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上,子宫内膜癌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妇科的恶性肿瘤疾病,这种病情的发病率在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在逐年升高,从欧美一些国家来看,这种病情发病率位居女性生殖系统的恶性肿瘤之首。但是绝大多数的子宫内膜癌患者都会表现为异常的阴道出血,这种情况一般通过术前刮诊病理,就能够进行早期发现,并对患者进行早期诊断。临床有文献认为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已经接近于宫颈癌[1]。子宫内膜癌手术前后的分期和病理分级的符合率、适当的手术范围都会对患者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同时对患者的预后也会产生影响[2]。针对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7年10月所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300例,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总结,对于临床分期、手术病理分级和术前诊断等存在的情况进行探究,现将主要研究情况报道如下。
本研究所有研究对象的入院时间为2008年3月—2017年10月,所有患者均为我院经手术治疗,病理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共选入30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和研究。本研究所有患者中,患者年龄为24~49岁,平均年龄为(35.5±8.4)岁。162例患者绝经期前,患者表现为月经过多并存在有紊乱情况,130例患者为绝经后,患者的主要表现是患者存在绝经后出血情况,还有8例患者表现为其他症状。对所有患者均根据临床检查和相关诊刮的结果进行确诊,并且根据1970年FIGO分期标准进行术前分期,本研究所有患者手术前均进行B超检查,以辅助临床病理分期。本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均对本研究知情,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本研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的认可和批准。
对本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当中有全子宫加双附件切除手术的患者184例,有次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患者100例,还有广泛性全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的患者16例。本研究所有患者开腹后,为患者留取腹水或腹腔冲洗液,对患者进行细胞学检查。手术结束以后根据1988年(国际妇产科协会)FIGO分期标准行手术病理分期,同时和临床分期进行比较[3]。
本研究300例患者中,手术前诊断为增生性子宫内膜的患者22例,术后病理均报告为内膜癌。手术前诊断为不典型增生病癌变的患者159例,手术后病理升级患者141例。手术前术前Ⅰa期92例,术后61例病理升级。
本研究300例患者中,手术前后病理类型比较,术前仅仅存在233例患者进行组织学分级,G1和G2级患者极少,G3患者30例,术后22例患者符合。根据手术前的临床和相关病历资料,对患者分期决定患者的手术范围和手术当中,确定是否需要剔除患者的盆腔和患者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本研究300例患者临床分期和术后病理分期情况比较请详见表1所示。
到目前来说,诊刮病理仍然适当做手术前,对于子宫内膜病变性质进行明确的一个重要的诊断技术,能够为临床医师对患者病情进行预测,并且制定有效的方案,提供可行的参考意见。从既往的临床研究当中可以看出,手术前进行诊刮病和手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相对较高,但是对分期和分级的研究结果却存在着有不同的结论[4-5]。从本研究的调查当中能够看出,术前诊断和手术病例诊断的符合率相对并不高,而且存在有子宫内膜癌细胞级别较大差异情况[6-7]。从本研究的分析的结果中可以总结原因,子宫内膜癌主要是根据病史、临床检查、病理检查和各种辅助检查结果来进行诊断和临床分期,现如今临床最常用的辅助方法是对患者进行彩超、术前诊刮、CT检查和磁共振检查等。采用的经腹部超声检查对肌层浸润的判断存在局限性,腹部彩超和阴道B超由于患者自身原因等导致对患者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有文献提示可能存在误诊情况[8]。对患者进行术前诊刮仍然是对于患者进行诊断的最常应用方法,也是临床医生确定术前临床分期和对患者进行手术范围的一个主要的依据,但是因为存在有盲目性的刮宫情况,可能对局限性病灶或是体积较小的病灶容易产生漏诊,因此对于宫颈受累的情况也存在有一定的局限[9-12]。
表1 本研究300例患者临床分期和术后病理分期比较(n)
综上所述,术前诊刮对于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诊断方法,但是因为诊刮病例诊断当中子宫内膜癌肿瘤细胞组织学级别会被降低,因此临床应该重视诊刮的内膜癌病理报告。