人物形象,得到智慧启迪;二是复述故事,结合内容进行创造性表演,体验民间文化的艺术魅力。其中,第一个目标是基本目标。民间故事最大的价值就在于鞭笞假丑恶、歌颂真善美。只有对民间故事的价值取向形成深刻的认识,才能更好地讲述故事、理解故事,更好地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不断发展。教学中,教师首先从文本形象入手,引领学生在对比中感受九色鹿的正义之“美”和调达的卑鄙之“丑”,让学生潜入文本语言的表达细节中,紧扣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进一步感知语言的表达效果;其次,组织学生交流描写人物语言带来的表达效果,并通过表演的方式进行展示。这样,不仅使学生生成了言语智慧,而且深入体验了民间故事的魅力。

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把握了课文故事性的特征,通过理解故事、讲述故事、表演故事的方式,引领学生感知、积累、内化文本的语言,并进行外化表达,这样就构建了高效的语用型课堂。

三、洞察文本秘秒,引领表达智慧发展

语文课程着力引导学生掌握文本的言语形式,即作者是怎么写的。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需要将触摸、破译文本语言的表达密码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要辩证地理解、处理文本的内容和言语形式之间的关系中,将课堂教学引向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言语智慧的发展。

如,《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篇典型的记人类散文,作者借助对老人动作、语言的描写,刻画了一位乐观开朗、质朴自信的扫路人形象。教学时,很多教师仅仅关注了文本中的侧面描写。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了影响了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言语形式的辩证关系。笔者在教学时,首先引领学生潜心阅读描写老人外貌的语句,让学生提炼出老人朴素、健康、慈善的个性特点。其次,引领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要将人物的外貌分两次来描写呢?”这样,让学生认识到由于观察的视角不同、对老人了解的程度不同,两次不同的外貌描写的关注点是完全不同的,其表达的目的也是不同的。其三,引领学生关注人物对话:“作者和老人进屋之后,可能天南海北聊了很多内容。但作者为什么仅仅写了三句话呢?”这三句话看似漫不经心,实际上却是作者的精心选择和刻意安排。在对比联系中,学生发现三句对话的表达秘妙。一是侧重点不同:三句话分别展现了老人的工作、生活和个性,全方位刻画了老人的特点;二是标点符号不同:正常陈述的句号旨在刻画老人的悠闲,问号凸显老人对工作的热爱,而感叹号则烘托出人物的乐观自信;三是语言的形式不同:长短句的交叉搭配衬托出老人的悠闲自在,并列的句式更是展现了老人神仙一般的悠然境界。最后,教师出示了一幅乒乓球运动员击球的画面,引领学生从运动员的双手和身体动作、穿着、嘴唇、眼睛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并设置了队友、教练、对手以及观众等不同的角色,让学生进行人物语言的描述,从侧面展现这位乒乓球运动员的风采。

有文本表达范例的支撑,学生不仅洞察了作者的言语表达智慧,更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言语表达训练,有效地促进了他们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语用型课堂需要站在文本和学生的双重视角下进行深度构建。只有凸显文本的特点、接近儿童的认知,语用训练才能落地生根,才能促进儿童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