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 樊晓宇
沟通包括语言和非语言性两种方式[1]。语言沟通,是指利用言语进行沟通;而非语言性沟通方式则包括面部表情、姿体动作、眼神等,通过利用这些方式进行情感交流[2]。有相关研究表明[3],在儿科护理中应用非语言性沟通的护理效果显著高于语言性沟通。因此,本文将对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做进一步探讨,具体如下。
选取2015年6月—2018年2月收治的114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57例)与研究组(57例)。对照组中,男33例,女24例,年龄1~11岁,平均年龄为(6.51±1.21)岁;病程7~13天,平均(8.92±3.61)天。研究组中,男31例,女26例,年龄1~10岁,平均(6.42±2.18)岁;病程6~14天,平均(9.18±3.16)天。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模式,包括对症支持治疗、常规检查、用药指导及生活基础护理等;研究组则在常规护理上,强化非语言性沟通护理模式。具体如下:(1)面部表情运用。护理人员应时刻保持微笑,使患儿在心理上获得安全及亲切感,从而增加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由于面部表情是集中体现护理人员的护理态度及行为,因此,护理人员应避免表情过于严肃,以免造成患儿心理紧张及恐惧,从而延长治疗时间,降低治疗效果。(2)姿体动作运用。护理人员可对患儿进行局部、全身抚触。通过抚触动作与患儿增进情感交流,增加患儿安全感,不仅利于患儿健康成长,也利于提高其机体免疫力,从而改善患儿的消化和吸收能力,加快排泄速度。比如,在注射治疗过程中,通过抚触可使患儿紧张的情绪变得放松,让注射治疗工作更顺利完成。另外,护理人员可适当的利用点头或手势进行与患儿家属交流,给予家属鼓励,缓解家属紧张心理。(3)眼神运用。用真诚,友善的眼神给予患儿增加亲切及信任感,让患儿及家属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怀及尊重,提高治疗配合度。(4)加强病房环境工作。病房环境对患儿的康复十分重要。护理人员需定时检查并保持病房的卫生干净、温度湿度、通风及光线、室内安静等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患儿更好地恢复健康。另外,可在儿科病房内添置儿童喜好的一些壁画或者卡通图片,可有效降低患儿对病房环境的恐惧心理,使其保持稳定的情绪,有助于患儿康复,从而提高儿科护理水平。
比较两组患儿家属对服务态度及护理方法的满意度,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两组患儿配合情况及住院时间比较,配合情况满分为10分,分数越高,配合度越高;及住院时间6~14天,数值越低,护理效果越好,表示住院时间越短。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前,两组患儿的配合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儿的配合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前后配合情况(±s)
表1 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前后配合情况(±s)
组别(n) 护理前配合度(分) 护理后配合度(分) 住院时间(d)研究组(n=57) 3.12±0.31 9.76±0.24 7.13±1.51对照组(n=57) 3.02±0.43 7.54±0.18 11.32±1.12 t值 1.4242 5.2679 6.3572 P值 >0.05 <0.05 <0.05
研究组的服务态度评分为(96.16±2.13)分、护理方法评分为(94.21±3.16)分;对照组服务态度评分为(74.12±1.82)分、护理方法评分为(73.36±1.37)分,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0.3679,8.1547,P<0.05)。
儿科护理相对于成人护理,更具有一定难度。因儿科患者多为儿童,在护理过程中,常出现哭闹情绪或拒绝治疗的态度等,若这些不良情绪得不到改善或消除,甚至成为患儿的心理负担,导致其难以配合治疗,最终严重影响患儿的康复[4]。有研究指出[5],非语言性沟通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儿紧张情绪,提升治疗配合度,提高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发现,干预后研究组的患儿配合治疗度,及患儿家属对儿科护理服务态度、服务方法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而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表明实施非语言性沟通护理干预具有非常积极作用,使患儿在护理干预后的配合治疗显著提高,恐惧心理明显得到改善,治疗效果有很大提高。原因分析:由于患儿自身各种因素,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在语言理解、情感表达能力有限,使护理人员无法正常与患儿进行交流,从而影响治疗及护理工作的开展[6-8]。因此在儿科护理过程中,仅仅通过语言沟通方式是难以顺利完成让患儿配合治疗的目的,而非语言性沟通正好弥补语言性沟通的不足[7-10]。通过不同肢体语言促进儿科护理人员与患儿更好的交流,使其能够更好地配合护理及治疗工作。非语言性沟通护理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传递信息。首先,护理人员利用面部表情变化,如保持微笑,有效缓解患儿及家属的紧张情绪,使患儿心情愉悦,从而利于护患增进情感交流。其次,姿体动作则要求护理人员在与患儿家属交流时,需要适当利用点头、手势姿势,以表示对患儿家属的尊重,达到稳定患儿家属紧张、烦躁情绪的目的。同时,通过运用眼神对患儿给予鼓励、支持,提高治疗配合度。此外,对患儿进行抚触既能平复患儿紧张及哭闹的情绪,也能鼓励患儿更好地配合治疗工作[11-12]。最后,病房环境与患儿的康复有密切关系,护理人员通过营造温馨、舒适、干净的病房环境,改善或消除患儿对病房的不适应感及恐惧感,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疗,从而提高疗效。
综上所述,非语言性沟通护理干预能够缓解患儿紧张心理,提高治疗配合度及患儿家属对儿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从而实现护理工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