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性的死亡

2018-08-27 03:23朱传莲
文教资料 2018年8期
关键词:父权制死亡

朱传莲

摘 要: 《一个小时的故事》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著名短篇小说,被公认为女性主义的经典作品。小说主要描写了马拉德夫人这一女性形象在听到丈夫死亡后经历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和冲突,最终丈夫却活着出现她的面前,而她突然死亡了。由于长期受到男权制社会意识形态的压制,马拉德夫人的潜意识/本我无法得到适当的发展,丈夫突然死亡的消息让她完全爆发内心深处强烈的渴望——获得身体和精神上的自由。但是强大的父权制力量把这一切美好彻底打压回去,马拉德夫人以死亡祭奠属于她的自由。

关键词: 马拉德夫人 精神分析女性主义 父权制 死亡

凯特·肖邦(Kate Chopin)生活在19世纪后半叶的美国,正值女性主义第一次浪潮,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女性对自我身份和地位的认识。女性开始向代表权威的男权制意识形态发起挑战,追求与男性平等的地位。正如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里面第一章提出的:“一个女人如果要想写小说一定要有钱,还要有一间自己的屋子。”[1]2长期以来,由于没有经济地位导致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主要角色是洗衣做饭、生育孩子、服侍丈夫并忠诚于丈夫。妇女遭受到男权社会的漠视和压制。凯特·肖邦在《一个小时的故事》中大胆详细地描写了马拉德夫人在听到丈夫死亡消息后本我的发展和见到丈夫活着回来后的突然死亡。作品大胆描述了马拉德夫人这位妇女渴望获得身体上和精神上的自由,不想再屈从于丈夫的束缚,想过上属于自己的生活,只为自己而活着。但是她最终没能实现这一渴望,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精神分析女性主义也叫心理分析主义,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起源于70年代兴起的女性主义心理学。女性主义心理学认为,主流心理学根植于西方主流文化——父权制文化,在父权制文化的影响下,西方主流心理学遵循实证主义的研究传统,忽视文化价值因素,将女性经验无形化、边缘化及病态化,反映了心理学研究中男性中心主义的偏见[2]74。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批判地借鉴了弗洛伊德和拉康的心理分析理论,从女性身体的真实经验考察文学作品中女性无意识的表现,探索女性欲望受压抑的处境。

《一个小时的故事》中女主人马拉德夫人在得知丈夫不幸遇难后内心深处的强大潜意识完全涌出来,失去了控制。想要获得女性身份自由却被代表父权制的丈夫、朋友和医生们集体打压回去,最终只能以死亡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从女性主义批评和心理学结合的角度出发,分析马拉德夫人戏剧性的死亡的原因。

一、马拉德夫人的生存现状

苏珊·布朗米特(Susan Brownmiller)指出:“女性气质的内涵依赖于一整套已经得以确立的传统——从衣着打扮的样式到行为举止的法则。毋庸置疑,它从心理上控制着女人们对自己性别认定。”[3]235女性长期以来处于男性价值观念的导向甚或说统治下,一切都应该以取悦男性为主。女性主义批评的主要观点认为西方文明是以男性为中心的,是由处于主导地位的男性控制的,妇女处于从属的地位。马拉德夫人很年轻,白皙的脸上显示着一种压抑和力量,但一切都只能在听到丈夫死亡后并且一个人在房间的时候才敢显现出来。在众人面前,她显得心脏脆弱,需要得到别人的温柔对待。正如波伏娃认为的那样,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作为女性的马拉德夫人遭受着来自父权制社会在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压迫和制约,内心深处的本我被强大的社会道德规范的超我压制着,使得她失去自由,没有正常的自我。在大家眼里,她不是一个正常的女性,可能无法承受丈夫死亡的不幸事实。但是,在房间独处的她却把潜意识表现得淋漓尽致。首先,听到丈夫死亡的噩耗时,她必须像其他女性一样表现出十分悲伤,这是她在当时社会道德规范下必须做出的表现。否则,她就不是男权制下标准的贤妻良母型。然而当她独自一人回到房间时,内心深处被压抑已久的本我完全释放出来。刚开始,她对那种正在向她靠近的东西感到恐惧,意识不到具体是什么。慢慢地,她内心开始骚动不安,那种感觉向她步步紧逼,渐渐控制了她。她试图用自我意识才能把它打压回去,但是脆弱无力的自我没能成功。一直以来都生活在父权制的社会道德规范下,她的潜意识被彻底地控制着,在这一刻那股力量突然迸发,像脱缰的野马狂奔。她已经无法顾及身为女性的她在当时环境下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什么是正当和不正当。本我,原始的自己,生存所需的欲望、本能和冲动,遵循着快乐原则行事,它把她的自我意识彻底压制住,肆无忌惮地发展着。最终,马拉德夫人发出“自由”这个词语,这是她的本我,她渴望获得身体上和灵魂上的自由。她并不是很爱她的丈夫,渴望未来岁月里不为他人而活只为自己而活。由此可见,她在身体上和灵魂上都受到丈夫的束缚,所以在得知丈夫死亡后,强大的本我才敢发泄出来。

二、代表父权制的丈夫、朋友和医生

父权制这一概念最早由凯特·米勒特(Kate Millett)在著作《性政治》(Sexual Politics)一书中提出并引入。她强调性即政治,父权制以夸大男女之间生理的差异强化及合理化男人与女人之间的支配与附属关系[4]164。长久以来,以父权意识为中心的意识形态掌控着世界,人们身处在这种意识形态中使得他们从父权制角度描述这个世界。男权思想建构在二元对立的思想基础上,这种对立包括男和女、主体和客体、中心和边缘、权威与顺从、自我和他者。男性掌握着一切决定权,女性成为“第二性”,被建构为男性的“他者”,被剥夺了主体性和决定权。女性要想获得自由并且能够进行选择就必须颠覆父权制二元机制。

19世纪的美国,宗教和传统严格地限制着女性的身体和精神,女性就是男性的附属品,主要职责是扮演好贤内助、贤妻良母的角色。馬拉德夫人就是她丈夫的附属品,无法获得自由。在父权社会中,女人主体形成的过程可以描述为:女人被引导行动,操演指派给她的角色和剧本,她们按规定操演,建构她们的主体身份[5]44。马拉德夫人之所以在听到丈夫死亡消息时表现得那么悲伤是因为她身边有一群代表着父权制思想的人在场,他们是她的姐姐和丈夫的朋友。在房间的时候,这些人无法监视她,她原始的渴望才敢萌发并迅速成长。但是来自父权制的约束并没有完全丧失控制力量,所以她是带着恐惧等待内心那股力量的到来,还试图把强大的本我打压住。她不可能一下子就摆脱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更深层次地揭示了作为女性的命运和无助。当本我变得越来越强劲时,马拉德夫人大胆地宣泄出她和丈夫之间的情感问题。“可她毕竟爱过他,不是经常,只是有时”,从这里可以看出她对婚后生活感觉到压抑,对丈夫的爱也不像外人看到的那样。西方国家的女性婚后都随丈夫姓,文中的马拉德夫人的本名“Louise”只是在第十七段由Josephine之口才道出来,从另一方面体现了婚后女性的不平等。文章以Mrs. Mallard开头,但是到后半部分却出现马拉德夫人的本名“Louise”,这和她的自我和本我的发展相呼应。她不想再生活在丈夫的控制和压抑下,潜意识的流露使得她敢于说出内心深处最渴望的东西——获得身体上和灵魂上的自由。她不想再活在丈夫的束缚下;不想再让别人左右她的思想;不再为任何人而活,只为自己而活;不再让任何人把意志强加到她的身上。她和丈夫之间的爱情只会让她意志处于受压制的状态,无法得到自我的发展。就像文中说的那样,“她祈祷长寿,而就在昨天,她肯定嫌生命太漫长”,马拉德夫人在听到丈夫死亡消息后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意识迅速发展,让读者感受到她之前婚姻生活的不平等并对她深感同情,同时折射出那个时代女性的地位。但是,马拉德先生突然回到家中,此时的马拉德夫人却戏剧性地死亡了,死亡的原因是由医生断定的——过度兴奋而死。

三、自由的代价——死亡

马拉德夫人是一位具有自由意识,并为争取自由踏出第一步的女性主义者,她强大的本我不再完全受制于父权制的意识形态,自我慢慢觉醒,认清丈夫对自己的压制使得自由丧失,只有丈夫死后自己才能获得自由。但是在当时社会形态下,她的抗争力量是无法和男权中心主义思想抗衡的,显得很脆弱,就像她的心脏那样脆弱。就连她的死因都是由代表父权制思想的医生告知大家,而且是符合主流思想的价值观念的,这样做没有丧失她作为贤妻良母应遵守的伦理道德,她的死因是:由于再次见到丈夫兴奋过度而死。真的是因为见到活着回来的丈夫而兴奋过度而亡的吗?每个读者都应该对她的死因有不同的理解。虽然她没有获得身体上的自由,但是她在精神上得到了解脱和自由;没有成功获得女性该有的身体和灵魂的自由,但是她敢于说出来,踏出第一步也是一种胜利的体现,值得后世乃至现代的女性们思考和学习。

参考文献:

[1]伍尔夫,著.王还,译.第二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社,1989.

[2]左金梅,申富英.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判[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3]苏姗·布朗米勒,著.徐飚,朱萍,译.女性特质[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4]刘岩,马建军,等编著.并不柔弱的话语——女性主义视角下的20世纪英语文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5]程锡麟,方亚中.什么是女性主义批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父权制死亡
陈染小说父女情感探析
美剧“死亡”,真相不止一个
我经历了一次“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