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云
(西藏民族大学图书馆,陕西咸阳 712082)
在当前构建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时代背景之下,推进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建设与发展已成为我国建设全覆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需要,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1]。从概念上理解,简单地说,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是指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并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图书馆。本研究中的民族地区指按照我国行政区域所划分的属于我国行政区域内的民族自治地方,包括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目前,我国共有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2]。截至2015年末,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数量达到758个,比1981年的331个增长了1.3倍[3]。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关怀、对口支援的帮扶以及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之下,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地理、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难以满足当前民族地区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学术研究对实践有着显而易见的推动作用,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发展离不开学术理论上的思考与创新。为全面了解当前学界对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的研究状况,笔者对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与总结,以期引起当前学界对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研究的重视,为加快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参考。
为了较为全面了解当前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研究现状,笔者选取“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CNKI)”“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期刊全文数据库”等作为检索统计源进行检索,以“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地区”“民族”“图书馆”“公共图书馆” 等作为主题词进行布尔逻辑检索,检索时间为2018年1月,对检索结果进行查重并剔除与研究主题非相关文献,最后统计得到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研究论文427篇。
某学科领域在一定时期内所发表的论文数量能够反映出该学科的研究状况和发展速度。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研究论文年代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研究发文数量年代分布
从所检索的论文结果来看,我国学界对于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较早的论述是许竹松先生于1983年发表在《图书馆学研究》上的《略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建设》[4]一文,其在对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提出要根据民族地区特点,创办具有民族特色的图书馆的观点。1983年是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研究的一个重要起点,出现了8篇与之相关的研究论文,主要归因于这一年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工作座谈会”,这是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召开的专门探讨民族地区图书馆发展问题的会议,引起了全国对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建设与学术研究的重视。20世纪90年代,从1990年至1999年发文共33篇,但是年均发文数量基本上是个位数,说明虽然研究在持续,但是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新世纪以来,从2000年至2009年的10年间共发文137篇,是20世纪90年代发文总量的5倍之多,在数量上有了较大增长,客观上表明研究者对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发展问题关注度的提升。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国家对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重视,在卓有成效的倾斜和帮扶政策的实施下,促进了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发展。尤其是2000年以来旨在发展我国西部地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建设,客观上刺激了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学术研究的增多。特别是在2009年以来,随着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成为普遍均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现建设的重点攻坚对象,引起更多学者研究的关注与理论支撑,发文量呈现显著增长趋势,表明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实践有力推进了学术理论的相关研究。
为了分析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学术研究力量,笔者对所调研文献的作者情况作了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对作者的统计分析标准为:每篇论文只统计第一作者,合作论文的作者不作专门统计。根据作者发文情况,本文将发文3篇以上(含3篇)的作者视为高产作者,按照以上统计标准,得出3篇以上作者发文情况统计,如表1所示。
在427篇论文中,共有作者325位。在这些作者中,既有汉族作者,又有少数民族作者,然而汉族学者仍是研究的主力军。发文2篇以上(含2篇)作者为36位,占作者总数的11%。其中,发文数量最多的是4篇,有2位作者,分别为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图书馆的杨锐明先生和中国图书馆学会秘书处的胡京波先生。杨锐明先生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20世纪90年代,胡京波先生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21世纪初,以上两位学者对民族地区图书馆发展、地方文献收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等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探讨,对当时民族地区图书馆研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此外,发文3篇作者共有9位,占作者总数的2.8%;发文2篇作者共有25位,占作者总数的7.7%;发文1篇作者共有289人,占总数的88.9%。如果按所有著者来计算,则平均每位著者发文量仅为1.3篇。由此表明,从事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研究的科研人员研究力量较为薄弱,尚未形成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表1 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研究高产作者
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研究来源期刊共计53种,其中载文量最多的前5种期刊依次为《西域图书馆论坛》《图书馆理论与实践》《贵图学刊(苑)》《四川图书馆学报》《内蒙古科技与经济》。图书情报学科领域的载文期刊共有25种,占载文期刊总数的47.2%。所发表的图书馆学类载文期刊大多由当地图书馆学会和所在民族地区的省级公共图书馆联合主办,具有较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例如,载文量最多的《西域图书馆论坛》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学会主办,《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由宁夏图书馆学会、宁夏图书馆主办,《贵图学刊》(曾用名《贵图学苑》)由贵州省图书馆学会和贵州省图书馆主办。这些期刊处于少数民族地区,且长期关注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学术研究,说明民族地区图书馆学刊物是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研究的重要载体。从载文期刊的学科领域来看,除了图书情报学科领域之外,所发表的论文较为广泛地分布在民族学、社会学以及综合性学报等多门类学科领域,如《青海民族研究》《宁夏社会科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大理学院学报》《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等,说明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研究是一个涉及到图书馆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交叉领域的综合性研究课题。
表2 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研究论文来源期刊分布情况
根据对所调研论文的分析,学界对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研究主题分布较为广泛,涉及到基础理论研究、发展策略、文献资源建设、图书馆服务、信息化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开拓进取,客观上激发了对基础理论研究的关注。已有研究对于基础理论领域的关注点多集中于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社会职能的探讨。李海燕依据民族地区图书馆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对少数民族图书馆社会责任进行了阐释,认为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保障民族地区民众平等的文化权利,引导阅读行为从而提高民族地区民众的整体素质以及促进民族地区信息公平是少数民族图书馆社会责任涵盖的主要内容[5]。随着全民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亦有学者对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在阅读文化构建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探讨,认为少数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在阅读文化建设中具有“阅读宣传与推广、提供阅读服务、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传承民族文化和开展社会教育等主要作用。”[6]此外,研究者对图书馆在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7]。
如何加快发展步伐,提升自我发展水平,应对时代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成为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研究者持续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冶进禄强调要加强重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挖掘内部潜力,拓宽服务领域等,以此增强公共图书馆发展能力[8]。王毅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图书馆为例,认为地域与语言沟通的差异、经济投入的不足、数字资源配置和使用的滞后以及人民文化需求的有限是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9]。近年来,公共图书馆发展进入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时代,普遍、均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强调加强对民族地区的建设,为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中的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进行了研究,探讨的类型包括:①实证调研。王耀、张玉梅采用问卷形式,从认知度、服务形式、满意度情况、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4个方面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10]。②特定类型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研究。菊秋芳、尚硕彤以基层图书馆为例,分析了基层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认为落后的思想意识、发展机遇不公平、相关法律文化行政体制、财政投入的滞后等,是制约着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11]。
20世纪80至90年代,学者主要集中于对民族文献、地方文献概念与价值的探讨,谭厚锋认为民族文献是“记录有关少数民族在不同时期、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以不同方式进行社会实践的知识和经验总结的所有载体”[12];谢晓平对民族文献的价值进行了探讨,认为民族文献在我国整个文献资源体系建设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3]。进入新世纪,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学者关注的重点转移到网络环境下民族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上来,开始探索网络环境下民族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方法与路径。周萍提出网络环境下民族地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新思路:走共建共享之路、重点加强地方文献收藏、联合采购、适当加大电子出版物入藏比重以及加强数据库建设等,为新时期民族地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指明了方向[14]。张次第建议将少数民族文献纳入到更广阔的文献资源共享体系之中,走资源共享之路,以此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15]。陆凤红从图书馆特色数据库的角度提出了构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体系的设想[16]。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民族文献的探讨逐渐进行了拓展。陈军、党燕妮等结合我国西部地区图书馆的馆藏特色传承,根据西部少数民族文献的出版、存藏与利用情况,对馆藏文献发展政策进行了探讨[17]。近年来,学者较多地关注于对民族地区图书馆文献收集与整理的经验介绍,如张敏以银川市图书馆为例,探讨了网络环境下民族地区文献的收集与整理[18];马英介绍了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图书馆收集民族地区文献的经验与做法[19]。
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是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研究的重心。随着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实践的不断发展,不同时期学者们所探讨的服务主题和内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1)20世纪80~90年代,为生产、科研以及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根据当时社会发展所需,少数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的服务重心为“为生产、科研与当地经济建设服务”。鲁德山介绍了吉林省图们市图书馆为生产、科研服务的成功经验[20];王才结合内蒙古开鲁县图书馆服务当地经济文化的实际,对民族地区基层图书馆服务的措施与方法进行了探讨[21]。(2)20世纪90年代,参考咨询服务。网络环境引起了读者服务方式的转变,参考咨询服务在读者服务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杨宏丽认为民族地区图书馆应发挥民族地区特色和优势,积极开展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并从转变观念、咨询馆员队伍综合素质建设、建立具有民族地方特色专业数据库等方面探讨了开展参考咨询服务的路径[22]。(3)21世纪以来的信息服务。新世纪以来,在信息化、网络化的技术语境下,研究者对民族地区图书馆信息服务展开了较为广泛的探讨。韦美珠、苏瑞竹分析了民族地区社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主要特点及障碍,并探讨了开展信息服务的具体措施[23];刘喜球以湖南湘西自治州公共图书馆为例,探讨了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构的总体目标和具体措施[24]。(4)多元文化服务。图书馆多元化服务是民族地区文化多样性的必然要求。朱美华、王月娥以文化自觉为视角,分析了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边缘化现象,并以少数民族地区的知识贫困作为文化自觉的内源性动力成因,对多元文化服务实现路径进行了剖析[25];屈冠军、陈永平等从民族地区图书馆的角色分析出发,从建设民族地区图书馆多元文化组织、构建多元文化馆藏、开展多语言咨询服务等方面分析了多元文化服务的实现路径[26]。(5)阅读推广服务。随着全民阅读推广活动的广泛开展,研究者开始思考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策略和方法,研究突出的特点是较为关注实证调研和经验分析。盛小平、刘振华等从湘西自治州公共图书馆的实际出发,分析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在阅读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27];王月娥通过问卷和实地调查等方式,探讨了西部民族地区阅读文化建设的问题及措施[28]。近年来,研究者对民族地区图书馆阅读推广创新形式进行了分析。例如,白涛介绍并总结了宁夏图书馆在阅读推广活动中根据馆藏回族文献资源特点进行阅读推广的方式方法[29];田愈征以新疆乌鲁木齐图书馆国学经典诵读亲子班为例,介绍了民族地区图书馆青少年阅读推广活动的创新成就[30]。此外,在服务管理创新方面,菊秋芳从西部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在县域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中,提出建立法人治理结构下的总分馆新型行政机制和管理模式的构想[31]。
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转型,已有对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与发展的研究。周雪景对网络环境下民族地区县级公共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进行了探讨,提出应加快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32]。
当前对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的探讨并不是很多,艾力再认为加强馆员培训与交流可从建立健全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重视人才的选拔与引进、加强馆员职业道德、信息素质和特殊素质的培训以及鼓励馆员做“学习型馆员”等方面来进行推进[33]。张红艳、张萍等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论提出了读者需求等级理论,认为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馆员培训既要注重大众化又要注重多样化,既要具有《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所规定的服务意识,也要具备多样化专业知识[34]。
除以上研究主题之外,所调研的论文涉及的研究另有关于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财政保障制度[3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36]等方面的探讨,但数量相对较少。总体来讲,20世纪80年代至今,学界关于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的探讨较为广泛,这种探讨一方面受全国图书馆发展总体态势的影响,在不同社会情境下呈现出不同的研究主题,然而又同时保留了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研究的特色,如对于民族文献整理与保存及开发利用的研究,一直都是学者持续探讨的重点议题。
综上所述,目前学界对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且涉及到民族地区图书馆发展的诸多方面,使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具有了一定的学术话语权。然而,当前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研究在对图书馆学术理论继承与创新上尚存在不足,特别是难以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任何学术研究都是为了增进人类福祉而产生和发展,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学术研究也承担着如此的使命:将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民众获取更多文化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思考在当前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信息技术对图书馆发展环境的日益革新中,如何提升自我发展的生命力与活力。然而,从总体来看,在当前社会环境的深刻变迁、新型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多民族融合发展以及国家对民族地区的帮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之下,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未来研究应更多关注图书馆服务转型升级,尤其是如何加快建设从而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调均衡发展,如何促进全民阅读推广等服务创新,以及如何对民族文化资源挖掘整理,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此外,鉴于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发展方面缺乏专门的法律保障,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等文化立法的推进下,加强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的政策理论研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利用法制从而进一步保障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切实实现,也是当前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总之,当前应将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发展研究纳入学术研究的重要议题,为社会转型期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创新与发展,普遍均等、协调均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更多强有力的学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