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病变作为妇科疾病中比较常见的疾病类型,主要是由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宫颈炎、轻度宫颈上皮内瘤病变等组成[1-2]。由于近些年来人们性观念不断开放、二孩政策不断深入、环境恶化等原因的存在,使得宫颈病变的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这种疾病主要集中在生育高峰年龄段(21~39岁),表现症状为患外阴瘙痒,白带异常,容易导致不孕不育、宫颈癌等疾病的发生[1-2]。在临床中,研究和分析宫颈病变的原因和治疗方式一直以来是临床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特此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门诊宫颈病变患者100例进行相关实验研究,现报告如下。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门诊宫颈病变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原理随机分实验组和常规组两组,每组患者50例。实验组中,年龄为23~45岁,平均年龄为(34.24±3.85)岁,宫颈柱状上皮异位患者10例、宫颈炎患者29例、轻度宫颈上皮内瘤病变患者11例,病程时间为1个月~2年,平均病程为(6.62±2.81)个月;常规组中,年龄为21~45岁,平均年龄为(36.83±3.56)岁,宫颈柱状上皮异位患者11例、宫颈炎患者27例、轻度宫颈上皮内瘤病变患者12例,病程时间为1个月~2.1年,平均病程为(6.59±2.83)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实验组组运用微波、壳聚糖及阴道用乳杆菌活菌胶囊治疗[1,3],常规组应用微波及外用溃疡散治疗[2,4]。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阴道流血、宫颈糜烂愈合情况、阴道pH值、HPV16/18治疗后的转阴率等指标。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常规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1。
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普遍认为宫颈病变与女性雌激素水平的变化、性生活、分娩、流产等有着直接关系。宫颈炎又称之为宫颈糜烂,属于宫颈病变的一种,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密切关联[3]。宫颈是生长于患者阴道微环境中,且宫颈管内柱状上皮菲薄、皱襞多,对于病原体的抵抗、清除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正常女性阴道内主要存在乳酸杆菌,乳酸杆菌具有散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在其微环境中杆菌占95%以上,除乳酸杆菌外,在数十种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形成阴道内生物被膜,便于维持阴道微生态的平衡,促进阴道酸性环境的形成,保证阴道自净的作用和效果,从而提升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4-6]。但是,当患者阴道微生态平衡被破坏,阴道乳杆菌的数量下降,酸性环境严重破坏减少,阴道酸碱度异常,致病菌大量繁殖,从而引起阴道、宫颈、盆腔疾病的发生,即宫颈病变。
对于宫颈病变的治疗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种,单纯药物治疗。这种治疗方式常用于宫颈糜烂面积较小、炎性反应不明显浸润浅的病例[7-9]。第二种,物理治疗。物理疗法是目前疗效最可靠的方法,对于宫颈病变具有显著效果,适用于各种宫颈糜烂,尤其是中、重度宫颈糜烂、宫颈上皮内瘤变等[10-11]。第三种,物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为了有效地提升宫颈病变的治疗效果,减少单一治疗方法的副反应较多,缩短治疗周期,改善患者身体健康,提升治愈率,运用微波、壳聚糖及阴道用乳杆菌活菌胶囊的综合治疗方法治疗宫颈病变,具有显著效果[12]。
本研究表明,运用综合治疗方法治疗宫颈病变具有显著效果,实验组患者的阴道流血、宫颈糜烂愈合情况等指标明显优于常规组。可见,运用微波、壳聚糖及阴道用乳杆菌活菌胶囊的综合治疗方法治疗宫颈病变,能够有效地减少患者的出血量,提升患者的治愈概率,消除病毒感染,患者恢复阴道微生态环境,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阴道流血、宫颈糜烂愈合情况、阴道pH值等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阴道流血、宫颈糜烂愈合情况、阴道pH值等指标比较(±s)
组别 阴道流血(ml) 宫颈糜烂愈合(周) 阴道pH值 HPV16/18治疗后的转阴率 [n(%)]实验组(n=50) 25.36±10.54 2.58±1.24 4.1±0.8 49(98.00)常规组(n=50) 30.59±11.87 4.85±1.65 5.3±0.6 40(80.00)χ2/t值 12.6772 10.8566 9.1124 8.9775 P值 0.0000 0.0000 0.0012 0.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