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当前老龄化的不断加速,骨质疏松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逐渐增多[1],为此本文就对此类患者的临床有效治疗手段进行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12月所收治的64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均分为A组和B组。A组中,女22例,男10例,年龄为75~90岁;平均年龄为(81.98±2.06)岁;B组中,女18例,男14例,年龄为73~91岁;平均年龄为(82.56±3.13)岁,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A组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常规从患者髋关节后外侧入路,随后在患侧股骨小粗隆截骨平面截骨,切开关节囊后取出股骨头,测量股骨头的大小[2]。若小粗隆处于游离状态,则应先对小粗隆进行复位固定处理,并在小粗隆水平横向紧贴大粗隆截骨,应用摆动锯在小粗隆前缘做5 mm宽的防旋槽,采取骨水泥假体。
B组应用PFNA内固定治疗,采用C型臂X线机透视骨折位置对线满意后,在股骨大粗隆顶点上方向近侧做长度为3~5 mm的皮肤切口,待切开皮肤和皮下以及臂筋膜后,钝性分离臀中肌,若患者对手法复位不满意的,增加切口长度,并在手术中进行复位处理,扪清股骨大粗隆顶点范围,紧贴其内侧边缘,股骨近段扩髓[3-4]。选用长度合适的PFNA髓内钉,随后应用体外导向器在股骨小粗隆水平做长度约为2 cm的皮肤切口,并依次置入导针以及螺旋刀片防旋钉,最后在远侧置入远端交锁钉.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手术时间和手术中的失血量和输血量,并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其中临床疗效用优、良、可、差表达。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与失血量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临床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A组临床优良率62.50%,B组临床优良率93.75%,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中,4例精神异常,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例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并发症发生率为43.75%;B组患者中,2例精神异常,并发症发生率为6.25%,A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B组,且临床总有效率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2。
A组与B组在手术时间、手术中输血量与失血量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3。
表2 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表3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与失血量对比分析(±s)
表3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与失血量对比分析(±s)
组别 手术时间(min) 术中输血量(ml) 术中失血量(ml)A组 71±11 349±118 418±109 B组 43±25 239±127 121±83 t值 4.1006 2.5381 8.6713 P值 <0.05 <0.05 <0.05
股骨粗隆间骨折多发于老年人,由于粗隆部位的血运丰富,骨折后很少出现不愈合现象,但很容易发生髋内翻。患者在患病后的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且功能障碍明显,患肢活动受到限制,伤肢有明显短缩情况,远侧骨折段处于极度外旋位。临床中主要通过影像学检查来确定该病症的情况,包括X线检查、CT检查与MRI检查。
目前,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已经形成深刻认识,对患者早行手术治疗,能够使患者尽早的下床活动[5-6],且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7-9]。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A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B组,且临床总有效率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手术时间、手术中失血量与输血量均少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行PFNA内固定手段治疗,能够有效减少患者因手术而导致的下肢血液流动缓慢,同时能减少深静脉失去肌肉收缩的动力作用,手术较为顺利,手术中切口较小,值得应用[10-12]。
综上所述,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应该在临床上引起重视,这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患者创伤面积具有积极作用,为使得患肢能够迅速恢复正常功能,需要按照一定的方法循序渐进,采取功能锻炼,都则会引起不良反应,以上研究数据量较小,可能存在局限性,还需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